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兼用考據與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西漢經學的來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變過程。就西漢禮學、春秋學和易學的一些疑難問題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見解。由秦、漢的社會變革、學術政策,乃至西漢後期的宗教改革,說明經學在當時的地位與內涵;並對於經學的文獻,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間的爭論,都有新證及新見,是一部難得、嚴謹的學術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王葆玹,一九四六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一年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等職,並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範圍包括經學、早期道家學說及魏晉玄學。著有《正始玄學》、《玄學通論》、《今古文經學新論》、《王弼評傳》、《古今兼綜──兩漢經學》、《老莊學新探》等書,及〈試論孔子學說中的鬼神與禘祀問題〉、〈西漢易學卦氣說源流考〉、〈天人三策與西漢中葉的官方學術〉、〈西漢國家宗教與黃老學派的宗教思想〉、〈郭象莊注的改編及其與向注的融合〉、〈帛書「繫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從王弼「周易大演論」看朱熹象數之學的淵源〉、〈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背景〉、〈從周魯同時而亡的事件看今古文經學分流之起因〉等論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目次 再版說明 序一 序二 引论 壹·經學模式與中國文化繼承中的選择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貳·從西漢經學的分期到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問題 叁 诗、书之依附三經以及經學流派問題 第一章經書糸統与經學著述形式 壹·引言 貳·六藝五經及其與孔子的關係 參·一以六為度一和以五為度一的經書系統 肆·傳、說、記和章句的著述形式 伍·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西漢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西漢經學流派——齊學、鲁学、后氏禮學和古文經學 壹·引言 貳·甄别齊学与魯學的理由 參·鲁學的經典和以荀子為關鍵人物的魯學傳承譜系 肆·馬王堆帛書易傳與魯學的關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西漢經學源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漢經學源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追寻经学源头,体悟中国古代学术主体之博大精深

读《西汉经学源流》书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经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士子们入仕的学问,一直具有神圣的地位,而自胡、陈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来,其地位则发生了倒转性的变化,不但被批评为封建残余,也因为不符合来自西方的学科划分,成为了一门无人问津的学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胡、陈等人的否定就认为其满是糟粕,因为胡...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目次 再版說明 序一 序二 引论 壹·經學模式與中國文化繼承中的選择问题 貳·從西漢經學的分期到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問題 叁 诗、书之依附三經以及經學流派問題 第一章經書糸統与經學著述形式 壹·引言 貳·六藝五經及其與孔子的關係 參·一以六為度一和以五為度一的經書系統 肆·傳、說、記和章句的著述形式 伍·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西漢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西漢經學流派——齊學、鲁学、后氏禮學和古文經學 壹·引...
2020-01-14 01:25:02 4人喜欢
-
非不能齋 (君子見水必觀。)
-
非不能齋 (君子見水必觀。)
-
目次 再版說明 序一 序二 引论 壹·經學模式與中國文化繼承中的選择问题 貳·從西漢經學的分期到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問題 叁 诗、书之依附三經以及經學流派問題 第一章經書糸統与經學著述形式 壹·引言 貳·六藝五經及其與孔子的關係 參·一以六為度一和以五為度一的經書系統 肆·傳、說、記和章句的著述形式 伍·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西漢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西漢經學流派——齊學、鲁学、后氏禮學和古文經學 壹·引...
2020-01-14 01:25:02 4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9.2分 114人读过
-
東大圖書公司 (199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東大圖書公司 (1994)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臺灣出版的十三經著作及其研究(個人添加書籍條目之一) (Marcel·不廢弦歌)
- 以“经部”为研究对象和神神道道的谶纬 (福利院长正太喵)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英日港台稀见学术书备忘 (韧勉)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漢經學源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流照君 2020-02-12 07:40:40
突出西汉前期到西汉中后期的经学思想转变,很多新见解和新发现至今无人出其右。
1 有用 多闻阙疑 2019-11-22 14:43:55
武断草率之弊,时时不免
1 有用 danyboy 2021-06-17 00:57:35
和几位师友有共识:此书确实是经学史研究的必读书,特别是考虑到作者的同代人都在搞什么玩意儿,就愈发觉得本书可贵。此书并非梳理源流,而是敏锐的指出西汉经学展开中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有1、后氏礼学在学术传承及帝国礼制上极其重要的地位。2、罢百尊儒不在武帝,而在成帝。3、秦火之后经学各派对易学的利用。4、今文经学内部齐学与鲁学异同的新说。5、今古文经学与王莽。以上诸说皆有文献考证之根据,当然脑洞开得也不小,... 和几位师友有共识:此书确实是经学史研究的必读书,特别是考虑到作者的同代人都在搞什么玩意儿,就愈发觉得本书可贵。此书并非梳理源流,而是敏锐的指出西汉经学展开中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有1、后氏礼学在学术传承及帝国礼制上极其重要的地位。2、罢百尊儒不在武帝,而在成帝。3、秦火之后经学各派对易学的利用。4、今文经学内部齐学与鲁学异同的新说。5、今古文经学与王莽。以上诸说皆有文献考证之根据,当然脑洞开得也不小,边边角角的史料也能找到并大加解读,有些逻辑明显牵强,但并不妨碍诸论点的惊艳,启发很多。作者90年代初撰此书时,不免受当时风气影响,在开头结尾及章节引言附会了一些时兴的理论,以示有思想。如今看来,这部分较为无聊。与正文的精彩考证、大胆的引申立论简直没法比。此书是我孔网寻觅多年购得。 (展开)
0 有用 leansing 2021-09-15 15:05:53
套用欧洲“文化”史架构,跑偏了。
0 有用 沙鸥馆客 2021-10-31 23:15:13
自成体系,体大思精。具体论述,时或可商。
0 有用 牧瓜喃喃 2022-03-27 12:45:52
读过蒙文通《经学抉原》,稍感此书新意无多。只读了前面一点,个别论述似考之不详。
0 有用 沙鸥馆客 2021-10-31 23:15:13
自成体系,体大思精。具体论述,时或可商。
0 有用 leansing 2021-09-15 15:05:53
套用欧洲“文化”史架构,跑偏了。
0 有用 寻津 2021-07-06 23:38:14
前三章主要從形式、學派、政治的角度勾勒西漢經學之總體面貌,後三章分《春秋》、《禮》、《易》進行具體的內部學術史研究。 全書在宏觀層面的氣象最為遼闊:結構上,開出齊學、魯學、后氏禮學、古文經學等角度,既相互區別,又彼此攝入,回應了《五經異義》等文獻所見的學說異同現象;時代上,以儒術之一統與讖緯之流布為標準,立武帝、成帝、王莽為三大節點,既展現了西漢經學與政治的錯綜關係,也映射了東漢、魏晉乃至宋明理學... 前三章主要從形式、學派、政治的角度勾勒西漢經學之總體面貌,後三章分《春秋》、《禮》、《易》進行具體的內部學術史研究。 全書在宏觀層面的氣象最為遼闊:結構上,開出齊學、魯學、后氏禮學、古文經學等角度,既相互區別,又彼此攝入,回應了《五經異義》等文獻所見的學說異同現象;時代上,以儒術之一統與讖緯之流布為標準,立武帝、成帝、王莽為三大節點,既展現了西漢經學與政治的錯綜關係,也映射了東漢、魏晉乃至宋明理學的思想脈絡。 但是,宏觀格局的遠大也導致了微觀考證的偏頗,考證過程時而帶有過強的目的性,難免揣測之詞。例如,在帛書《要》篇、河內女子所獻逸《禮》、逸《易》等問題的討論上,本書結論似乎相當大膽,恐有化約之嫌。 (展开)
1 有用 danyboy 2021-06-17 00:57:35
和几位师友有共识:此书确实是经学史研究的必读书,特别是考虑到作者的同代人都在搞什么玩意儿,就愈发觉得本书可贵。此书并非梳理源流,而是敏锐的指出西汉经学展开中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有1、后氏礼学在学术传承及帝国礼制上极其重要的地位。2、罢百尊儒不在武帝,而在成帝。3、秦火之后经学各派对易学的利用。4、今文经学内部齐学与鲁学异同的新说。5、今古文经学与王莽。以上诸说皆有文献考证之根据,当然脑洞开得也不小,... 和几位师友有共识:此书确实是经学史研究的必读书,特别是考虑到作者的同代人都在搞什么玩意儿,就愈发觉得本书可贵。此书并非梳理源流,而是敏锐的指出西汉经学展开中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有1、后氏礼学在学术传承及帝国礼制上极其重要的地位。2、罢百尊儒不在武帝,而在成帝。3、秦火之后经学各派对易学的利用。4、今文经学内部齐学与鲁学异同的新说。5、今古文经学与王莽。以上诸说皆有文献考证之根据,当然脑洞开得也不小,边边角角的史料也能找到并大加解读,有些逻辑明显牵强,但并不妨碍诸论点的惊艳,启发很多。作者90年代初撰此书时,不免受当时风气影响,在开头结尾及章节引言附会了一些时兴的理论,以示有思想。如今看来,这部分较为无聊。与正文的精彩考证、大胆的引申立论简直没法比。此书是我孔网寻觅多年购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