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书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指南,为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用通俗易懂的理论,结合事例,向读者传授教育之道。书中强调人格的统一,阐发问题成因,指出常见的教育错误,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并一一给出答案。答案中不仅有方法,还有依据,科学严谨,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部扛鼎之作。
书中指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对儿童的各种表现进行解读。孩子是一面镜子,通过孩子成人也可以反观自身,完善自我。这本书也可以让家长朋友们见微知著,在未形成障碍前,就有效预防问题的产生,使孩子能够在正确的指引下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在自己的理论中,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建立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20年,成立儿童指导中心,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儿童教育理论。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整个西方社会。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神经症问题》《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他的理论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简介:
吕正,心理学硕士,致力于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多年,并利用自己的语言与专业优势,完成了多部外国心理学专著的翻译与校对工作,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儿童教育心理学》为其近期新作,语言简洁流畅、文风成熟稳健,全书不但文意翻译准确到位,同时还保证了行文的通俗易懂,使得心理学理论得到极好的传播。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六章 如何预防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九章 注意儿童在新环境的表现
第十章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如何影响儿童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误区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 · · · · · (收起)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六章 如何预防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九章 注意儿童在新环境的表现
第十章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如何影响儿童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误区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虽然这种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它也可能 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那么当事人最终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 加以克服。 殊不知学校只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显现出来而已。 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比起走社会所认可的大道,甩开社会的道德责任要容易得多,这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借以炫耀自己的优越。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得相当勇敢无畏。 接下来,来探讨另—类从未受过关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因此,他们就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和恨意的性格。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幸福。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为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这类人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这类人还会用许多自我感觉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例如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断拿出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的对象并不理解他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页 -
“在当今社会文化中,人们更关心表面的成功而不是全面的教育。可以轻易获得的成功只会昙花一现,因而培养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毫无好处。更重要的品质是勇敢、坚持和自信,遭遇失败而不是气馁,反而把失败当成新问题加以处理。” ——《儿童教育心理学》【奥】阿尔佛雷德.阿德勒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章 儿童都有对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7 条 )



教育,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以前看《自卑与超越》时,就觉得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内容却是零零落落,最近看《儿童教育心理学》,感觉到熟悉的风格,不厚的一本,依然没有明晰的框架,知识点散布在内页各处,于是,先来泛泛读,再来细细梳理,总结出一些自觉核心的观点,敬仰大师的洞察和预见,近百年前的作...
(展开)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论的影响。 阿德勒的人生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 虚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
(展开)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教你:五招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不成熟,所以,给予他们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引导。 而最让家长困扰的是,即使很用心,... (展开)
阿德勒眼中的儿童教育
阿德勒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人格的统一性”、“自卑感”、“优越感”,“社会情感”这几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理解其核心观点。 关于人格的统一性,阿德勒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只有了解儿童整体的生活史、包括他行为背后隐...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Regnery Publishing, Inc. (197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南海出版公司 (2015)8.3分 464人读过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7.5分 50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1日)8.5分 3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nica Boom💥 2021-10-28 09:03:50
识别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不同情况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孩子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孩子们面对挫折不气馁、不丧失勇气,把困难挫折当成新的问题去解决。
1 有用 Roise 2019-09-16 23:48:39
仿佛看到了“元始天尊”
0 有用 盛夏扑面 2021-10-29 19:49:48
又读了一遍,更觉得要更加耐心和坚持。
0 有用 似乎有学问 2022-01-17 15:53:09
零基础的父母应该人手一本哈
0 有用 Mist raindrop 2021-11-05 19:57:42
只是抛出一些观点,讲得不是那么深入,不是太有收获。
0 有用 晓月24 2023-05-04 15:39:00 安徽
真的建议老师和家长以及一切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能够人手一本。阿德勒的思想的确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伟大,如果没有他,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上,我们远比现在要更加艰难。
0 有用 炎铠 2022-07-27 06:44:06
案例陈旧,翻译语言别扭。 优点:作者出发点真诚,儿童获得关注,自卑感,英雄主义等价值倾向,严重影响之后的行为。 结论:建议换个版本读。
0 有用 Pony 2022-07-16 17:51:05
我读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是一本好书,从儿童个体特征.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去阐述儿童教育的知识,但翻译得很一般,总感觉可能是基于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并不那么到位吧~导致我这样非科班的教育学读者,读起来还是有些障碍。等到孩子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再读一次,希望大家都能以成长的心态和目标去突破自己。
0 有用 喷火小恐龙 2022-06-16 23:52:04
must read
0 有用 泳鱼 2022-04-29 22:42:57
还不错,讲的很细致,不过有些理论稍稍有点儿老,另外就是有些内容比较适用于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