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译者: 任兵
出版年: 2018-7
页数: 151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ISBN: 9787559619266
内容简介 · · · · · ·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总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与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与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2 条 )



我-你 vs. 我-永恒的你

> 更多书评 52篇
-
绵绵 (「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
「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我与你”的相遇。这时,“我”与“你”之间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此间,连记忆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碎片变身整体。事实上,只有当所有的概念、判断和评价都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读《我与你》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领悟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唯有以真实感受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二、人不能活在概念中...2019-07-07 18:43
「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我与你”的相遇。这时,“我”与“你”之间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此间,连记忆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碎片变身整体。事实上,只有当所有的概念、判断和评价都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读《我与你》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领悟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唯有以真实感受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二、人不能活在概念中,需要活在生活中。生动而真实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境界三为“人与灵魂”的关系。这种关系玄妙抽象,如在云端,然而又富含启迪,于无声之处生发千言万语。在人与灵魂的关系中,没有一个对象用“你”字召唤我们,而我们却仍然能够感应到那份召唤,并用人格的塑造、不懈的思考和勤勉的行动进行回应。在这种关系里,我们并不是将基本词中的“你”诉之于口,而是宣之于心。」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
「没有企图,没有求索,也没有预期;此间,连渴望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梦境变身成实相。一切中介物都是阻碍,只有当所有中介物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换言之,只要一个人还耽溺于可感知和可使用的物象,那么他就还活在过去之中,他的眼界里没有真正的当下。他的世界里除了物件,一无所有。而所有的“物”都存在于过去时的领域。」
「因为“你”的存在,人类才能够成为“我”。关系对象来了又回,关系事件浓了又淡,无常的变幻中,经验的累积里,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意识始终存在,那就是自我意识。然而,自我意识只有在关系的网络中、与“你”的关系中,才会现身。」
「那个曾经由“你”主导的万物核心,那个包含并彰显了所有属性的完整本质,如今经“我”之手,而得以被补充、被发展。」
「“它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紧密相关。
“你世界”却与空间和时间毫无关联
那个唯一的“你”不得不在关系过程结束时,化身为“它”。
那个唯一的“它”,在获准进入关系时,便获得了成为你”的可能性。」
「关系的目的即是其本质,也就是“你”的触动。因为在“你”的每一个触动之中,都能感受到永恒的气息。每个身处关系之中的人,都会参与某种“真相”,或者说参与某种“存在”,那种既不依附于自身也不游离于自身之外的“存在”。所有“真相”都是一种只能参与,但不能掌控的影响力。没有参与,也就没有“真相”。“你”的触动越是直接,人们的参与就越是充分。“我”通过参与这种“真相”,而得以更加真实。“我”的参与越是充分完满,“我”就越是真实。」
「“你”向我迎面走来,然而我也向“你”迎面走去,走进与“你”直接的关系之中。由此说来,关系既意味着被选择,也意味着选择,关系是被动和主动的综合体。当一个主动行为是发自完整本质的时候,就等于舍弃了局部性的行为,那么这种整体化(只以其自身边界为限)的主动,就必然会非常类似于被动。」
「是的,在纯粹的关系之中,你确实会感到完完全全的依赖,这是其他任何关系里都没有的感觉;同时也会感到完完全全的自由,这也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的感觉;既真切地感到自己是生命体,又真切地觉得自己是创造万物的天道。此时此刻,你不再觉得自己是受另一物局限的某物,反而感到自己同时是不受限制的、互为对象的两物两物备于一身。」
「这也就意味着,“我”和“你”不仅在关系之中——而且还在坚实的对话之中。关系的双方在这里,并且只在这里,通过让它们沉浸其中的元素——即对话——而紧紧联结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与“你”的完满真相恣意面对面。只有在这里,观察与被观察,认识与被认识,爱与被爱,都成了不可能会褪色的真实。」
回应 2019-07-07 18:43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因为无论是真正的自由还是真正的公正,都无法依靠它们自身来实现,而取决余那个称谓“你”的灵魂,回应生活和真相的灵魂,取决于灵魂究竟在不在场;取决于公共生活中被灵魂击中并打破的元素,究竟是任由国家政权和经济体系操控,还是可以独立发挥影响力;取决于在个人生活中因灵魂的在场而坚守的东西,是否在公共生活中同样得以体现:这些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2019-06-27 09:29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在你讲话的那一刻,你我都听到,经济杠杆正发出诡异的轰鸣声;而掌控者高高在上地对你微笑着,同时心怀鬼胎。他们告诉你,他们一直在调试“它世界”这艘巨轮,以使其适应各种关系;而你已经注意到,现实恰恰相反,各种关系之所以尚能延续,完全因为他们适应了这艘巨轮,因为这艘巨轮还允许他们继续存在。2019-06-27 09:24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2019-06-27 08:26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鼎盛时期的阶段。要么是直接吸取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如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吸取。要么是直接吸取更早期的文化,如西方基督教对古希腊教义的吸取。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文化对“它世界”的扩容都不是借助于自身经验的积淀,而是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并借由这种“吸纳”而对“它世界”达成了至关重要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扩容。总体来说,每种文化的“它世界”都比先前文化的“它世界”更加广阔。尽管历史长河中免不了出现发展的停滞和疑似性倒退,但“它世界”的不断扩展依旧是清晰可见的。一种文化的“版图”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垠的,或者说究竟是射线的还是不设限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一个“有限”的世界可以比一个“无限”的世界保护更多的组成部分、事物以及环节。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将“它世界”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要充分重视社会科学以及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因为自然与社科共同成就了“它世界”的扩张。
回应 2019-06-27 08:26
-
征途不是绕圈子,而是一条实在的道路,灾劫在每个宇宙中都是压迫力,而转折就是跳脱。神性显现会渐渐走近万物之间的疆域,走近掩藏在我们的圆心和半径之上的国度。这走近便构成了充满奥秘的历史,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螺旋上升,都引我们陷入更深的堕落,同时也带我们走向更彻底的转折,在世界之中叫做转折的事件,在天道的维度里,叫做救赎。 有两个事物穿越时空,侍奉天道,他们就是祈祷和供奉。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
2019-02-08 12:24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2019-06-27 08:26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鼎盛时期的阶段。要么是直接吸取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如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吸取。要么是直接吸取更早期的文化,如西方基督教对古希腊教义的吸取。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文化对“它世界”的扩容都不是借助于自身经验的积淀,而是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并借由这种“吸纳”而对“它世界”达成了至关重要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扩容。总体来说,每种文化的“它世界”都比先前文化的“它世界”更加广阔。尽管历史长河中免不了出现发展的停滞和疑似性倒退,但“它世界”的不断扩展依旧是清晰可见的。一种文化的“版图”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垠的,或者说究竟是射线的还是不设限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一个“有限”的世界可以比一个“无限”的世界保护更多的组成部分、事物以及环节。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将“它世界”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要充分重视社会科学以及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因为自然与社科共同成就了“它世界”的扩张。
回应 2019-06-27 08:26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在你讲话的那一刻,你我都听到,经济杠杆正发出诡异的轰鸣声;而掌控者高高在上地对你微笑着,同时心怀鬼胎。他们告诉你,他们一直在调试“它世界”这艘巨轮,以使其适应各种关系;而你已经注意到,现实恰恰相反,各种关系之所以尚能延续,完全因为他们适应了这艘巨轮,因为这艘巨轮还允许他们继续存在。2019-06-27 09:24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因为无论是真正的自由还是真正的公正,都无法依靠它们自身来实现,而取决余那个称谓“你”的灵魂,回应生活和真相的灵魂,取决于灵魂究竟在不在场;取决于公共生活中被灵魂击中并打破的元素,究竟是任由国家政权和经济体系操控,还是可以独立发挥影响力;取决于在个人生活中因灵魂的在场而坚守的东西,是否在公共生活中同样得以体现:这些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2019-06-27 09:29
-
绵绵 (「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
「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我与你”的相遇。这时,“我”与“你”之间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此间,连记忆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碎片变身整体。事实上,只有当所有的概念、判断和评价都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读《我与你》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领悟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唯有以真实感受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二、人不能活在概念中...2019-07-07 18:43
「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我与你”的相遇。这时,“我”与“你”之间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此间,连记忆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碎片变身整体。事实上,只有当所有的概念、判断和评价都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读《我与你》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领悟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唯有以真实感受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二、人不能活在概念中,需要活在生活中。生动而真实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境界三为“人与灵魂”的关系。这种关系玄妙抽象,如在云端,然而又富含启迪,于无声之处生发千言万语。在人与灵魂的关系中,没有一个对象用“你”字召唤我们,而我们却仍然能够感应到那份召唤,并用人格的塑造、不懈的思考和勤勉的行动进行回应。在这种关系里,我们并不是将基本词中的“你”诉之于口,而是宣之于心。」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
「没有企图,没有求索,也没有预期;此间,连渴望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梦境变身成实相。一切中介物都是阻碍,只有当所有中介物分崩离析之后,相遇才会发生。」
「换言之,只要一个人还耽溺于可感知和可使用的物象,那么他就还活在过去之中,他的眼界里没有真正的当下。他的世界里除了物件,一无所有。而所有的“物”都存在于过去时的领域。」
「因为“你”的存在,人类才能够成为“我”。关系对象来了又回,关系事件浓了又淡,无常的变幻中,经验的累积里,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意识始终存在,那就是自我意识。然而,自我意识只有在关系的网络中、与“你”的关系中,才会现身。」
「那个曾经由“你”主导的万物核心,那个包含并彰显了所有属性的完整本质,如今经“我”之手,而得以被补充、被发展。」
「“它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紧密相关。
“你世界”却与空间和时间毫无关联
那个唯一的“你”不得不在关系过程结束时,化身为“它”。
那个唯一的“它”,在获准进入关系时,便获得了成为你”的可能性。」
「关系的目的即是其本质,也就是“你”的触动。因为在“你”的每一个触动之中,都能感受到永恒的气息。每个身处关系之中的人,都会参与某种“真相”,或者说参与某种“存在”,那种既不依附于自身也不游离于自身之外的“存在”。所有“真相”都是一种只能参与,但不能掌控的影响力。没有参与,也就没有“真相”。“你”的触动越是直接,人们的参与就越是充分。“我”通过参与这种“真相”,而得以更加真实。“我”的参与越是充分完满,“我”就越是真实。」
「“你”向我迎面走来,然而我也向“你”迎面走去,走进与“你”直接的关系之中。由此说来,关系既意味着被选择,也意味着选择,关系是被动和主动的综合体。当一个主动行为是发自完整本质的时候,就等于舍弃了局部性的行为,那么这种整体化(只以其自身边界为限)的主动,就必然会非常类似于被动。」
「是的,在纯粹的关系之中,你确实会感到完完全全的依赖,这是其他任何关系里都没有的感觉;同时也会感到完完全全的自由,这也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的感觉;既真切地感到自己是生命体,又真切地觉得自己是创造万物的天道。此时此刻,你不再觉得自己是受另一物局限的某物,反而感到自己同时是不受限制的、互为对象的两物两物备于一身。」
「这也就意味着,“我”和“你”不仅在关系之中——而且还在坚实的对话之中。关系的双方在这里,并且只在这里,通过让它们沉浸其中的元素——即对话——而紧紧联结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与“你”的完满真相恣意面对面。只有在这里,观察与被观察,认识与被认识,爱与被爱,都成了不可能会褪色的真实。」
回应 2019-07-07 18:43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因为无论是真正的自由还是真正的公正,都无法依靠它们自身来实现,而取决余那个称谓“你”的灵魂,回应生活和真相的灵魂,取决于灵魂究竟在不在场;取决于公共生活中被灵魂击中并打破的元素,究竟是任由国家政权和经济体系操控,还是可以独立发挥影响力;取决于在个人生活中因灵魂的在场而坚守的东西,是否在公共生活中同样得以体现:这些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2019-06-27 09:29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在你讲话的那一刻,你我都听到,经济杠杆正发出诡异的轰鸣声;而掌控者高高在上地对你微笑着,同时心怀鬼胎。他们告诉你,他们一直在调试“它世界”这艘巨轮,以使其适应各种关系;而你已经注意到,现实恰恰相反,各种关系之所以尚能延续,完全因为他们适应了这艘巨轮,因为这艘巨轮还允许他们继续存在。2019-06-27 09:24
-
走走 (振作起来呀~~)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2019-06-27 08:26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对此很多人还是存疑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形形色色、相互独立的文化,其雏形都是格局很小的远古人类社会;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于全人类的生活相呼应,不如说是于丹哥的某种文化相吻合。然而,让我们先撇开那些孤立发展的文化不谈,把目光投向那些深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其他“它世界”)的接纳吸收通常不是发生在某个文化的早期历史,而是发生在即将进入鼎盛时期的阶段。要么是直接吸取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如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吸取。要么是直接吸取更早期的文化,如西方基督教对古希腊教义的吸取。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文化对“它世界”的扩容都不是借助于自身经验的积淀,而是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并借由这种“吸纳”而对“它世界”达成了至关重要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扩容。总体来说,每种文化的“它世界”都比先前文化的“它世界”更加广阔。尽管历史长河中免不了出现发展的停滞和疑似性倒退,但“它世界”的不断扩展依旧是清晰可见的。一种文化的“版图”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垠的,或者说究竟是射线的还是不设限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一个“有限”的世界可以比一个“无限”的世界保护更多的组成部分、事物以及环节。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将“它世界”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要充分重视社会科学以及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因为自然与社科共同成就了“它世界”的扩张。
回应 2019-06-27 08:26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商务印书馆版 2015-1 / 278人读过 / 有售
- Scribner版 2000-6-13 / 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2002-1 / 87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986-12 / 215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励志/心理/思维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弓刀)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五) (鹿小羽)
- 201912 | 如何让新的一年拥有好运气? (谁的GUO)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与你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布鲁 2018-09-20
油腻的序言导读真给这本书掉价。
1 有用 绵绵 2019-07-05
其实看的过程中,一度是有些难过的。 作者把「我-你」关系描述的太完美太神圣了,几乎是最至纯至真的关系了。在「我-你」关系里,抛弃掉所有现实的桎梏,我对你没有预期没有预判,不会去审视你评判你,你知道我所有的想法和诉求,在你面前我就是最真实的我。这种关系真的算是可遇不可求了,我能确认我所有关系中算是「我-你」关系的,也不过是和一个闺蜜的关系。 同时,书里后半段又提到,「在纯粹的关系之中,你确实会感到完... 其实看的过程中,一度是有些难过的。 作者把「我-你」关系描述的太完美太神圣了,几乎是最至纯至真的关系了。在「我-你」关系里,抛弃掉所有现实的桎梏,我对你没有预期没有预判,不会去审视你评判你,你知道我所有的想法和诉求,在你面前我就是最真实的我。这种关系真的算是可遇不可求了,我能确认我所有关系中算是「我-你」关系的,也不过是和一个闺蜜的关系。 同时,书里后半段又提到,「在纯粹的关系之中,你确实会感到完完全全的依赖」。在最纯粹的「我-你」关系里,爱不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和肉体上,不仅仅停留在了获得自身的满足感上,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交换上,是思想灵魂的共通。所以才会感到完全的依赖,既需求感。这里就很有意思了。「爱」和「需要」,到底哪个更高阶。 (展开)
1 有用 雨昀 2018-12-15
这本书站在很高的高度来阐述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与他人,从哲学的角度将功用与投入分开,揭开当下和意义的奥秘。
0 有用 lym03180211 2019-07-27
我也不知道能看懂几分,但感觉蛮有趣
0 有用 138****5797 2019-07-18
看不懂。故弄玄虚。
0 有用 月亮 2019-12-07
读了快一年半才算勉勉强强读完 这本书上算是明白 看懂 明白 拥有是怎样一回事了
0 有用 水灵儿大苦瓜 2019-12-05
每一个想要得到良好的亲密关系的人都不该错过的心理学书籍,读后可获益良多,版本众多,不知道大家都读的什么版本
0 有用 小满难满 2019-12-02
去年逛书店买了马丁布伯另一版本的我和你,送了朋友一本。读的时候屡次不懂。 未曾想,在今年生日时,被朋友送了这一本。说这是影响深刻的书,再一次读。有些片段依然深奥,但有些字句是下沉时候安抚心静的光,最爱的一段是:洞悉了真相的残酷,并认清了不可颠覆的特点之后,让我们鼓足勇气去爱它吧,用我们的双臂去拥抱。我们的双手将于那握过来的手相遇。
0 有用 ぼしょく 2019-11-29
过几年再读可能才能读懂
0 有用 byron 2019-11-26
看不懂(#-.-),后面写的那些都一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