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奥古斯丁对古典西方文明的终结
出版年: 2017-4-1
页数: 563
定价: 8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当代学术
ISBN: 9787108059512
内容简介 · · · · · ·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
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
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世界历史观)、“末日”(价值论)——对这部冗繁的巨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对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及他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和后人对他的挑战和批判,也做了简要的陈述和分析。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的创作者
· · · · · ·
-
吴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吴飞学术的根本问题意识来自于混杂了古今中西各种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他提出了西方思想作为“形质论”、中国思想作为“文质论”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使命:在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处境之下接续清代自戴震、程易畴至张锡恭、曹元弼以礼学(尤其是《仪礼·丧服》)为基础、以“人伦”为核心的、兼采汉宋的一套独特的、未完成的“清学”,并将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重构并发扬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Suicide an...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吴飞学术的根本问题意识来自于混杂了古今中西各种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他提出了西方思想作为“形质论”、中国思想作为“文质论”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使命:在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处境之下接续清代自戴震、程易畴至张锡恭、曹元弼以礼学(尤其是《仪礼·丧服》)为基础、以“人伦”为核心的、兼采汉宋的一套独特的、未完成的“清学”,并将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重构并发扬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Suicide and Justi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Routledge, 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宗教文化,2013)、《尘世的惶恐与安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北京三联书店,2013)、《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人伦何为?——形质论的家国设问》(北京三联书店,即出)。
译著包括:《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海三联书店,2007-2009,三卷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修订版,2017)、《罗马的文学与宗教:文化、语境和信仰》(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点校整理有:张锡恭《丧服郑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主编有:《“思想与社会·第八辑”·洛克与自由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12)、《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心灵秩序:至善下的二元分裂
第一章 世界的开端:历史作为心灵秩序
第二章 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
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第二部分 原罪:心灵的内在冲突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心灵秩序:至善下的二元分裂
第一章 世界的开端:历史作为心灵秩序
第二章 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
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第二部分 原罪:心灵的内在冲突
第四章 意志之罪:性情与骄傲
第五章 死亡之罪:永无终结的悲惨处境
第六章 繁衍之罪:亚当和他的后代
第三部分 历史:自然之外的拯救与合一
第七章 两座城的历史:没有第三座城
第八章 罗马的历史:毫无光荣的霸欲
第九章 以色列的历史:并不神圣的圣城
第十章 言成肉身:唯一的历史事件
第四部分 末日:普世大同抑或二元终结
第十一章 终极善恶:人类价值的全面消解
第十二章 终极神义:末日的历史意义
第十三章 终极生死:循环论抑或二元论
结语:奥古斯丁与西方文明的命运
后记
附录尘世之城与魔鬼之城:奥古斯丁政治哲学中的一对张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心灵中的上帝是世界历史这部大戏中唯一的主角,而心灵中的善恶二分,是这部戏的基本场景,这部戏的主要情节,就是心灵中的善如何战胜恶。所以,在这部戏中,家庭、城邦、帝国都没有意义,甚至仁人志士和礼乐征伐的价值也被全部掏空了。其中真正重要的,是内在自我的分裂、忧郁、孤独、焦虑、苦恼、困惑、悲悯、忏悔、哀痛、爆发、狂喜。奥古斯丁虽然是循着斯多亚哲学的理性来理解情感问题的,但他已经抛弃了斯多亚派的核心价值。斯多亚哲学对自我的控制和滋养,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性与平静,但奥古斯丁经过复杂的思想转换后,却认为这种态度必须被抛弃,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反而必须在本来平静的内心制造波澜,挑动心灵深处的战争,揭示出本来或许意识不到的忧郁,将自己带入深切的焦虑与忏悔当中,然后为自己的罪孽而痛苦,在苦苦的追索中变得孤独和悲悯,在爆发中战胜自我,获得狂喜。连耶稣那样本来不受情感搅扰的无罪之人,都要激起爆裂的激情,模仿他的人更不能让自己安于平静与恬淡。 而这正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奥古斯丁终结了希腊悲剧的精神,因为他取消了命运与德性的撞击的意义,而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宏大深邃,却与希腊悲剧的气质非常不同,这不能不说是拜奥古斯丁所赐。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虽然性格迥异,却都是奥古斯丁“灵性的后裔”。而韦伯所看到的,新教以来塑造的人格,几乎都带着《忏悔录》中奥古斯丁的影象。 哈姆雷特说:“让我在果壳中做一个国王。”这句带有强烈奥古斯丁色彩的名言,简洁地概括了现代人的精神气质。奥古斯丁使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让每个个体成为自己的罪的奴隶,但也成为自我的国王。于是,天堂和地狱都在心灵深处,高贵与悲惨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灵秩序。心灵秩序决定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5页 -
如果它当时存在,灵魂从中被造,或者如果它现在存在,灵魂都从中被造,那么,它本身是什么呢?它的名称是什么,形式是什么,在被建造的事物中有什么用?它有没有生命?如果有,那它的活动是什么?如何作用于宇宙的效力?它活得幸福,还是悲惨,抑或是既不幸福,也不悲惨?它是否能赋予某物生命?或者,它不作任何工作,而是悠闲地停在宇宙的某个隐蔽之处,没有清醒的感觉和充满生命力的运动?如果它根本就不是生命,那么,非物质和非生命的它,怎么会是将来某种生命的质料呢?这要么是错误的,要么过于隐秘。而如果它活着,既不幸福也不悲惨,它怎么会是理性的呢?如果当人类灵魂的自然从中被造出来的时候,这种质料就被造了理性的,无理性的生命岂不是成了理性灵魂(即人的灵魂)的质料了吗?这样,这生命和兽的生命又有什么区别呢?它是否已经具有理性的可能性,只是尚不具有理性的能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2019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三联·当代学术 (三联学术)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 我的艺术生活 (bigheadg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林中路 2020-03-06 00:00:56
吴老师的思想史的线索感一直很强,但是结论部分拉出的这一长串思想史的名单确实论断太大,此后的《人伦的解体》依然带有这一特点。要判定一个文明的未来,对于人类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拥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需要承载的知识和灵性远远超过我所能想象的限度。 而在领会思想史和经学的厚重感之外,社会科学的理智清明不可或缺。因为在理智层面,我们依然要坦然面对韦伯之“高贵的虚无”。
2 有用 Pallaksch 2020-01-13 21:41:49
或大或小或有意义或没意义的问题全都过分详尽地讲了一通,但是真的没必要,况且中间很多观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也不是说完全没用,建议按需阅读吧,像我这样五六百页从头看到尾的,也是真的没必要。特别是结尾一篇论文把正文里很多问题更简明地理了一遍,我就在想原来吴飞老师不是不会简明扼要讲道理啊..那么就更加,何必了呢..
1 有用 海上心史 2021-05-19 19:02:31
真的是大型读书笔记,但学术规范上前面做的和史学界的研究不太一样,后面居然感到有灵修的味道了。
0 有用 清水沉鱼自上钩 2023-03-23 17:47:15 北京
吴教授翻译上帝之城,着实有功于学林。但这本书真的一言难尽,对圣人的误解到处都是,比如认为圣人终究没有摆脱善恶二元论,理由是末日审判之后天堂地狱彻底显现。等等。说实话,吴对圣人的批评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你奥古斯丁竟然敢思考永恒?
0 有用 Mermaid 2025-01-03 21:02:42 陕西
没读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直接读的这本“导读”,感觉奥古斯丁构建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帝之城捏……有点像星期日的那个秩序(我瞎说) 以及,吴老师后记也写了,“也曾经为他德拖沓冗长而叹息”……对我来说纯神学的内容很难理解,也就第三部分算看得懂,不过观点倒是很明确。有的表达很文学诶还挺喜欢的,“奥古斯丁使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让每个个体成为自己的罪的奴隶,但也成为自我的国王。于是,天堂和... 没读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直接读的这本“导读”,感觉奥古斯丁构建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帝之城捏……有点像星期日的那个秩序(我瞎说) 以及,吴老师后记也写了,“也曾经为他德拖沓冗长而叹息”……对我来说纯神学的内容很难理解,也就第三部分算看得懂,不过观点倒是很明确。有的表达很文学诶还挺喜欢的,“奥古斯丁使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让每个个体成为自己的罪的奴隶,但也成为自我的国王。于是,天堂和地狱都在心灵深处,高贵和悲惨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灵秩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