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為了釐清「小說是什麼」這件事,王安憶在上海復旦大學開設了13堂講座,講稿集結為《小說家的13堂課》一書。
在此間讀者耳熟能詳的波赫士、卡爾維諾、艾可、昆德拉等西方小說大師的作家文論之後,難得一睹當今華文小說家創作力最旺盛、作品幅員最深邃廣闊的重量級作者,經由《悲慘世界》《復活》《咆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紅樓夢》……這些「寫到極端」、「憑死力氣壘磚頭」的古典主義經典,穿越那「像一艘沉船往下墜落」的現代時刻,找尋小說和現實世界並不對應、獨立存在的一個「心靈世界」。
王安憶或沒有高空走索的論述特技,也沒有將小說時刻接軌於20世紀末歐美小說美學的縟麗場景,但她以濃厚的人文關懷和藝術修養,不厭其詳地帶領我們觀覽小說高聳建築內的拱門、廊柱、飛簷、天窗和光源處,那些與生命本身相衝突的人心。
這本書令我們低迴不已,重新靜肅凝視小說的本質。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南京,1955年遷居上海。文化革命時期曾至安徽插隊落戶。曾任演奏員、編輯。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調入上海作協分會任專業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啟蒙時代》、《米尼》、《上種紅菱下種藕》、《富萍》、《妹頭》、《長恨歌》、《紀實與虛構》、《流水三十章》等;中短篇小說集《化妝間》、《冷土》、《閣樓》、《流逝》、《現代生活》、《海上繁華夢》、《剃度》、《逐鹿中街》、《雨,沙沙沙》等;散文集《小說家的讀書密碼》、《尋找上海》、《獨語》等;演講集《小說家的13堂課》等。
現專事寫作。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大陸乃至亞洲地區各大重要文學獎。為當代最重要的華文小說家之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有一个也许是专断的观点,我以为最适合创造艺术的社会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他的社会成员只有两类人,一是贵族,一是奴隶,这两类人都不需要参与物资的分配,前者是有特权,后者是绝对无权,因此他们才有可能避免文化的消费,而积累起精神的果实。比如中国古典文化,它是典型的象牙塔文化,它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文化而建设起来的高级文化,中国的文字和书面语言极其典雅,它须有极高的智慧和教育才可掌握的,它的法则非常模糊,讲的是悟性,所以"五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重就是白话文运动,致力于使中国的文字变成大众的文字,而当艺术从宝塔尖走下来的时候,它的圣光便渐渐消失,化为人间的声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8页 -
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里,知识分子都有种貌似精英的位置,好像是站在中心位置,而实际上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是站在边缘地带,不可能是主流性的,主流是由经济、政治、历史的规律来形成的,而知识分子则是独立的位置,在边缘的地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读《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读这一本,就是读了国内外世界名著二十本

为王老师激情发声!总之就是十分牛B
> 更多书评 26篇
论坛 · · · · · ·
有谁知道新版新在哪里么 | 来自purrr | 2021-10-18 02:56:1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7.8分 1050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8.3分 489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8.2分 403人读过
-
印刻 (2002)7.5分 33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小說家的十三堂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毛驴儿 2019-01-29 17:07:22
作为启蒙书读一读还是不错的,里面总共介绍了十本左右的小说,正按照作者的介绍把这小说再读一遍,里面没有去具体介绍写小说的技巧,而是要讲明白小说究竟是什么、小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