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tsuo Basho
出版社: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副标题: And Other Writings
译者: Sam Hamill
出版年: 2000
页数: 224
定价: USD 16.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570627163
出版社: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副标题: And Other Writings
译者: Sam Hamill
出版年: 2000
页数: 224
定价: USD 16.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570627163
豆瓣评分
Narrow Road to the Interior的创作者
· · · · · ·
-
松尾芭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芭蕉(Basho) 又称松尾芭蕉(Matsuo Basho),原名松尾宗房(Matsuo Munefusa),(1644 - 1694) ,日本俳句诗人,为最伟大的俳句形式创作者。遵照他所学到禅宗哲学,他试图把世界的意义压缩到他的诗歌的简单模式中去,揭示隐藏在琐事中的希望,展现一切事物相互依赖的情况。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招提寺鉴真和尚来朝之时,于船中度过七十余难,盐 风入目,终至于盲。拜尊像而得句: 绿叶滴翠,为君拭去眼中泪。 奈良别旧友 鹿角初长成,与君别离时。 大阪某人之所 八桥杜若花,旅中一话题。 须磨 须磨夏月夜,展主知何处? 望月犹不足,值此须磨夏。 四月中旬之天空,尚残朦胧之色。短夜月雅,山野嫩 叶簇簇。天欲曙而杜鹃啼。黎明自海上来。上野一带麦浪渐红,渔人宅畔芥子花开,若隐若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笈之小文 -
伊阳山家,有泥炭之物,自土中掘出以为薪。非石非木,色黑,有香味。昔,高梨野也研究曰:“《本草纲目》中称石炭者,此物也。”此种可燃之泥炭何能于伊贺国代代相传,遂成习惯乎?实在难得。 冈上掘泥炭,更令梅花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俳文篇(共118篇)
> 全部原文摘录
Narrow Road to the Interior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4 条 )

《奥州小道》:莫疑问,潮头花,亦是滨海春
一六八零年,三十六岁的松尾宗房离开早已诗才享誉盛名的江户来到远离喧嚣的深川,打算于此隐居。某一日,在自家院中栽下一株芭蕉,并自此以“芭蕉翁”为笔名,开始了今后的创作,这便是后来名满全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之由来。 两年后,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个小院,同年又在母亲过世...
(展开)

奥の细道(中日对照全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40字才能发 所以放段摘抄 “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陶醉于拥有它的每一个清晨,就好像害怕会有人突然冲进房门指出这是一个错误,你根本不该住的那么好。但经年累月房子的外墙开始陈旧,木板七翘八裂,你会因为它本该完美的不完美而渐渐不再那么爱它。然后你渐渐谙熟所有的破... (展开)
源于杜甫和庄子的日本文学传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俳谐大师,他首倡“闲寂、不易流行”之说,自创一代“蕉风”,将日本俳句从前人的文字游戏中解脱出来,并将其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他本人更是被后人尊为“俳圣”。而此次有诗出版的《奥州小道》一书,则将其最具代表的随笔和俳句... (展开)
松尾芭蕉的荒原驰骋梦魂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松尾芭蕉,日本江户时代诗人,被称作“俳圣”。少年时曾为武士家中侍从,学习俳句。后来为避江户俗气,隐居深川,研读汉诗,并将居所取名芭蕉庵。 松尾芭蕉的俳句作品风格独特,后世称之为“蕉风”。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俳句是中国... (展开)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8.4分 636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1)8.1分 840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8.9分 407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7.6分 3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最佳推荐书籍清单 (七夕)
- The Literature Book (张峻玮 William)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Narrow Road to the Interior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那颗晴空 2016-04-03 17:05:10
很好的一个松尾芭蕉选本,译者Sam Hamill
0 有用 sirius_flower 2020-11-28 17:13:35
这套在感觉中撤出自我的方法确实有道理,特别有画面感却似乎不沾主观色彩的质朴,但也是一种强行掩饰,就像表面无我其实内化了情绪的游记。但太过追求感觉当中的自在美往往会有大问题-像道のべの木槿は馬に食はれけり让我想起小津日记里描写的在南京作战时一边放着迫击炮一边欣赏着风景的段落。这种小气的审美主义到最后变成一种有闲阶级自我娱乐的游戏那就很没意思了 要是被更糟糕的大语境一衬托甚至就是危险的。我觉得非常有必... 这套在感觉中撤出自我的方法确实有道理,特别有画面感却似乎不沾主观色彩的质朴,但也是一种强行掩饰,就像表面无我其实内化了情绪的游记。但太过追求感觉当中的自在美往往会有大问题-像道のべの木槿は馬に食はれけり让我想起小津日记里描写的在南京作战时一边放着迫击炮一边欣赏着风景的段落。这种小气的审美主义到最后变成一种有闲阶级自我娱乐的游戏那就很没意思了 要是被更糟糕的大语境一衬托甚至就是危险的。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区分这种从环境剥离的闲情雅致与中国诗歌里面比较大气的心-情-志的表达,反正没看出来受到李杜的影响,即便王维很多诗作表面上也是清新(其实是澄明)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是超主体而非去主体的。从芭蕉看不起町人文化 追求去掉佛的禅的形式等等也可以看出他的清高气。另外前言又是日本传统美学概念大乱炖 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