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原作名: Stridens Skönhet och Sorg
译者: 陈信宏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694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思历史丛书
ISBN: 9787508668215
内容简介 · · · · · ·
他看见,他讲述。一代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的怀抱中奋力燃烧。
……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 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
他看见,他讲述。一代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的怀抱中奋力燃烧。
……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 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小人物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一战”中的一天天。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
***【编辑推荐】***
★轰动海内外文坛的非虚构文学力作,战争文学在21世纪的新高峰。
在海外,这部书获得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等当红作家、历史学者、近百家媒体的赞誉,美、英、法、德等30国争相出版,更使得世界读者在各大书籍网站高分荐读。
在国内,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金宇澄……中国文坛超一线作家盛赞推荐,称其“令人肃然起敬”,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
★刀锋般锐利的文字,一场献给敏感动物的文学盛宴。
作者皮特·恩格伦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瑞典学院”院士、常任秘书——他是一个与文学殿堂无比亲近的人。他的文字丰沛而不煽情,情绪的炸弹一旦掷出,就“稳准狠”地击中读者,常常震得人寒毛立起,令这部非虚构作品被赞誉为“伟大的小说”。
.
★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注视,而注视的尽头是泪水。
已经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在这里你会看到,普通人的一生未必不如“大人物”的精彩,他们真诚朴素的语言也不输诗人。在这本书中,历史是柔软的,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都在熠熠生辉。
.
★在一蔬一饭中,战争如生活本身一般真实。
战争是怎样的感觉?后人的追述往往失真,亲历者的战时日记、家书、照片是更“真实”的证据,它们拥有生活的质地,带回不同的阶层、国家、阵营的声音,从西线战壕到东非战地,甚至青岛附近的海域,战争被遮蔽的一面轰然出现——它们已经被错过太久,这次不应再被错过。
.
★ 中文简体版历时3年,以匠心打磨高品质图书。
中文版曾荣获台湾开卷好书奖2014年度好书(翻译类),又经作者好友、翻译家万之先生对照瑞典文版历时1年精心审校,确保译文的准确与优美。
作者为中文简体版专门作序,还为中文版特别收录作家卡夫卡、穆齐尔的战时经历,以及发生在青岛的战事。
……
***【名人推荐】***
★我认为真实的战争不在关于战争的历史和教科书里,而在亲历过、目睹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记忆里。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硝烟刺鼻的气味、耳膜被炮弹震破的宁静、看到敌人被自己射中的感受、看到战友死去的感受以及许多单凭想像无法得到的细节。而这一切,是奠定战争文学大厦的基础。皮特·恩格伦这部《美丽与哀愁》就是关于那次战争中的个体记忆集合,也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人性的复杂呈现。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的浩瀚与细腻令人惊讶,但对我而言,是这部巨著告诉了我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开张和铺排:它让个人的针线,穿越人类战争的缝隙,使得每个弱小的个体和家庭的惆怅、牺牲与光辉,都有了世界性和人类史的意义。毫无疑问,它做为文本的独特存在,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的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阎连科(作家,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皮特·恩格伦对“真实”有惊人的掌控力,他布下一个细密的罗网,笼罩了日常对话和私信的所有趣味,同时也笼罩了读者。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累积着无数的记忆,《美丽与哀愁》,呈现和释放了这些能量和魅力,这是困难的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战争其实并不只是大人物的事情,而是千百万小人物的命运悲歌。战争中有美丽的人性,也有哀愁的人性。
——贾平凹(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与其说是“世界大战个人史”,不如说是个体处在世界大战之中。它反映的面相远非格式化作品所能及,让人大开眼界、无比震惊,而作者的冷峻、不动声色,更增添这一画面之复杂、丰富、纠缠……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别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一本伟大的书。书中的几十个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天罗地网中扭曲、爆炸、碎裂的子弹、炸弹、原子弹……战争则退后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而凡是成为背景的东西,即使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也总是有着更为庞大而宁静的特征。硝烟散去,一个真正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作为暴力物种的人类和衍生品:战争,它们,到底是什么?
——朱文颖(作家,代表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
★皮特·恩格伦是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研究战争四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杰拉德·德格鲁特(圣安德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时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玛格丽特·福斯特(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 对“一战”中的个人体验,进行了广泛而丰富的拼贴。——安东尼·比弗(《保卫斯大林格勒》作者)
★读完之后仍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冲击力极强。──朱丽叶·加德纳(《伦敦大轰炸》作者)
★他们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但你会在这里面找到他们的故事。──《纽约邮报》
★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英国《卫报》
★强大且具说服力。在众多关于“一战”的书当中,这部书的原创性令人注目。恩格伦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新颖且具启发性。──英国《每日快报》
★一部精致的书……有冒险,有战斗,但也有数不清的寂静沉思,精细观察下的街道、餐厅、车站以及荒芜的战场……精炼、抒情、华美、尖锐并且具备无穷无尽的吸引力。——《科克斯书评》
★恩格伦的作品很细致。做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技能。但另一面的恩格伦,是一位散文作家,精心细致,贴近人心,是位厉害的说书人。──西班牙《必读》
★这些人的生活既可怕又激动人心,在恩格伦用一个个小时刻所累计的细节里,他们的生命无比鲜活。──《纽约时报》
★恩格伦以鲜活的历史、非常规的战争视角,塑造了上个世纪……他发现了那些精彩人物背后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不凡的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数百则“一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恩格伦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星期日邮报》
作者简介 · · · · · ·
皮特·恩格伦(Peter Englund)
1957年生于瑞典布登。作家、历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传播在世界各地。2002年,入选瑞典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院士,2009年至2015年5月31日,担任瑞典学院常任秘书。他曾经长期在巴尔干地 区、阿富汗、伊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他不是在书斋,而是在战地获得了更真实的战争体验——他针对波尔塔瓦会战所写的突破性著作单在瑞典就售出超过25万册。他善于以个体的感受、情绪体现战争的复杂性,被称为“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高超的说书人”。
*
陈信宏 译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获梁实秋文学奖等多个翻译奖项,目前为专职译者。译有《好思辨的印度人》《机场里的小旅行》《宗教的慰藉》《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等。
*
万 之 校
1952...
皮特·恩格伦(Peter Englund)
1957年生于瑞典布登。作家、历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传播在世界各地。2002年,入选瑞典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院士,2009年至2015年5月31日,担任瑞典学院常任秘书。他曾经长期在巴尔干地 区、阿富汗、伊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他不是在书斋,而是在战地获得了更真实的战争体验——他针对波尔塔瓦会战所写的突破性著作单在瑞典就售出超过25万册。他善于以个体的感受、情绪体现战争的复杂性,被称为“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高超的说书人”。
*
陈信宏 译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获梁实秋文学奖等多个翻译奖项,目前为专职译者。译有《好思辨的印度人》《机场里的小旅行》《宗教的慰藉》《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等。
*
万 之 校
1952年生于江苏常熟,祖籍湖南湘潭。本名陈迈平,笔名为万之。为长期居住瑞典的中文作家、文学编辑和翻译家。曾担任《今天》文学杂声编辑。著有小说集《十三岁的足球》、文学评论集《诺贝尔文学奖传奇》及译著《阿尼阿拉号》《航空信》等。2015年,获瑞典学院翻译奖。
目录 · · · · · ·
人物介绍
Part I.1914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
Part II.1915
——即便是危险的事,如今也变得寻常无奇,直到每一天的流逝似乎不再有其他引人注意之处,只剩下与死神的恒久亲近。
· · · · · · (更多)
人物介绍
Part I.1914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
Part II.1915
——即便是危险的事,如今也变得寻常无奇,直到每一天的流逝似乎不再有其他引人注意之处,只剩下与死神的恒久亲近。
Part III.1916
——这就是战争。令我们感到沮丧的不是丧生的风险,不是炮弹在落下爆炸之时发出的炫目红色火光……而是觉得自己有如木偶,被一个未知的木偶师所操控。
Part IV.1917
——你体内的野蛮人促使你仰慕起这片战场的肮脏、浪费、危险、争斗以及壮丽的噪音。你不禁觉得,这终究才是人的目的所在。
Part V.1918
——这将会是我们承继的恶果,或者善果,总之是我们无可摒除的承继物。
结 局
尾 声
参考书目
照片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受刑人被拉着站了起来,然后被绑在桩柱上,再由一条布蒙住他的双眼。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仍然平静地抽着他的雪茄。“准备”的命令下达之后,行刑队举起枪支瞄准目标,那人随即把雪茄举到嘴唇边。枪声响起,鲜血在原本就已是红色的土耳其式长衫上扩散开来,于是那人软倒了下去,“他的手被一颗子弹钉在了嘴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4页 -
由战争的爆发所引起的每个念头与事件,都像是一道痛苦而且致命的打击,粉碎了我内心的深切信念,亦即对于人类持续不断进步、不停迈向更大福祉的信念。我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情竟然会发生。我是说,我的信念彻底破灭了。自从我懂得思考以来,就一直怀抱着和平繁荣的理想,但战争的爆发却让我从这场美梦中惊醒了过来。 海滩上的儿童玩着战争游戏:女孩扮演护士,男孩扮演受伤的士兵。 他在窗前看着一支炮兵部队高唱着军歌行军而过,不禁为此流下了眼泪。 在那个炎热八月的欢腾与混乱当中,一个新而陌生的世界确实浮现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美丽与哀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丽与哀愁"的人也喜欢 · · · · · ·
美丽与哀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有没有知道的这书翻译咋样? | 来自夜枭 | 6 回应 | 2020-08-08 13:15: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Vintage (2012)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衛城 (2014)8.5分 26人读过
-
中信出版集团 (2024)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Knopf (201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世界历史】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战争 (1997xhp)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8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美丽与哀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鸣蜩凌午 2020-05-26 09:05:47
历史的巨浪滚滚涌来,有人乘于浪尖之上,有人被迫裹挟其中,有的人生美丽绽放,但更多的是生命消逝的哀愁,与宏观视角上战争总体的惨烈不一样,每一个个人在战争机器前的弱小无助,都各有各的无奈和悲伤。
3 有用 多 2018-08-28 11:17:23
work。一战是文学性的战争,确实照相术的便于携带始于30年代,二战开始就不一样了。一战不是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战争,所以书里真的可以看到对对手的尊敬,对战争规则的遵守。书的最后出现希特勒《我的奋斗》才是神来之笔,恩格伦说人们总想看到一个结局,但是一战解决的问题是如此之少而带来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关于写作方法也是开创性的matrix,如果不是历史学界或许真的难有处理如此多材料的能力。还有关于历史学家... work。一战是文学性的战争,确实照相术的便于携带始于30年代,二战开始就不一样了。一战不是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战争,所以书里真的可以看到对对手的尊敬,对战争规则的遵守。书的最后出现希特勒《我的奋斗》才是神来之笔,恩格伦说人们总想看到一个结局,但是一战解决的问题是如此之少而带来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关于写作方法也是开创性的matrix,如果不是历史学界或许真的难有处理如此多材料的能力。还有关于历史学家总是迟到的,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是因为正在发生还缺少了讯息所以视野局限,而迟到的历史学家回头看确是上帝视角。关于卡夫卡,我想他对世界、对存在本身的荒谬性早已有之。 (展开)
3 有用 闰闰 2018-01-14 10:25:41
从士兵,普通军官,平民,医生,护士等各种所见所闻所记录的内容整理后形成的时间顺序的一战资料,颠覆了我对一战“狗咬狗”的看法。憧憬,向往,癫狂,失落,无助,哀悼。美丽与哀愁。
1 有用 1997xhp 2018-02-18 00:57:40
普通人的奉献与迷茫。
8 有用 Beth 2018-06-03 02:28:00
看到最后一页,舍不得跟所有的人物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