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副标题: 其实是一本美国人日常生活观察笔记
原作名: 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 Notes on Returning to America After 20 Years Away
译者: 夏菁
出版年: 2018-10-30
页数: 330
定价: 49.9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比尔·布莱森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系列
ISBN: 9787559424051
内容简介 · · · · · ·
英国《卫报》曾评选过一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在这张大师云集的名单中,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名字赫然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大文豪比肩而列。
然而,客居英国二十年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其实和我们一样,对美国有着很多“高大上”的想象。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则美国的民意测验:多达三百七十万的美国人都认定自己遭到外星人劫持。面对这样蠢萌得让人啼笑皆非的同胞,布莱森说“祖国需要我”,于是举家迁回美国,用延续一贯的嬉笑怒骂,戳破固化的美国印象,带你深入观察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美国的邮局从不用排队,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还时常用免费的甜甜圈和纸杯咖啡回报市民。然而,除了堆积成山的广告,他们很少能把邮件送对地方。
美国一半成年人体重超重,和他们一起坐电梯,你都会心惊肉跳。即使这样,美国人还是乐此不疲地把各种垃圾食品搬回家。
美剧里,调查...
英国《卫报》曾评选过一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在这张大师云集的名单中,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名字赫然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大文豪比肩而列。
然而,客居英国二十年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其实和我们一样,对美国有着很多“高大上”的想象。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则美国的民意测验:多达三百七十万的美国人都认定自己遭到外星人劫持。面对这样蠢萌得让人啼笑皆非的同胞,布莱森说“祖国需要我”,于是举家迁回美国,用延续一贯的嬉笑怒骂,戳破固化的美国印象,带你深入观察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美国的邮局从不用排队,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还时常用免费的甜甜圈和纸杯咖啡回报市民。然而,除了堆积成山的广告,他们很少能把邮件送对地方。
美国一半成年人体重超重,和他们一起坐电梯,你都会心惊肉跳。即使这样,美国人还是乐此不疲地把各种垃圾食品搬回家。
美剧里,调查和安保人员个个威风凛凛,可现实中,五角大楼会丢失机密文件;FBI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发现抓错了人;县治安官更是会忘记把炸弹藏在了哪儿……
翻开这本书,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懂一个真实的美国。
作者简介 · · · · · ·
比尔•布莱森是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的作者。
比尔•布莱森曾获得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同时也是仅有的一位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的非英国籍人士。除此之外,他还曾任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取得两所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九所英国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英国客居二十年以后,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举家迁回美国,在一个安静富足的小镇开始了活色生香的新生活。此时的美国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布莱森用熟悉又陌生的眼光,重新观察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点滴,写下了这本《全民蠢萌的美国》。
目录 · · · · · ·
重返故里/005
邮件来了/009
药品文化/014
就餐之惑/019
唉,医生,我只不过是想躺下睡觉⋯⋯/024
规则第一条:遵守所有规则/027
带我去看棒球吧!/032
十万火急/037
理发心慌慌/040
热线电话/045
设计缺陷/050
客房服务/054
消费乐融融/059
数字游戏/064
垃圾食品之天堂/069
家居之乐/074
北方森林传说/078
杯托革命/084
公事公办/088
邻人友善/093
人人心忧/097
危险因素/102
反毒品战/106
消亡的口音/110
低效报告/115
懒得走路/119
大地广阔/124
偷窥肆虐/129
烂片当道/133
妇唱夫随忙园艺/138
炎炎夏日/142
海边一日/146
长子离家求学/151
公路娱乐/155
新英格兰之秋/161
感恩佳节/166
圣诞装饰/170
雪中寻趣/175
圣诞之谜/180
寒带生活/184
总统逸闻/188
愚笨电脑/193
纳税登记表格填写须知/198
巡回售书/202
浪费的一代/207
聪明反被聪明误/213
汽车电影院/217
官样文章/222
人生之惑/226
诉讼大国/230
作茧自缚/235
航班惊魂/239
餐车颂歌/244
疯狂购物/249
肥胖之国/254
电脑说明书/258
如何租车/263
电视荒原/268
飞行噩梦/272
商品泛滥/277
四十仍惑/282
陈年旧事/287
生活法则/292
小镇点滴/297
文字游戏/302
泰坦尼克号上的最后一夜/307
房产新闻/312
技术问题/317
演讲稿/322
重返故里:后续/32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还活着。我知道听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不过对于活着这独一无二且令人欣慰的事实,我们思考的时间之少的确令人讶异。出于某个极其令人惊叹的偶然机会,宇宙中所有物质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造就了你这个人,而且在永恒这样的巨大尺度下,有那么极其微小的一刻,你又享有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权利。 在无尽的世代中你再也不复存在。不过在你明白这一点之前,你的存在又会终止。就在这起止之间,你有机会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不论你在生命中还做到些什么,没有一件能够与自己出生于人世这种难以置信的成就相提并论。祝贺大家,你们做得很好,你们真的很特别。 2.不过不要过于特别。这个星球上还有50多亿人,每个人和在座各位一样都是世间万物之中心,都很重要。千万不要犯下毫无价值的愚蠢错误,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重要。你生命中遇见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应该值得你珍视。其中有很多人是帮助你的人——送比萨到你家,给你买的东西打包,清理你弄得一片狼藉的旅馆房间。如果你还没有养成习惯,满怀善意地对待这些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吧。 这世界上有无数人,大部分人你一辈子都不会碰到,也不会给予你帮助,也确实帮不了你,也许他们连自己都帮不了,因此他们需要你的同情。我们这个年代冷漠得令人心寒,似乎我们的良心越来越少,给予贫穷残弱的人的经济支援也越来越少,特别是那些离我们万里之遥的人。我给大家的任务就是去多少改变一下这一点。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只遵循原则。如果只是出于原则才去做一件事情,除此以外别无任何原因,那就不要去做。 4.忠于自己的生活理想,想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如果你想成为知名芭蕾舞演员,或者在奥运会上拼搏的游泳运动员,或者在卡内基音乐厅引吭高歌,或者成为什么别的人物,那就尽力去做。千万别介意你身边每个人都委婉地告诉你:你五音不全;你的100米个人最好纪录是74秒,不可能成为短跑冠军。别听他们的,只管去做。因为没什么比...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演讲稿/322 -
遵守规则并非出于热心或关爱,只是多少出于本能的认同吧,认同这些规则很有用,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规则第一条:遵守所有规则/02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全民蠢萌的美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全民蠢萌的美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全民蠢萌的美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It's not perhap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acquiring knowledge, but it works”
> 更多书评 13篇
-
1.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还活着。我知道听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不过对于活着这独一无二且令人欣慰的事实,我们思考的时间之少的确令人讶异。出于某个极其令人惊叹的偶然机会,宇宙中所有物质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造就了你这个人,而且在永恒这样的巨大尺度下,有那么极其微小的一刻,你又享有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权利。 在无尽的世代中你再也不复存在。不过在你明白这一点之前,你的存在又会终止。就在这起止之间,你有机会去看、去感受...
2019-12-22 08:53 2人喜欢
1.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还活着。我知道听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不过对于活着这独一无二且令人欣慰的事实,我们思考的时间之少的确令人讶异。出于某个极其令人惊叹的偶然机会,宇宙中所有物质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造就了你这个人,而且在永恒这样的巨大尺度下,有那么极其微小的一刻,你又享有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权利。 在无尽的世代中你再也不复存在。不过在你明白这一点之前,你的存在又会终止。就在这起止之间,你有机会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不论你在生命中还做到些什么,没有一件能够与自己出生于人世这种难以置信的成就相提并论。祝贺大家,你们做得很好,你们真的很特别。 2.不过不要过于特别。这个星球上还有50多亿人,每个人和在座各位一样都是世间万物之中心,都很重要。千万不要犯下毫无价值的愚蠢错误,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重要。你生命中遇见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应该值得你珍视。其中有很多人是帮助你的人——送比萨到你家,给你买的东西打包,清理你弄得一片狼藉的旅馆房间。如果你还没有养成习惯,满怀善意地对待这些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吧。 这世界上有无数人,大部分人你一辈子都不会碰到,也不会给予你帮助,也确实帮不了你,也许他们连自己都帮不了,因此他们需要你的同情。我们这个年代冷漠得令人心寒,似乎我们的良心越来越少,给予贫穷残弱的人的经济支援也越来越少,特别是那些离我们万里之遥的人。我给大家的任务就是去多少改变一下这一点。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只遵循原则。如果只是出于原则才去做一件事情,除此以外别无任何原因,那就不要去做。 4.忠于自己的生活理想,想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如果你想成为知名芭蕾舞演员,或者在奥运会上拼搏的游泳运动员,或者在卡内基音乐厅引吭高歌,或者成为什么别的人物,那就尽力去做。千万别介意你身边每个人都委婉地告诉你:你五音不全;你的100米个人最好纪录是74秒,不可能成为短跑冠军。别听他们的,只管去做。因为没什么比到了我这个年纪再后悔更糟糕的事情了。“我本来可以成为波士顿红袜队二垒的,可是我爸当时要我学法律。”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告诉你爸爸让他自己去学法律,你去征服珠穆朗玛峰。 5.不要犯下极度愚蠢的错误,认为赢了就是一切。如果说我真的想打谁一耳光的话,那就是声称“胜出不仅重要,它就是全部”的那个人。这种观点简直糟糕透了。参与非常重要;尽力而为也非常重要。没有胜出并不是耻辱,真正耻辱的是没有尽力去做,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最重要的是,输的时候要保持风度。相信我,你们马上会有很多机会去亲身实践,因此你们最好现在就着手准备。 6.不要弄虚作假,你会得不偿失。不要在考试中作弊;不要偷税漏税;不要对配偶不忠;不要在大富翁游戏中犯规;不要在任何事情上弄虚作假。人们常说:骗子从来就发不了财。以我的经验来看,骗子一向都能发财,不过他们最终总是被抓住。欺骗总是得不偿失的,就这么简单。 7.尽力让自己谦和,这样你会越发礼貌得体,相信我。让人们自己发现你赢得了诺贝尔奖,比起你脖子上挂着绶带到处炫耀自己获奖,显然前者更令人难忘。 8.一直保持购买我写的书的好习惯,而且是精装本,一上市就买。 9.快乐开心,并不难做到。让你们快乐起来的理由有一百万个:你们青春年少,活力四射,还貌美如花——我在这里可是看得清清楚楚。你们的未来正等着你们去创造,不过要记住一件事:不论在什么时候,你的生活永远都有未来。这一点不会改变,你也不要忘却。 10.最后——如果对于今天的演讲你没记住什么的话,记住这个——如果你应邀去公共场合演讲,一定不要讲得太长。非常感谢大家。 (特致读者:如果你靠爬格子为生,老段子要重复利用千万别迟疑。) 引自 演讲稿/322 回应 2019-12-22 08:53 -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
2021-01-19 00:25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他这几年的心情总和,下班后还能有闲情逸致去打保龄球。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人并不指望非处方药来改变生活,然而我们美国人是不改变生活就誓不罢休。似乎时间不断在流逝,然而这种想法并未磨灭。你只需要花几分钟看看电视、翻翻杂志,或者随便到一家药店里被压得嘎吱作响的药架边转转就会发现:美国人时刻都想要那种近乎完美的感觉。我注意到即使是普通洗发水瓶上都会写着“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这是我们美国人比较奇怪的一点。我们花了大力气劝诫自己“拒绝药品”,可是一到药店就买上一大堆。美国人每年花在各类药品上的钱高达750亿美元,制药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也是极尽热烈直白,让人不知不觉习惯于此。 引自 药品文化/014 所有这些汽车旅馆,即使是最糟糕的那些,都让高速公路上的旅行充满不可预知的神秘感,令人兴奋。你永远都不知道今天晚上你能找到一个多舒服的地方入住,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乐趣。汽车旅馆让公路交通图变得鲜活畅快起来,与我们这个摩登时代整齐划一的高雅精致完全背离。 随着汽车旅馆连锁店兴起之后,这样的状况很快就改变了。就拿假日酒店来说吧,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就从1958年的79家门店发展到近1500家。如今五大连锁旅馆就拥有全美汽车旅馆客房的三分之一。很明显,如今的旅行者不喜欢生活中出现不确定因素。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喜欢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电视节目。 引自 客房服务/054 我们对于“便利”这个概念中毒太深,为了达到便利,不惜忍受所有的不便利。 引自 聪明反被聪明误/213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奥普里兰饭店,更是将这一神奇的运动顶礼膜拜到了极致,我前不久因为杂志派发的任务刚去过那里。奥普里兰饭店十分与众不同:首先,体积庞大无比,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只不过实在丑陋不堪,就是把“猫王”故居,《乱世佳人》中的南方建筑和美国式大商场的风格糅合在一起。 可是奥普里兰饭店真正的特色在于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室内环境。正中心是三个硕大带玻璃屋顶的中庭,有五六层楼高,占地总面积九英亩。整个建筑既能提供所有室外活动的益处,又避免了所有不便。饭店十分高兴地把自己称作“内景观建筑”,如今这类建筑物中应有尽有:热带植物、完整的树木、瀑布、小溪、“露天”餐馆和咖啡馆还有多层人行道。那效果简直就和20世纪50年代《大众科学》杂志中描绘金星上太空殖民地的插图惊人地相似(当然,如果所有太空殖民者都是穿耐克运动鞋、戴棒球帽的中年胖子,一边啃着手里的东西,一边走来走去的话)。说得简单一点,这种建筑就是一个毫无瑕疵且自给自足的无菌世界,气候恒定不变近乎完美,而且没有肮脏的飞鸟、讨厌的昆虫、变化无常又令人烦恼的天气,也没有任何真实世界的感觉。 住在里面的第一晚,我就急于逃离那一拨拨四处晃荡的食草动物 [3] ,想要看看地球上的天气到底如何。我走到室外,想在真实的大地上随意散散步,然后你猜得到我发现什么了吗?根本就没有大地——只有连绵数英亩的停车场,似乎延伸到了地平线的尽头,就像是茫茫一片内陆海洋,离我几百码远的地方是奥普里兰乐园的围墙,不过通过询问我发现,从饭店去乐园的唯一途径就是,花3块钱乘45秒空调车到乐园大门。 除非你想在成千上万的汽车中间散步,否则根本就没有地方让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伸展一下胳膊和腿。在奥普里兰饭店,室外便是室内,而且让我不寒而栗的是:如果这样的世界真的有可能存在,数百万人都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现在我站在那里,一只鸟在我左脚大拇指处的鞋上扔下点东西,一般来说你不会喜欢“鸟扔下的东西”(造了一个词)。我本来在仰望天空,现在低下头看看鞋再抬头看天。 “谢谢你。”我说,我想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引自 作茧自缚/235 如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虚构主题”餐车店。上次我去芝加哥的时候,朋友带我去一家名叫“埃得·德比维奇”的餐车店里吃饭,那里的女招待都戴着徽章,上面写着她们的名字,诸如“泡泡”“金发”之类,墙上挂满了老板埃得赢来的保龄球奖杯。可是埃得·德比维奇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市场营销人员策划出来的虚构人物。没关系,埃得在哼小曲呢。曾经,真实的餐车店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喜欢外出就餐的人对它们嗤之以鼻,如今却排队追捧这些假模假样的东西。如果说所谓摩登生活有什么东西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那么就是对我们等不及要抛弃的东西,却大肆追捧的冲动让我困惑。 这种潮流在迪士尼乐园也有,人们蜂拥到乐园里的主街上逛来逛去,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商业街就已经被人们大规模地抛弃。还有像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和康涅狄格州的米斯蒂克,这类恢复旧貌的殖民地时代风格的村庄也是一样,开车到那里去品味简洁宁静的氛围,路途遥远且价格不菲,这和很久以前人们纷纷逃进郊区住宅区寻找世外桃源一样。对于这种风潮我始终无法理解,不过似乎如今在美国,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那些完全不真实的东西。 引自 餐车颂歌/244 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即便你有这么多的频道可选择,但所有频道的节目都是过几分钟就会被广告打断,让你根本看不到什么。正如近来一位朋友向我解释的:现在看电视不是看正在放什么,而是看别的频道在放什么。另外有关美国电视的另一方面就是总有频道在放点别的什么,你可以一直换台换下去。等你换到第15频道,你就忘了第1频道放的是什么了,因此你又绝望地再来一遍,希望这次能够找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引自 电视荒原/268 丰富多样的选择不仅使得每笔生意都至少要花掉10分钟,而且还很奇怪地让顾客十分不满。选择越多,人们就要得越多;人们要得越多,他们就,呃,想要更多。你有时会感觉到,身在无数人群之中,他们对于每样东西都越要越多,最后往往是欲壑难填。我们似乎创造出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主要的休闲活动就是在零售商店里转来转去,寻找质地、形状、颜色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引自 商品泛滥/277 回应 2021-01-19 00:25
-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
2021-01-19 00:25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他这几年的心情总和,下班后还能有闲情逸致去打保龄球。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人并不指望非处方药来改变生活,然而我们美国人是不改变生活就誓不罢休。似乎时间不断在流逝,然而这种想法并未磨灭。你只需要花几分钟看看电视、翻翻杂志,或者随便到一家药店里被压得嘎吱作响的药架边转转就会发现:美国人时刻都想要那种近乎完美的感觉。我注意到即使是普通洗发水瓶上都会写着“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这是我们美国人比较奇怪的一点。我们花了大力气劝诫自己“拒绝药品”,可是一到药店就买上一大堆。美国人每年花在各类药品上的钱高达750亿美元,制药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也是极尽热烈直白,让人不知不觉习惯于此。 引自 药品文化/014 所有这些汽车旅馆,即使是最糟糕的那些,都让高速公路上的旅行充满不可预知的神秘感,令人兴奋。你永远都不知道今天晚上你能找到一个多舒服的地方入住,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乐趣。汽车旅馆让公路交通图变得鲜活畅快起来,与我们这个摩登时代整齐划一的高雅精致完全背离。 随着汽车旅馆连锁店兴起之后,这样的状况很快就改变了。就拿假日酒店来说吧,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就从1958年的79家门店发展到近1500家。如今五大连锁旅馆就拥有全美汽车旅馆客房的三分之一。很明显,如今的旅行者不喜欢生活中出现不确定因素。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喜欢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电视节目。 引自 客房服务/054 我们对于“便利”这个概念中毒太深,为了达到便利,不惜忍受所有的不便利。 引自 聪明反被聪明误/213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奥普里兰饭店,更是将这一神奇的运动顶礼膜拜到了极致,我前不久因为杂志派发的任务刚去过那里。奥普里兰饭店十分与众不同:首先,体积庞大无比,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只不过实在丑陋不堪,就是把“猫王”故居,《乱世佳人》中的南方建筑和美国式大商场的风格糅合在一起。 可是奥普里兰饭店真正的特色在于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室内环境。正中心是三个硕大带玻璃屋顶的中庭,有五六层楼高,占地总面积九英亩。整个建筑既能提供所有室外活动的益处,又避免了所有不便。饭店十分高兴地把自己称作“内景观建筑”,如今这类建筑物中应有尽有:热带植物、完整的树木、瀑布、小溪、“露天”餐馆和咖啡馆还有多层人行道。那效果简直就和20世纪50年代《大众科学》杂志中描绘金星上太空殖民地的插图惊人地相似(当然,如果所有太空殖民者都是穿耐克运动鞋、戴棒球帽的中年胖子,一边啃着手里的东西,一边走来走去的话)。说得简单一点,这种建筑就是一个毫无瑕疵且自给自足的无菌世界,气候恒定不变近乎完美,而且没有肮脏的飞鸟、讨厌的昆虫、变化无常又令人烦恼的天气,也没有任何真实世界的感觉。 住在里面的第一晚,我就急于逃离那一拨拨四处晃荡的食草动物 [3] ,想要看看地球上的天气到底如何。我走到室外,想在真实的大地上随意散散步,然后你猜得到我发现什么了吗?根本就没有大地——只有连绵数英亩的停车场,似乎延伸到了地平线的尽头,就像是茫茫一片内陆海洋,离我几百码远的地方是奥普里兰乐园的围墙,不过通过询问我发现,从饭店去乐园的唯一途径就是,花3块钱乘45秒空调车到乐园大门。 除非你想在成千上万的汽车中间散步,否则根本就没有地方让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伸展一下胳膊和腿。在奥普里兰饭店,室外便是室内,而且让我不寒而栗的是:如果这样的世界真的有可能存在,数百万人都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现在我站在那里,一只鸟在我左脚大拇指处的鞋上扔下点东西,一般来说你不会喜欢“鸟扔下的东西”(造了一个词)。我本来在仰望天空,现在低下头看看鞋再抬头看天。 “谢谢你。”我说,我想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引自 作茧自缚/235 如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虚构主题”餐车店。上次我去芝加哥的时候,朋友带我去一家名叫“埃得·德比维奇”的餐车店里吃饭,那里的女招待都戴着徽章,上面写着她们的名字,诸如“泡泡”“金发”之类,墙上挂满了老板埃得赢来的保龄球奖杯。可是埃得·德比维奇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市场营销人员策划出来的虚构人物。没关系,埃得在哼小曲呢。曾经,真实的餐车店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喜欢外出就餐的人对它们嗤之以鼻,如今却排队追捧这些假模假样的东西。如果说所谓摩登生活有什么东西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那么就是对我们等不及要抛弃的东西,却大肆追捧的冲动让我困惑。 这种潮流在迪士尼乐园也有,人们蜂拥到乐园里的主街上逛来逛去,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商业街就已经被人们大规模地抛弃。还有像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和康涅狄格州的米斯蒂克,这类恢复旧貌的殖民地时代风格的村庄也是一样,开车到那里去品味简洁宁静的氛围,路途遥远且价格不菲,这和很久以前人们纷纷逃进郊区住宅区寻找世外桃源一样。对于这种风潮我始终无法理解,不过似乎如今在美国,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那些完全不真实的东西。 引自 餐车颂歌/244 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即便你有这么多的频道可选择,但所有频道的节目都是过几分钟就会被广告打断,让你根本看不到什么。正如近来一位朋友向我解释的:现在看电视不是看正在放什么,而是看别的频道在放什么。另外有关美国电视的另一方面就是总有频道在放点别的什么,你可以一直换台换下去。等你换到第15频道,你就忘了第1频道放的是什么了,因此你又绝望地再来一遍,希望这次能够找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引自 电视荒原/268 丰富多样的选择不仅使得每笔生意都至少要花掉10分钟,而且还很奇怪地让顾客十分不满。选择越多,人们就要得越多;人们要得越多,他们就,呃,想要更多。你有时会感觉到,身在无数人群之中,他们对于每样东西都越要越多,最后往往是欲壑难填。我们似乎创造出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主要的休闲活动就是在零售商店里转来转去,寻找质地、形状、颜色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引自 商品泛滥/277 回应 2021-01-19 00:25
-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
2021-01-19 00:25
此课程的精髓就是:同样的产品在这两个市场所采取的销售策略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英国做一个缓解感冒症状的胶囊广告,只需要保证该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点就可以了,绝不可过头。你还是会鼻子发红,裹在睡衣里,但你会再次展露笑容,尽管脸色有点苍白。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做广告的话,一定得保证该药能瞬间完全缓解症状。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某个美国人服了这奇迹般的化合物后,不仅会一把甩开睡衣马上投入工作,而且那感觉好过他这几年的心情总和,下班后还能有闲情逸致去打保龄球。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人并不指望非处方药来改变生活,然而我们美国人是不改变生活就誓不罢休。似乎时间不断在流逝,然而这种想法并未磨灭。你只需要花几分钟看看电视、翻翻杂志,或者随便到一家药店里被压得嘎吱作响的药架边转转就会发现:美国人时刻都想要那种近乎完美的感觉。我注意到即使是普通洗发水瓶上都会写着“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这是我们美国人比较奇怪的一点。我们花了大力气劝诫自己“拒绝药品”,可是一到药店就买上一大堆。美国人每年花在各类药品上的钱高达750亿美元,制药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也是极尽热烈直白,让人不知不觉习惯于此。 引自 药品文化/014 所有这些汽车旅馆,即使是最糟糕的那些,都让高速公路上的旅行充满不可预知的神秘感,令人兴奋。你永远都不知道今天晚上你能找到一个多舒服的地方入住,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乐趣。汽车旅馆让公路交通图变得鲜活畅快起来,与我们这个摩登时代整齐划一的高雅精致完全背离。 随着汽车旅馆连锁店兴起之后,这样的状况很快就改变了。就拿假日酒店来说吧,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就从1958年的79家门店发展到近1500家。如今五大连锁旅馆就拥有全美汽车旅馆客房的三分之一。很明显,如今的旅行者不喜欢生活中出现不确定因素。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喜欢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电视节目。 引自 客房服务/054 我们对于“便利”这个概念中毒太深,为了达到便利,不惜忍受所有的不便利。 引自 聪明反被聪明误/213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奥普里兰饭店,更是将这一神奇的运动顶礼膜拜到了极致,我前不久因为杂志派发的任务刚去过那里。奥普里兰饭店十分与众不同:首先,体积庞大无比,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只不过实在丑陋不堪,就是把“猫王”故居,《乱世佳人》中的南方建筑和美国式大商场的风格糅合在一起。 可是奥普里兰饭店真正的特色在于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室内环境。正中心是三个硕大带玻璃屋顶的中庭,有五六层楼高,占地总面积九英亩。整个建筑既能提供所有室外活动的益处,又避免了所有不便。饭店十分高兴地把自己称作“内景观建筑”,如今这类建筑物中应有尽有:热带植物、完整的树木、瀑布、小溪、“露天”餐馆和咖啡馆还有多层人行道。那效果简直就和20世纪50年代《大众科学》杂志中描绘金星上太空殖民地的插图惊人地相似(当然,如果所有太空殖民者都是穿耐克运动鞋、戴棒球帽的中年胖子,一边啃着手里的东西,一边走来走去的话)。说得简单一点,这种建筑就是一个毫无瑕疵且自给自足的无菌世界,气候恒定不变近乎完美,而且没有肮脏的飞鸟、讨厌的昆虫、变化无常又令人烦恼的天气,也没有任何真实世界的感觉。 住在里面的第一晚,我就急于逃离那一拨拨四处晃荡的食草动物 [3] ,想要看看地球上的天气到底如何。我走到室外,想在真实的大地上随意散散步,然后你猜得到我发现什么了吗?根本就没有大地——只有连绵数英亩的停车场,似乎延伸到了地平线的尽头,就像是茫茫一片内陆海洋,离我几百码远的地方是奥普里兰乐园的围墙,不过通过询问我发现,从饭店去乐园的唯一途径就是,花3块钱乘45秒空调车到乐园大门。 除非你想在成千上万的汽车中间散步,否则根本就没有地方让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伸展一下胳膊和腿。在奥普里兰饭店,室外便是室内,而且让我不寒而栗的是:如果这样的世界真的有可能存在,数百万人都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现在我站在那里,一只鸟在我左脚大拇指处的鞋上扔下点东西,一般来说你不会喜欢“鸟扔下的东西”(造了一个词)。我本来在仰望天空,现在低下头看看鞋再抬头看天。 “谢谢你。”我说,我想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引自 作茧自缚/235 如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虚构主题”餐车店。上次我去芝加哥的时候,朋友带我去一家名叫“埃得·德比维奇”的餐车店里吃饭,那里的女招待都戴着徽章,上面写着她们的名字,诸如“泡泡”“金发”之类,墙上挂满了老板埃得赢来的保龄球奖杯。可是埃得·德比维奇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市场营销人员策划出来的虚构人物。没关系,埃得在哼小曲呢。曾经,真实的餐车店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喜欢外出就餐的人对它们嗤之以鼻,如今却排队追捧这些假模假样的东西。如果说所谓摩登生活有什么东西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那么就是对我们等不及要抛弃的东西,却大肆追捧的冲动让我困惑。 这种潮流在迪士尼乐园也有,人们蜂拥到乐园里的主街上逛来逛去,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商业街就已经被人们大规模地抛弃。还有像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和康涅狄格州的米斯蒂克,这类恢复旧貌的殖民地时代风格的村庄也是一样,开车到那里去品味简洁宁静的氛围,路途遥远且价格不菲,这和很久以前人们纷纷逃进郊区住宅区寻找世外桃源一样。对于这种风潮我始终无法理解,不过似乎如今在美国,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那些完全不真实的东西。 引自 餐车颂歌/244 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即便你有这么多的频道可选择,但所有频道的节目都是过几分钟就会被广告打断,让你根本看不到什么。正如近来一位朋友向我解释的:现在看电视不是看正在放什么,而是看别的频道在放什么。另外有关美国电视的另一方面就是总有频道在放点别的什么,你可以一直换台换下去。等你换到第15频道,你就忘了第1频道放的是什么了,因此你又绝望地再来一遍,希望这次能够找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引自 电视荒原/268 丰富多样的选择不仅使得每笔生意都至少要花掉10分钟,而且还很奇怪地让顾客十分不满。选择越多,人们就要得越多;人们要得越多,他们就,呃,想要更多。你有时会感觉到,身在无数人群之中,他们对于每样东西都越要越多,最后往往是欲壑难填。我们似乎创造出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主要的休闲活动就是在零售商店里转来转去,寻找质地、形状、颜色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引自 商品泛滥/277 回应 2021-01-19 00:2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8.1分 807人读过
-
Broadway (2000)8.5分 175人读过
-
Black Swan (1999)8.5分 12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7.4分 13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全民蠢萌的美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panentheism 2018-11-24
2018年459本:比尔布莱森的报纸专栏,主要向英国读者介绍傻里傻气美国小镇风土,正是克林顿在台上的96-99,整个社会气氛乐观,美国富足而优越,似乎世纪末最大烦扰就是精力过剩的总统和千禧虫。文化差异与童年滤镜是专栏主要话题,美国式淳朴官僚与英国式冷淡专业总是写不完话题,很多英语特定的笑哽 LOST IN TRANSLATION。
0 有用 不准拖延苏氨酸 2019-12-22
全都是无聊的日常吐槽,却能看得爆笑不止是怎么回事?
0 有用 李草木 2019-01-09
没接受作者的幽默感
0 有用 易又饕 2020-06-09
这本书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结集出版的专栏或者博客文章,往往是最不值得翻开的,即便布莱森的作品也不例外。
0 有用 janes 2020-03-31
2020 第24本 太逗了哈哈哈
0 有用 Xmyth2011 2021-02-27
电脑是能够做出许多聪明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愚蠢机器,而电脑程序员则是能够做出愚蠢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的聪明人。简单点说,这两者是危险而又完美的绝配。诸如此类金句让人捧腹,译注体贴,值得一看,最爱《炎炎夏日》、《长子离家求学》等篇章。
0 有用 May 2021-02-13
#2021/16#talk show内容,但是有点旧有点老了…有一丢丢读不下去…
0 有用 九月 2021-02-06
作者太有趣了,怎么会有这么风趣又细腻还有思想的文笔,我要把他的书都找来读。和孩子、太太之间的相处、美国人日常面临几百种选择,小镇的消失等等,写的太好了,推荐!
0 有用 阿彭 2021-02-03
是零零碎碎的生活琐记,和英伦生活的差异,倒是覆盖面广 风趣反讽自嘲的基调,可能有美国长期生活的更能体会里面的欢乐
0 有用 saphire 2021-02-01
人类社会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