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記者、歷史學家和小說家。1915年生於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中國歷史學位。為時代周刊(Time)戰時駐中國的通訊記者。以報導1960年、1964年、1968年和197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以及1943年,深入河南境內揭發報導河南大飢荒的災難著稱。《1960年總統的產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贏得1962年普利茲獎。
美國新聞記者、歷史學家和小說家。1915年生於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中國歷史學位。為時代周刊(Time)戰時駐中國的通訊記者。以報導1960年、1964年、1968年和197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以及1943年,深入河南境內揭發報導河南大飢荒的災難著稱。《1960年總統的產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贏得1962年普利茲獎。
Honan is a fertile province. Before the war, it supported some 30,000,000 people, who farmed the rich loess soil exhaustively and pressed upon it to the Malthusiam limit. The cash crop was spring wheat,which the peasants sowed in late autumn and harvested in mid-May; their secondary crops were millet and corn, which were sown immediately afer the wheat harvest and gathered in by fall.
....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deal with famine, both of them simple, but both requiring major decision and swift execution. One is to move grain into the stricken areas in bulk and as swiftly as possible; the other is to move people out of the stricken areas in bulk and as swiftly as possbie. No great wisdom is required to foresee a famine; if there is no rain, there wil be no crop, and if no crop grows, ... (查看原文)
上学期放假前Kevin布置了两名外国记者于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写的一本书,《Thunder Out of China》。本来我已经在Ipad里下好了英文版的,但是因为自己拖延问题,只好在开学前连忙找到中文版《中国的惊雷》,这才勉强在上课前读完了。 Kevin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意图...
(展开)
Thunder out of China 听美国人讲那旧朝的往事,听白修德唱那党的颂歌。 历时三年半终于看完了Thurnder out of China 可能是四年前朋友读完“很感动”,推荐给我,只说作者曾是Time的主编。 虽然觉得一米国人,站在70年前封闭甚至未开化的中国农村田头儿的画面唐突而迷人,但是...
(展开)
3 有用 沈深深 2021-06-16 12:27:46
是我读过的这类写作中文笔最好的一部。看到《中国之未来》这节看得我心潮澎湃,看似天方夜谭的发展数据,不就是中国现在?人的认知会随知识的储积而变,读书纠正了我此前的偏见——不怪对手卑鄙,国民党确实烂到底,尤其蒋介石的抗战看得我生气,浪费中国人的勇气。读完我不禁在想,假设蒋介石一念之差成立联合政府,中国会是什么样?或许就是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在中国博弈。苏联解体后也不会是日韩现在的处境,美国像个纯情富... 是我读过的这类写作中文笔最好的一部。看到《中国之未来》这节看得我心潮澎湃,看似天方夜谭的发展数据,不就是中国现在?人的认知会随知识的储积而变,读书纠正了我此前的偏见——不怪对手卑鄙,国民党确实烂到底,尤其蒋介石的抗战看得我生气,浪费中国人的勇气。读完我不禁在想,假设蒋介石一念之差成立联合政府,中国会是什么样?或许就是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在中国博弈。苏联解体后也不会是日韩现在的处境,美国像个纯情富二代,而中国政治深远,任何国家都远非对手,有本事骗到钱又得以全身而退。 (展开)
3 有用 戚学凡 2022-01-10 23:07:04
部分以前译本的删节之处,这一版也十分「巧合」地没翻译。
1 有用 老杨 2018-07-08 20:27:47
是本挺客观的好书,台湾买的。对二战有了更多的了解。
1 有用 狼图腾 2023-07-16 11:23:22 福建
一本1946年出版的书,在二十一世纪重版,相对客观的展现了1945年之前中国的状况,也为未来中国勾画了蓝图(很多现在实现了),可以说说为我们打开认识历史的另外一扇窗
1 有用 Hank 2018-05-14 00:45:01
去台湾旅游时带回来的书,国内已经绝版了,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个人感觉观点鲜明,立场较客观中立,难得得描绘了美国对国共和平的期望以及曲折历程。很多内幕之前知之甚少,比如抗战国军配置、1942河南饥荒的惨像、美国的立场。。。可惜只写到抗战胜利且描绘不多,不过终章对内战预测准确,可见作者对当时社会冲突理解深刻。反面感觉注重人物刻画,已经描绘美国立场和思考的笔墨过多,个人还是更希望了解抗战和内战的实情内幕... 去台湾旅游时带回来的书,国内已经绝版了,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个人感觉观点鲜明,立场较客观中立,难得得描绘了美国对国共和平的期望以及曲折历程。很多内幕之前知之甚少,比如抗战国军配置、1942河南饥荒的惨像、美国的立场。。。可惜只写到抗战胜利且描绘不多,不过终章对内战预测准确,可见作者对当时社会冲突理解深刻。反面感觉注重人物刻画,已经描绘美国立场和思考的笔墨过多,个人还是更希望了解抗战和内战的实情内幕。毕竟1946年出版书,很不错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