内容简介 · · · · · ·
只有品尝过怕和爱的生活的灵魂,才会懂得由怕和爱的生活本身用双手捧出的这颗灵魂。刘小枫和我们一起提问:怕和爱的生活需要学习吗?我们会再次失落怕与爱的生活吗?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创作者
· · · · · ·
-
刘小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古典学与古今之争》等。 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古典研究》(国际学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
获奖:“正则学者奖”(1998年),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师奖(1987、1988、2006), “桐山学者奖”(2007),“吴玉章优秀学者奖”(2012)。
目录 · · · · · ·
2006年版前记
怕和爱
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苦难记忆
柏林墙的碎片
记恋冬妮娅
“作家”原义
愧对蓝色的死亡
萌萌的线团
缘分
我在的呢喃
湖畔漫步者的身影
追悼美学热
舍斯托夫与尼采
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
空山有人迹
“误解”因“瞬时的理解”而称义
“这女孩儿的眼睛替我看路”
感念赫尔墨斯的中国传人
施特劳斯与基尔克果
六译圣人赞
随时准备从头开始
雪泥鸿爪
“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社会学评注
“道”与“言”的神学和文化学评注
金陵与神学
灵知主义与现代性
神义的千禧、人义的激情
修院生活与爱欲神秘论
莫扎特与神学家
里尔克与个体信仰的现代可能性
关于基督教思想史
伯纳德特与海德格尔
陶伯斯与施米特
约瑟夫斯与希腊人
自我的棱镜
“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扎记
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
《读书》与读书人的变迁
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
知识分子的“猫步”
透过她人的欲望看自己
也谈“二十一世纪精神”
我们做学问究竟为谁?
“哲学与文学”座谈纪要
学以知远察微[访谈纪要]
代跋:我的学术与旧书买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苦難記憶相信歷史的終極時間的意義,因此它敢於透視歷史的深淵,敢於記住毀滅和災難,不認可所謂社會進步能解除無辜死者所蒙受的不幸和不義。 苦難記憶指明歷史永遠是負疚的、有罪的。 作為主體精神的價值質素,苦難記憶不容將歷史中的苦難置入一個與主體無關的客觀秩序之中,拒絕認可所謂歷史的必然進程能賦予歷史中的苦難以某種客觀意義,拒絕認可所謂歷史發展之二律背反具有其合法性。 苦難記憶要求每一個體的存在把歷史的苦難主體意識化,不把過去的苦難視為與自己的個體存在無關的歷史,在個人的生存中不聽任過去無辜者的苦難之無意義和無謂。 苦難記憶因而向人性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默茨看到,在奧斯維辛以後,每一個體已不可能將歷史中的無辜受難者的存在撇在一邊去求得自身的自由、幸福和獲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页 -
愧对死亡是“人之所不能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人也喜欢 · · · · ·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是坚守在这里。(一部分摘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 灾难性本质 A1“我们活过、爱过,这就是生命的终末意义。”历史的紧要关头不是世界末日就要临头,而是我们的生命还在等待。 A2表达个人在历史困境中的自我挣扎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民族意义的关联,始终是文学的主题。 宗教: a1基督性和基督教的分异。基督教为文化社... (展开)
我们残酷青春中的思与伤(其实与刘小枫无关)


> 更多书评 3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华夏出版社 (2007)8.1分 319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8.4分 739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2)7.8分 54人读过
-
牛津大學 (2007年06月01日)7.6分 4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刘小枫著作编年版 (风后)
- 有时间就来读书啵-文化研究 (别理这只河豚)
- 刘小枫 (普布梨钨丝)
- 想读 (与我常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梨之夜言 2022-10-31 18:49:23 福建
刘小枫的书初读一股涩味,久而转为一股腐臭味。为启蒙民主号脉,这使刘的问题意识永远是一流的,他能准确捕捉我们这个时代潜伏着的问题。但当他开药方时,那顾影自怜的作态,那对古典资源和政治哲学、神学精英的顶礼膜拜,愈加稳固了困束他自己的牢笼,愈加暴戾(知识暴力)和幽怨(与张狂互为镜像)。刘并没有太多思想的意义,但却有很强的思想史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躲在自我小天地里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怕与爱。
1 有用 pig 2020-06-16 21:45:30
天不生小枫,好几年如长夜
0 有用 波士顿驴 2019-05-02 08:56:54
早期的国师还是有点意思(主要是真诚)
0 有用 王哪走 2021-11-24 10:50:50
刘小枫确实太会起书名了。
0 有用 Lincredible#0 2018-01-30 23:32:30
满分给第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