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自控力养成圣经
原作名: The Marshmallow Test:Why Self-Control is The Engin
译者: 任俊 / 闫欢
出版年: 2016-10-1
页数: 262
定价: CNY 59.90
装帧: 平装
丛书: 湛庐文化·心视界
ISBN: 9787550288676
内容简介 · · · · · ·
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远无望,摆脱不了眼前一顿美食的诱惑?工作严重拖延,还在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快买快卖导致投资频频失利?本书告诉你: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看到第二颗棉花糖,自控便无须努力。
自控力与意志力的热论都源于50年前开始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论一经报道便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这场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读。《棉花糖实验》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最明智建议。
作者简介 · · · · · ·
沃尔特·米歇尔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自1962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并主持讲座长达21年,“棉花糖实验”便始于斯坦福大学附属的一所幼儿园。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预测出参与实验的儿童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近半个世纪,在棉花糖实验上延伸出了无数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和书籍。米歇尔因对自控力、延迟满足、意志力的研究,于1978年获颁美国心理协会临床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该奖项于1982年再度颁发给米歇尔。1983年,他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担任罗伯特·约翰逊·尼文教授一职。
目录 · · · · · ·
引 言 棉花糖实验50年
第一部分 源起:孩子们如何实现自我控制
01 初衷
你知道的棉花糖实验只是冰山一角
02 选择
自控不是硬扛,而是运用策略抵抗诱惑
03 大脑
激活理性的冷系统,抑制冲动的热系统
04 家庭
妈妈越强势,孩子越难等待
05 习惯
运用“如果-那么”计划,让自控不再是“受控”
06 信任
相信还会有第二颗棉花糖,等待才有意义
07 培养
自控力来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增强
第二部分 拓展:自控力如何成就更成功的人生
08 掌控
成功的自我控制,源于一种“我就是能”的信念
09 自我
想象未来的自己,让决策更关注结果
10 时间
转变时间观,对未来充满期许的人自控力更强
11距离
以墙上一只苍蝇的视角看待一切,冷却诱惑的热刺激
12 人际
敏感的心更易受伤害,高自控者拥有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13 情绪
抑郁源于过分考虑未来后果,快乐的人自控力更强
14 动机
自控并非无处不在,聪明人也会做出愚蠢的行为
15 社交
自控能冷却孩子的攻击倾向,成为社交关系中的润滑剂
16 恐惧
克服恐惧,需要重获自控力
17 热爱
意志力会疲劳,但热爱让你持续抵抗各种诱惑
第三部分 实施:棉花糖实验如何启发更好的学校与父母
18 学校
培养自控应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最佳手段
19 父母
自主的孩子更有优势,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结 语 “我思,故我可以自控”
致 谢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热情绪系统不仅仅服务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冲动,它还能自动快速地出发消费性行为,觉醒以及冲动行为,它情绪化,简单,也是条件反射性的。 长久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不仅对棉花糖试验中的等待十分必要,对以后顺利高考,工作稳定,追求高等学历,洞察办公室政治,避免消极情绪,维系人际关系也很必要,它还能帮助人们避免做些凭直觉,缺乏考虑和愚蠢之极的决定。 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急性不可控压力,也可能导致人快速并戏剧性地失去前额叶皮层的认知能力。压力持续的时间越长,认知能力受伤害就会越严重,伤害也越持久,并最终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短暂避开热情绪系统的方法是,想象其他人会怎么做。因为在替别人用热情绪选择时,自己往往会更容易用到冷认知系统。 遗传的天赋是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然而同样重要的是早年在母亲身边的环境,它对基因的作用有强大的冲击。 发展良好的执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约束消极情绪和减少压力。 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力量感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增加着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如果想要断定一件事将会如何,你也许应该假象自己正在做这件事,通过实质性语言,尽量生动,充满细节地模仿这件事。 无论是面对医疗上还是社会上的压力,“监控者”一般在了解到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得更好。但“迟钝者”知道得越少表现越好。与个人偏好匹配的信息会减少压力。如同所有个体差异测量工具现实的,有些人会落入幅度极限的两端,而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范畴,因为客观情况是你无法控制的,如果你不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压力,对大多数人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监控者”通常会增加焦虑和压力,而“迟钝者”倾向于更多的适应性和自我保护。 使热系统冷却下来,让冷系统开始运作。完成以上两种行为都需要以下两个机制发挥作用:心理疏离和认知重评。(阿德勒:课题分离) 跨情境人格。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采用严格的自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其显著差异可能就在于主动性和自控力两个指标。也就是说,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健全、发展顺利;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不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存在问题、发展困难。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对200个孩子从2岁起跟踪研究20年,得出上述结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棉花糖实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棉花糖实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棉花糖实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2022开年第一本书

一个科学家写的关于自控力实验的方方面面的书
> 更多书评 22篇
-
原道斋 (http://blog.sina.com.cn/u/2489)
【前提知识】 热情绪系统: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类似于杏仁的神经元组织),控制着人类对生存需求的本能冲动与情绪(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 冷认知系统:大脑前额叶皮层的中心位置,自控力与决策来于此。此外,该系统发育的十分缓慢,在上小学的前几年才逐渐活跃(4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因为之前的孩子大多数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直到二十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教育实践】 班上有一个患有... (2回应)2019-10-03 10:04:22 1人喜欢
【前提知识】
热情绪系统: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类似于杏仁的神经元组织),控制着人类对生存需求的本能冲动与情绪(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
冷认知系统:大脑前额叶皮层的中心位置,自控力与决策来于此。此外,该系统发育的十分缓慢,在上小学的前几年才逐渐活跃(4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因为之前的孩子大多数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直到二十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教育实践】
班上有一个患有阿尔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在认知方面具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但在情绪控制方面,却远落后于正常人,因为他经常在课堂上大哭大闹。他就是典型的冷系统发展滞后,因为当大多数孩子在四岁那年,开始逐渐减少用哭闹的方式对世界表达不开心等负性情绪时,他还活在四岁前。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当然不知道这样的脑科学知识(尤其处在男性哭就是一种耻辱的文化中),故嘲笑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何帮助这个孩子?首先,需要在班级上形成一种包容理解的文化——哭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以下为晨会课的对话——
我:在座的同学,有人没有哭过吗?请举手!
生:啊?(全班惊讶,无人举手)
我:那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在什么年龄,我们会哭的更厉害一些?
生:小时候/刚出生那会儿
我:那具体多小呢?有人知道吗?其实,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4岁(板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因为在四岁以前,我们向周围人表达不开心的最好方式就是什么?
生:哭!
我:所以,在你四岁以前哭,会有人指着你的鼻子嘲笑你吗?
生:不会!
我:过了四岁,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不再轻易地哭,是因为你前额(指向前额)里面的某个地方开始发育了,它就负责管你不再轻易地哭。所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四岁前的小孩一样随随便便哭了吗?
生:因为前额里面(个别生指向前额)……
我:但是,请听清楚,老师说的只是大多数人,并不是所有人过了四岁这部分(指向前额)都发育好。如果有人因为这部分没发育好,还是经常大哭大闹,你觉得他应该受到嘲笑吗?
生:不应该……
我:辛只是这方面发育的慢了点,总有一天他会和大家一样,不轻易地哭。其实,他除了这方面稍微弱点,其他方面他还是很厉害的,比如呢?
生:……
2回应 2019-10-03 10:04:22 -
拾柒 (流光不共我眠,兀自驰前)
热情绪系统不仅仅服务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冲动,它还能自动快速地出发消费性行为,觉醒以及冲动行为,它情绪化,简单,也是条件反射性的。 长久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不仅对棉花糖试验中的等待十分必要,对以后顺利高考,工作稳定,追求高等学历,洞察办公室政治,避免消极情绪,维系人际关系也很必要,它还能帮助人们避免做些凭直觉,缺乏考虑和愚蠢之极的决定。 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急性不可控压力,也可能导致人快...2017-09-02 21:03:18 2人喜欢
热情绪系统不仅仅服务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冲动,它还能自动快速地出发消费性行为,觉醒以及冲动行为,它情绪化,简单,也是条件反射性的。 长久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不仅对棉花糖试验中的等待十分必要,对以后顺利高考,工作稳定,追求高等学历,洞察办公室政治,避免消极情绪,维系人际关系也很必要,它还能帮助人们避免做些凭直觉,缺乏考虑和愚蠢之极的决定。 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急性不可控压力,也可能导致人快速并戏剧性地失去前额叶皮层的认知能力。压力持续的时间越长,认知能力受伤害就会越严重,伤害也越持久,并最终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短暂避开热情绪系统的方法是,想象其他人会怎么做。因为在替别人用热情绪选择时,自己往往会更容易用到冷认知系统。 遗传的天赋是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然而同样重要的是早年在母亲身边的环境,它对基因的作用有强大的冲击。 发展良好的执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约束消极情绪和减少压力。 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力量感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增加着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如果想要断定一件事将会如何,你也许应该假象自己正在做这件事,通过实质性语言,尽量生动,充满细节地模仿这件事。 无论是面对医疗上还是社会上的压力,“监控者”一般在了解到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得更好。但“迟钝者”知道得越少表现越好。与个人偏好匹配的信息会减少压力。如同所有个体差异测量工具现实的,有些人会落入幅度极限的两端,而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范畴,因为客观情况是你无法控制的,如果你不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压力,对大多数人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监控者”通常会增加焦虑和压力,而“迟钝者”倾向于更多的适应性和自我保护。 使热系统冷却下来,让冷系统开始运作。完成以上两种行为都需要以下两个机制发挥作用:心理疏离和认知重评。(阿德勒:课题分离) 跨情境人格。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采用严格的自我奖励标准,最好是你一方面指导他们采用这样的标准,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竖起榜样。如果你不能坚持,或者严格对待自己的孩子却宽于律己,很有可能你的孩子会采用你所树立起来的自我奖励标准,而不是采用你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准。 自我控制技巧,包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都是可习得,加强和管理的。当你需要使用时,它会自动激活。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容易,因为情感热烈的奖励和诱惑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很具备吸引力,同时,他们也更善于冷却这些热诱惑。但是,不管天生的自控力多么好或不好,我们都可以改进自己的自我控制技巧,以及帮助我们的孩子去改进 引自 1 回应 2017-09-02 21:03:18 -
留下来 (最好是电影都散场。)
其显著差异可能就在于主动性和自控力两个指标。也就是说,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健全、发展顺利;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不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存在问题、发展困难。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对200个孩子从2岁起跟踪研究20年,得出上述结论。2018-04-14 21:33:35 1人喜欢
-
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间房子里,里面有一张桌子,还有一张椅子。研究人员先让小朋友坐到椅子上,然后再让他从桌子上挑一种零食,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或者脆饼干。假设现在这个小朋友喜欢的就是棉花糖,那么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他可以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另一个选择是,他也可以...
2022-01-12 14:44:35
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间房子里,里面有一张桌子,还有一张椅子。研究人员先让小朋友坐到椅子上,然后再让他从桌子上挑一种零食,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或者脆饼干。假设现在这个小朋友喜欢的就是棉花糖,那么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他可以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另一个选择是,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出去一会儿,通常是15分钟,然后当研究人员回来后,如果他没有吃掉面前的棉花糖,他就可以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也就是两块棉花糖。如果这个小朋友等得不耐烦了,他也可以选择放弃,那么他将立刻得到面前的这块棉花糖,却也放弃了获得第二块棉花糖的机会。
棉花糖实验被认为是一个有关延迟满足范式的经典实验。在棉花糖实验中,一个小朋友等待时间的长短与他长大后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所取得的分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能否做到不吃那颗棉花糖,好像成了判定孩子未来人生的标签了。
但事实上,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误解。这个实验的发起者,也被称为“棉花糖实验之父”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专门写了这本《棉花糖实验》来阐明实验的初衷、目的,以及正本清源,破除人们对此实验的诸多误解。
首先,棉花糖实验的正式学术名称叫做“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名字,直到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以《棉花糖实验和公共政策》为名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媒体才将它称为“棉花糖实验”,其实这只是系列研究中的一个实验。
其次,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误了解释,有些严重偏离了研究人员的实验初衷,引出了很多无中生有的结论。
最经典的就是,在实验中能忍受诱惑,坚持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后,获得两块棉花糖奖励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就会比那些没有忍住诱惑的孩子更高。
这从表面上来看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因为能忍受诱惑的人一定更具坚毅力,当然也就更成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结论,它犯了“外推谬误”的认知错误,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根据现在的某些情况,就简单线性地将这种趋势推广到未来,并作为判断依据。老话说的“三岁定八十”就是典型。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将世界简单化了,他们无视了变化的力量,忽视了趋势的实际发展情况,想要通过现在来预测未来,但忘记了预测未来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
作者在书中就解释到,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孩子们有多优秀,而是为了弄清楚他们想要延迟满足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到的,他们当时会怎么做。
作者强调,通过一个学龄前儿童为了棉花糖而等待的时间长度,来预测他们未来数年后的发展情况,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这种试图通过早期心理测试去预测之后长期的生命历程的尝试,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是非常失败的。
我认为这才是研究者真正的科学态度,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误解来自于我们的误读,来自于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我们应当向研究者学习,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妄加推测,以偏概全。
就像作者说的,吃不吃那颗棉花糖,真的不代表什么。
最后,早期的延迟满足能力对未来有影响吗?答案是有的,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人在许多方面确实有更好的表现、更高的成就,但是这种影响与生长环境、后天学习有关,而不是一次等待实验就能验证的。
人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棉花糖实验所研究的自控力,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提升的。一些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起点比较低,但随着年龄增长,习惯改变,他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另一些在起步时很有天赋,但在未来也可能会慢慢减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哀叹那些做不到等待的孩子,而是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找到关键点,帮助他们去成长,去改变。
这一点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有详细解释。
该书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那些孩子之所以不能等待,是因为他们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眼前有糖不吃,很可能就被兄弟姐妹抢吃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们养成了习惯,就是立刻吃掉属于自己的食物,等待是非常不现实的。
生存环境影响生存策略,那些能忍耐的孩子也许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他们对承诺能否兑现有着稳定的预期,他们可以等待,他们采取了慢策略。
但是生活环境恶劣的孩子,未来不确定性很强,稀缺才是日常,生活经历告诉他们,承诺是难以兑现的,现在不享受以后就没机会享受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所以说孩子能不能延迟满足,不仅和孩子有关,更和这个环境有关,他们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呼吁为孩子的成长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环境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家庭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所以说比起吃不吃那颗棉花糖,为什么吃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事。
回应 2022-01-12 14:44:35
-
骑羊的兔哥 (不求甚解 杂读书、)
这个棉花糖太毒辣了,太著名了! 令人吃惊的实验,3岁看到老。而6岁以前的儿童经历还是对成长很有影响的;甚至1岁看到老-----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度就预示了棉花糖的选择。 先天还是后天? 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简单的“if then”假设对自我控制的提高都有莫大的帮助; 棉花糖实验只有统计上的意义,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年的实验对象长大后有许多咸鱼翻身和相反的例子,我思(自我控制)故我在!2017-06-28 18:53:44
-
拾柒 (流光不共我眠,兀自驰前)
热情绪系统不仅仅服务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冲动,它还能自动快速地出发消费性行为,觉醒以及冲动行为,它情绪化,简单,也是条件反射性的。 长久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不仅对棉花糖试验中的等待十分必要,对以后顺利高考,工作稳定,追求高等学历,洞察办公室政治,避免消极情绪,维系人际关系也很必要,它还能帮助人们避免做些凭直觉,缺乏考虑和愚蠢之极的决定。 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急性不可控压力,也可能导致人快...2017-09-02 21:03:18 2人喜欢
热情绪系统不仅仅服务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冲动,它还能自动快速地出发消费性行为,觉醒以及冲动行为,它情绪化,简单,也是条件反射性的。 长久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不仅对棉花糖试验中的等待十分必要,对以后顺利高考,工作稳定,追求高等学历,洞察办公室政治,避免消极情绪,维系人际关系也很必要,它还能帮助人们避免做些凭直觉,缺乏考虑和愚蠢之极的决定。 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急性不可控压力,也可能导致人快速并戏剧性地失去前额叶皮层的认知能力。压力持续的时间越长,认知能力受伤害就会越严重,伤害也越持久,并最终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短暂避开热情绪系统的方法是,想象其他人会怎么做。因为在替别人用热情绪选择时,自己往往会更容易用到冷认知系统。 遗传的天赋是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然而同样重要的是早年在母亲身边的环境,它对基因的作用有强大的冲击。 发展良好的执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约束消极情绪和减少压力。 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力量感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增加着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如果想要断定一件事将会如何,你也许应该假象自己正在做这件事,通过实质性语言,尽量生动,充满细节地模仿这件事。 无论是面对医疗上还是社会上的压力,“监控者”一般在了解到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得更好。但“迟钝者”知道得越少表现越好。与个人偏好匹配的信息会减少压力。如同所有个体差异测量工具现实的,有些人会落入幅度极限的两端,而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范畴,因为客观情况是你无法控制的,如果你不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压力,对大多数人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监控者”通常会增加焦虑和压力,而“迟钝者”倾向于更多的适应性和自我保护。 使热系统冷却下来,让冷系统开始运作。完成以上两种行为都需要以下两个机制发挥作用:心理疏离和认知重评。(阿德勒:课题分离) 跨情境人格。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采用严格的自我奖励标准,最好是你一方面指导他们采用这样的标准,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竖起榜样。如果你不能坚持,或者严格对待自己的孩子却宽于律己,很有可能你的孩子会采用你所树立起来的自我奖励标准,而不是采用你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准。 自我控制技巧,包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都是可习得,加强和管理的。当你需要使用时,它会自动激活。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容易,因为情感热烈的奖励和诱惑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很具备吸引力,同时,他们也更善于冷却这些热诱惑。但是,不管天生的自控力多么好或不好,我们都可以改进自己的自我控制技巧,以及帮助我们的孩子去改进 引自 1 回应 2017-09-02 21:03:18 -
留下来 (最好是电影都散场。)
其显著差异可能就在于主动性和自控力两个指标。也就是说,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健全、发展顺利;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不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存在问题、发展困难。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对200个孩子从2岁起跟踪研究20年,得出上述结论。2018-04-14 21:33:35 1人喜欢
-
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间房子里,里面有一张桌子,还有一张椅子。研究人员先让小朋友坐到椅子上,然后再让他从桌子上挑一种零食,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或者脆饼干。假设现在这个小朋友喜欢的就是棉花糖,那么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他可以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另一个选择是,他也可以...
2022-01-12 14:44:35
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间房子里,里面有一张桌子,还有一张椅子。研究人员先让小朋友坐到椅子上,然后再让他从桌子上挑一种零食,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或者脆饼干。假设现在这个小朋友喜欢的就是棉花糖,那么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他可以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另一个选择是,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出去一会儿,通常是15分钟,然后当研究人员回来后,如果他没有吃掉面前的棉花糖,他就可以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也就是两块棉花糖。如果这个小朋友等得不耐烦了,他也可以选择放弃,那么他将立刻得到面前的这块棉花糖,却也放弃了获得第二块棉花糖的机会。
棉花糖实验被认为是一个有关延迟满足范式的经典实验。在棉花糖实验中,一个小朋友等待时间的长短与他长大后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所取得的分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能否做到不吃那颗棉花糖,好像成了判定孩子未来人生的标签了。
但事实上,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误解。这个实验的发起者,也被称为“棉花糖实验之父”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专门写了这本《棉花糖实验》来阐明实验的初衷、目的,以及正本清源,破除人们对此实验的诸多误解。
首先,棉花糖实验的正式学术名称叫做“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名字,直到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以《棉花糖实验和公共政策》为名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媒体才将它称为“棉花糖实验”,其实这只是系列研究中的一个实验。
其次,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误了解释,有些严重偏离了研究人员的实验初衷,引出了很多无中生有的结论。
最经典的就是,在实验中能忍受诱惑,坚持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后,获得两块棉花糖奖励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就会比那些没有忍住诱惑的孩子更高。
这从表面上来看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因为能忍受诱惑的人一定更具坚毅力,当然也就更成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结论,它犯了“外推谬误”的认知错误,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根据现在的某些情况,就简单线性地将这种趋势推广到未来,并作为判断依据。老话说的“三岁定八十”就是典型。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将世界简单化了,他们无视了变化的力量,忽视了趋势的实际发展情况,想要通过现在来预测未来,但忘记了预测未来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
作者在书中就解释到,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孩子们有多优秀,而是为了弄清楚他们想要延迟满足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到的,他们当时会怎么做。
作者强调,通过一个学龄前儿童为了棉花糖而等待的时间长度,来预测他们未来数年后的发展情况,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这种试图通过早期心理测试去预测之后长期的生命历程的尝试,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是非常失败的。
我认为这才是研究者真正的科学态度,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误解来自于我们的误读,来自于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我们应当向研究者学习,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妄加推测,以偏概全。
就像作者说的,吃不吃那颗棉花糖,真的不代表什么。
最后,早期的延迟满足能力对未来有影响吗?答案是有的,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人在许多方面确实有更好的表现、更高的成就,但是这种影响与生长环境、后天学习有关,而不是一次等待实验就能验证的。
人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棉花糖实验所研究的自控力,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提升的。一些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起点比较低,但随着年龄增长,习惯改变,他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另一些在起步时很有天赋,但在未来也可能会慢慢减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哀叹那些做不到等待的孩子,而是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找到关键点,帮助他们去成长,去改变。
这一点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有详细解释。
该书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那些孩子之所以不能等待,是因为他们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眼前有糖不吃,很可能就被兄弟姐妹抢吃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们养成了习惯,就是立刻吃掉属于自己的食物,等待是非常不现实的。
生存环境影响生存策略,那些能忍耐的孩子也许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他们对承诺能否兑现有着稳定的预期,他们可以等待,他们采取了慢策略。
但是生活环境恶劣的孩子,未来不确定性很强,稀缺才是日常,生活经历告诉他们,承诺是难以兑现的,现在不享受以后就没机会享受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所以说孩子能不能延迟满足,不仅和孩子有关,更和这个环境有关,他们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呼吁为孩子的成长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环境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家庭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所以说比起吃不吃那颗棉花糖,为什么吃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事。
回应 2022-01-12 14:44:35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积极心理学读本 (刘建鸿)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情感/道德现象学(待整理) (維舟)
- 心理学 博弈论--2 (IVAN)
- 2010-2018年度积极教养沙龙书单 (刘建鸿)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棉花糖实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回牛 2018-08-16 02:26:23
研究主题不错,但书内容中的结论缺乏严谨推导,甚至会怀疑这样的观点是否应该被吸收。
0 有用 凝眉 2018-12-16 19:23:50
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如果……那么习惯养成+心理detached+时间梳理多想未来做有益于长期的事。
2 有用 清 流 2019-07-29 17:51:40
1,转移对诱惑物的注意:比如离开诱惑物,去做别的事情。 2,调整对诱惑物的认知:比如把美味的曲奇饼想象成非常臭的鱼。 3,“想象其他人会怎么做”。 4,演练“如果。。。就。。。”的场景。比如“如果我的闹钟在早上7点钟响起,那么我就会起床去锻炼。” 5,制造等待时间与诱惑物保持心理距离。比如抽烟,心里说“我是要抽的,但是我要等待10分钟。”
3 有用 ζ 2017-03-24 18:05:57
作者太想把东西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了,也做了努力想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去装这些东西,但很明显失败了。概念多且杂,没什么结构可言,同一章的东西甚至是各自为政的,又都不说透,实在有点鸡肋。
2 有用 李子鲤|Lilith 2017-03-20 21:46:50
自控力——意志力——棉花糖实验三本书是一个从实操到理论的逐步过渡,从棉花糖这本书可以顺利过渡到认知神经学及相关心理学领域。本书理论基础 1 脑内热系统和冷系统的相互制衡作用;2 我们如何认识一件事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对待它,如何处理它与我们的关系,诱惑力如是,意志力如是。认识论是本书的根基。读下来感觉本书体例挺好,三个部分的递进关系清晰。连着读了三本关于意志力的书,确实体会到了主题阅读的... 自控力——意志力——棉花糖实验三本书是一个从实操到理论的逐步过渡,从棉花糖这本书可以顺利过渡到认知神经学及相关心理学领域。本书理论基础 1 脑内热系统和冷系统的相互制衡作用;2 我们如何认识一件事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对待它,如何处理它与我们的关系,诱惑力如是,意志力如是。认识论是本书的根基。读下来感觉本书体例挺好,三个部分的递进关系清晰。连着读了三本关于意志力的书,确实体会到了主题阅读的好处:相关知识互相印证补充,可以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的认知。 (展开)
0 有用 明胧 2022-05-13 12:46:01
讲了很多深层次的理论和研究,但是对于具体应该怎么实践,谈的很宽泛,不具体。就像 道理我懂了但是还是做不到啊…
0 有用 yilankl 2022-04-30 22:46:37
对我的一些困惑也作出了解释
0 有用 文兴 2022-04-11 08:14:24
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小孩子,使用自己的方法抵制了棉花糖诱惑的孩子,长大后,自控力更强,成就更大;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自控力更差,生活也不尽如人意。自控力分先天和后天,后天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习得。
0 有用 不系舟 2022-04-08 09:34:33
本书反驳了意志力会用完的说法。自制力是否用完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奖励(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如果相信自制的成功可以进一步促进后续的自制,在目标和激励之下自制力是可以源源不断地持续的。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就是保持距离,从更抽象、长远的角度看诱惑,而把长远目标更可视化。用“如果-那么”策略事先设想可能的诱惑和自己准备应对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方法
0 有用 一只小鹿出墙来 2022-04-01 11:08:25
实挺好验方面都,作为课设资料对我是有用的,值得看一下的书,但是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