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行色匆匆之中,你是否注意过那些只能上和下却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阶梯,遮不到任何东西的屋檐,印着不同花纹、刻着不同文字的井盖,从中间被硬生生劈开的老屋废墟……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却有一群人为此深深着迷。他们会将观察结果用,手绘图、照片或是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还会设计工作表格、规定记录准则、为特定对象命名,这就是路上观察,加个“学”字更带有钻研的意味。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均是此一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合编的《路上观察学入门》可以说是路上观察学的经典之作,也让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观察”的风潮。以路上观察家的眼光来看,乏味的城市也能变成一个宏大的艺术馆,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也能像一场场探险。记录者必须随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正如赤濑川原平所说:“如果外星人登陆地球的话,做的大概也就是这些事吧!”
路上观察学入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赤瀨川原平,前衛藝術家。本名赤瀨川克彥,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橫濱。六○年代曾參加「High-Red Senter」等創作團體從事前衛藝術,七○年代則大力投入〈櫻畫報〉等插畫工作。並曾以尾辻克彥為筆名創作小說,作品《父親消失》(文藝春秋)一九八一年獲得芥川賞。主要著作有《櫻畫報大全》(青林堂)、《超藝術TOMASON》、《外骨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以上為筑摩文庫)、《想有一台照相機》、《東京路上探險隊》(以上為新潮社)、《名畫讀本》(光文社)、《來歷不明》(東京書籍)等。其倡導的「路上觀察」活動,在日本掀起一陣風潮。
藤森照信,建築史家。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長野。藤森原本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近代建築文獻,一九七四年與研究室同僚開始進行東京都內近代建築之實地調查,之後以所謂「東京建築偵探團」名義出版《近代建築指南〔關東篇〕》(鹿島出版會)。主要著作有《明治的東京計...
赤瀨川原平,前衛藝術家。本名赤瀨川克彥,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橫濱。六○年代曾參加「High-Red Senter」等創作團體從事前衛藝術,七○年代則大力投入〈櫻畫報〉等插畫工作。並曾以尾辻克彥為筆名創作小說,作品《父親消失》(文藝春秋)一九八一年獲得芥川賞。主要著作有《櫻畫報大全》(青林堂)、《超藝術TOMASON》、《外骨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以上為筑摩文庫)、《想有一台照相機》、《東京路上探險隊》(以上為新潮社)、《名畫讀本》(光文社)、《來歷不明》(東京書籍)等。其倡導的「路上觀察」活動,在日本掀起一陣風潮。
藤森照信,建築史家。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長野。藤森原本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近代建築文獻,一九七四年與研究室同僚開始進行東京都內近代建築之實地調查,之後以所謂「東京建築偵探團」名義出版《近代建築指南〔關東篇〕》(鹿島出版會)。主要著作有《明治的東京計劃》(岩波書店,獲每日出版文化獎)、《建築偵探的冒險.東京篇》(筑摩文庫)、《日本近代建築(上).(下)》(岩波新書)等。
南伸坊,插畫作家,也擅於書的裝幀設計。曾拜師於赤瀨川原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京。曾任漫畫雜誌〈GARO〉編輯,之後以插圖搭配隨筆活躍於藝文界。主要著作有《門外漢的美術館》(情報中心出版局)、《張貼告示紙考現學》、《好笑的科學》、《好笑的照片》(以上為筑摩文庫)等。
目录 · · · · · ·
我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_______赤濑川原平
在“路上观察”的大旗下_______藤森照信
二 街道的呼唤_______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源自艺术与学问
从考现学说起
· · · · · · (更多)
我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_______赤濑川原平
在“路上观察”的大旗下_______藤森照信
二 街道的呼唤_______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源自艺术与学问
从考现学说起
何谓路上观察
三 我的田野笔记
考现学作业——1970年7月到8月_______南伸坊
走在路上的正确方法_______林丈二
捡拾建筑物的碎片_______一木努
发掘路上的托马森_______铃木刚、田中千寻
麻布谷町观察日记_______饭村昭彦
高中女生制服观察_______森伸之
龙土町建筑侦探团内部文件_______堀勇良
四 观察之眼
以博物学为父_______荒俣宏
舍伍德森林,如今安在?_______四方田犬彦
江户地上约一尺的观察_______杉浦日向子
附录一 译者注
附录二 作者介绍
· · · · · · (收起)
"路上观察学入门"试读 · · · · · ·
就让我说说自己的例子吧。 我从小就是艺术家。说来不好意思,我其实并不是擅长打架的强壮孩子;也不是那种擅长指使别人动粗、有领导力的孩子王;没有商业头脑、不爱念书,除了画画之外没有别的兴趣跟专长,幸好画出来的作品还常得到称赞。 以前的儿童画都是写实主义,跟现在举目所见野兽派的画风完全不同。当时的美术教育并不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感受,要求严格,一定要把眼中所见的景物如...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消费」打叉,「观察」画圈;「店内」打叉,「路上」则要画圈再加星号。 这才是考现学的正确心态。我们要延续今和次郎与吉田謙吉的眼光,用自己的眼观察事物。暂时搁下旧旧脏脏的考现学,说穿了,我要提出的就是:路上观察这四个字。路上两字带有「穿越」的感觉,似乎具有相当的「困难度」;而「观察」两字的「科学性」则有一定的「艰涩感」。我想今和先生应该也会赞同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在“路上观察”的大旗下_______藤森照信 -
若说是“最后的自由”,似乎有点夸张,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当我们在街上漫步,发现有趣的东西时会感到如释重负,仿佛这时眼睛才又真正属于自己,整个城市似乎也比较令人自在。 现在这个时代,神都隐藏在路上。如果说得更具体点,整个时代旗帜的转向大致如下 纸上→路上 鉴赏→观察 大人的艺术→儿童的科学 空间→物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在“路上观察”的大旗下_______藤森照信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路上观察学入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路上观察学入门"的人也喜欢 · · · · · ·
路上观察学入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8.0分 273人读过
-
筑摩書房 (1993)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阅读即是生活 (Azeril)
- 城市书籍推荐6 (到里斯本看海)
- 美学、趣味与社会 (🦉的瓦涅密)
- 2024/2023/2022/2021/2020 待购图书 (Shirleysay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路上观察学入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51 有用 Rhinover 2020-10-26 15:46:58
千万不要被烟屁股观察、井盖研究、路上狗屎、没有用的托马森建筑等迷惑了双眼,这是对消费帝国、现代进步、目的成就幻象的背弃,未来是有多宏大,现实就有多卑微。
1 有用 杜络昕。 2023-05-13 20:19:23 浙江
想拓展一下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才读的书。看完觉得无聊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考现学,但这种无聊里又透露出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谨:“自始至终都要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对象”。最喜欢的是超级托马森,发现日常生活里的无用美学,应该是一个蛮有趣的主题。 光看狗的行走路线图觉得真的好无聊,看到研究者说从中得到启发观察路上风景的不同视角,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才发现原来如此,变得理解。正如书里所说“之所以令人觉得有趣,文字... 想拓展一下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才读的书。看完觉得无聊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考现学,但这种无聊里又透露出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谨:“自始至终都要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对象”。最喜欢的是超级托马森,发现日常生活里的无用美学,应该是一个蛮有趣的主题。 光看狗的行走路线图觉得真的好无聊,看到研究者说从中得到启发观察路上风景的不同视角,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才发现原来如此,变得理解。正如书里所说“之所以令人觉得有趣,文字解说占了相当大的原因”。文字解说让人了解到观察者在其中投入的巨大心力,这是路上观察与无聊的最大区别。 但整本书都来自于对话和演讲稿,除了个别章节对我来说可读性不太强,3.5分。要不要尝试用画画来展示自己遇到的场景呢?值得考虑~ (展开)
3 有用 摸摸心口呀 2022-04-21 18:03:55
啊平常就是这样观察观察的,没想到有人把它写出来还写得很棒呢~~~隔空和作者握手ヽ(*^ー^)人(^ー^*)ノ!
1 有用 烤芬 2024-01-04 13:18:24 日本
一方面希望这本书可以再“干”一点,尤其是前半本对谈的部分,有些过于散漫,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风趣和轻松也很不错,充分体现了这批人以及他们所秉持和推行的考现学精神,其态度本身就有别于学院研究和当代艺术。那么久以前,日本的艺术家、建筑学者和非专业人士(或“专业的”flaneur)就已经意识到城市痕迹的可贵和消费帝国对城市体验的入侵,从而去留意和记录“物件”的细节和历史,珍惜那些“脱离原本意图的部分”,... 一方面希望这本书可以再“干”一点,尤其是前半本对谈的部分,有些过于散漫,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风趣和轻松也很不错,充分体现了这批人以及他们所秉持和推行的考现学精神,其态度本身就有别于学院研究和当代艺术。那么久以前,日本的艺术家、建筑学者和非专业人士(或“专业的”flaneur)就已经意识到城市痕迹的可贵和消费帝国对城市体验的入侵,从而去留意和记录“物件”的细节和历史,珍惜那些“脱离原本意图的部分”,重拾和探讨某种城市的和体验城市的“天真”,在今天的中文世界都具备极强的启发价值,也为我观察和理解东京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原来那种水泥管子叫“涵管”。) (展开)
3 有用 ⍨ 2021-10-27 21:29:36
前言还行……后面几个糟老头嘟囔起了酒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