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制造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葛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凯(Karl Gerth):
2000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史。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书英文版列入“哈佛东亚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6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研究。其间为研究民国史,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日本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写作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城市市场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冷战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目录 · · · · · ·
图表目录………………………………………(1)
中文版序言……………………………………(1)
英文版序言……………………………………(4)
导论…………………………………………(1)
第一部分 语境与个案研究
· · · · · · (更多)
图表目录………………………………………(1)
中文版序言……………………………………(1)
英文版序言……………………………………(4)
导论…………………………………………(1)
第一部分 语境与个案研究
第一章
商品危机及国货运动的起源…………(29)
第二章
男人形象的民族化……………………(71)
第二部分 作为抵抗的消费
第三章
国货运动和反帝抵货运动,
1905—1919…………………………(127)
第四章
国货运动和反帝主义抵制活动,
1923—1937…………………………(163)
第三部分 展览综合体
第五章
民族主义商品展览会………………(207)
第六章
1928年展览会建立的民族主义
视觉认知……………………………(249)
第四部分 民族国家、性别与市场
第七章
女性消费群体的民族主义化…………(287)
第八章
塑造爱国企业家………………………(335)
结论………………………………(359)
参考书目………………………………………(37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制造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制造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a very atypical Chinese history book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初步阅读体会 | 来自benshuier | 13 回应 | 2021-06-27 09:11:26 |
Karl Gerth的官方网站上提供了全书的PDF版本 | 来自浅显 | 2014-10-05 09:48: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7.7分 4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7.9分 218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他者化的梅毒隐喻 (藤原琉璃君)
- 复旦【政治学研究与方法】网站推荐书目 (小舟)
- 杨奎松现代史硕士生推荐阅读书目 (魔术师)
- 手头收集的上海城市研究 (藤原琉璃君)
- 杨奎松推荐现代史硕士生推荐阅读书目 (纸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制造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卡列宁的微笑 2008-08-27 22:35:38
文化分析,有点枯燥。有意思的是,商品博览会的演变历程,跟今天我国人民对待奥运会的心态有点相似。
1 有用 咩咩咩 2016-06-17 23:50:41
选题极有趣,主要写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离合嬗变,对于消费文化如何参与“制造中国”反而着墨不多。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个案阐释不够深入,理论架构一览无余,彼得伯克身形隐现。译笔流畅,然有低级硬伤。
16 有用 Sarcophagus 2013-03-03 18:17:54
国族认同,性别形象,日常生活,空间展示,媒体符号,城市文化,消费主义,反正思想史之外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感觉并不输给伯克《制造路易十四》,虽然取材面向不太一样。第三部分更有特点。由于不限个案,略显结论先行,史料随手拈来。翻译有些小硬伤。期待对于文革后数次类似浪潮的研究
1 有用 食菠萝 2013-04-14 20:43:15
这个题目太有意思了,可以一路做到现在。通过国货展览会建立民族国家的视觉认知啊女性在国货运动中的微妙角色,还有实业_救国,民族_资本家这些以前在历史教材不加思索接受了的概念,怎么连接起来的就很有意思(又怎么消失了)~~作者在史料上很下功夫,感觉是个写经验研究的好范本。
0 有用 Nalsi 2009-02-24 12:57:33
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