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原作名: 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 are seen
译者: 司佳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21
定价: 88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汤因比著作集
ISBN: 978720815894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汤因比此行中重要的一站,他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对中国的历史底蕴、崭新面貌、时代危机进行了揭露。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中国纪行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其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探讨,又以非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佳,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目录 · · · · · ·
原序 / 1
致谢 / 1
第一章路有言 / 1
第二章奥地利之第二印象 / 5
第三章福特v朱庇特 / 9
第四章跨越边界 / 13
第五章特兰西瓦尼亚 / 17
第六章伊斯特与海默斯 / 21
第七章世界尽头 / 32
第八章进入土耳其 / 38
第九章安卡拉,1929 / 45
第十章土耳其之第四印象 / 50
第十一章土耳其的旧时今日 / 59
第十二章在巴勒斯坦的边缘 / 74
第十三章通往日本的最佳路径 / 78
第十四章“在巴比伦的河边……” / 91
第十五章卡尔巴拉 / 98
第十六章椰枣 / 103
第十七章伊拉克 / 108
第十八章伊斯兰直面西方 / 113
第十九章在两个世界中间 / 125
第二十章无可非议的埃塞俄比亚人 / 131
第二十一章印度的旧时今日 / 137
第二十二章诸神黄昏? / 142
第二十三章海之岛 / 147
第二十四章遇见中国 / 151
第二十五章上海 / 156
第二十六章勒普泰人还是慧骃国人 / 160
第二十七章两天两夜 / 165
第二十八章礼帽与菊花 / 170
第二十九章大陆 / 175
第三十章苏联边境 / 186
第三十一章生与死而复生 / 192
第三十二章长城 / 198
第三十三章世界之都 / 202
第三十四章阴与阳 / 207
第三十五章闹鬼的寺庙 / 211
第三十六章铜与石,大地与时间 / 217
第三十七章威海卫 / 221
第三十八章被“绑架”的行李 / 227
第三十九章南京 / 233
第四十章尾声 / 240
第四十一章“秦”与“大秦” / 241
第四十二章中国和日本的旧时今日 / 260
第四十三章北风之民 / 273
第四十四章巴拉巴——饥饿之原 / 279
第四十五章莫斯科:抵达 / 296
第四十六章莫斯科:出发 / 302
第四十七章穿过茫茫人海,踏遍万水千山 / 307
日志 / 317
译者致谢 / 321
· · · · · · (收起)
"中国纪行"试读 · · · · · ·
原序本序系汤因比整合所有文章出版成书时写就,以文言文译出,以示区别。——译者注 本书所集随笔与速写,盖本人游历旧世界之观感。自1929年7月23日始,至1930年1月29日止,为时六月有余。诸文皆草于旅途之中,所乘或火车或轮船,尚属便利,惟偶乘西夫韦(Safeways)西夫韦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以生产大巴车知名。——译者注及福特车,则颇感不便。文字每成少许,即寄至...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三十三章世界之都 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以及明代帝王在此建立都城时,都没有将琼华岛的位置放在任何轴线之上,他们一定是故意留下这个例外,以点明规则之所在。 当我久久凝视着这座非凡奇特之城时,猛然意识到,从实际的纪年上来看,北京城其实并不能算作很古老。明代北京在建城时间上略晚于威克姆(Wykeham)在牛津和温切斯特所营造的建筑。①即便是蒙古人兴建大都时所展铺的众多楼宇,也比温切斯特的大教堂要来得晚。元代遗址至今保留下来的也仅有元大都的土城而已,位于出城方向的北面位置,无需下车便可以看到。那座土城差不多是650年前所建,就跟巴比伦城的士堆遗址一样,已经成为过去。巴比伦?为何,这里又如何解释,这座实际历史并非久远的城市能够给人留下一种远古城迹的追忆?北京城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人们用肉眼所看到的那座实际存在的城市,而是她的“理念”②在天上的原型蒙古人所营建的那座城市是她的一个化身;而明代人所营建的是另一个,或许是最后一个化身。这个完美的城市,就像耶稣说的那样宣称着:“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③在她以对称形式于华北平原的这片土地上展现其美妙身姿之前,是否在亚洲的其他数个平原也曾多次出现过?当然,有汉唐时期的洛阳与长安,还有马蒙(Ma'mum)④时期的巴格达,阿育王时期的华氏城(Pataliputra),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古巴比伦。一两个月之前,我在从阿勒颇到东部港口巴士拉登船的路上,曾途经巴比伦城;在那里,我也看见了一座全然由人工打造的古城,耸立于周边毫无特色的平原之上。然而在巴比伦,所有的灰烬皆归于过去;我再如何发挥想象力,也无法将这座城市从已化为黄土的那一堆堆巨大砖石中重构出其原型。考古学家已经尽力,他们的考古工地里这儿挖出一些地下沟渠,那儿挖出一些釉面砖饰带,凸出的浮雕上饰有一排怪诞的巨物。但是,这些表面残留的刮痕更是无时无刻地提示着我们:也许在这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十三章世界之都 / 202 -
那一晚,我们停靠在槟榔屿暗黑的夜色中,直到次日天明才得以登岸去发现一个新世界。我的新世界便是中国——从任何意义上说,它都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 前往中国的旅行者在远未踏上中国官方领土之前便发觉,他已经遇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华人。他若从北美前往中国,我断定他已经在旧金山或温哥华遇到了华人的先遣队。他若从苏联出发,我想他最快在转过贝加尔湖南端以后便可以遇见华人。若从欧洲或印度乘坐“半岛东方航运公司”的轮船前往中国,他会在槟榔屿遇到华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四章遇见中国 / 15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纪行"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纪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内容还好,有借鉴意义,翻译待提升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民/性研究 (🦉的瓦涅密)
- 待购 (昵称)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档案书单|购书记录单2019 (五花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9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纪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孤光肝胆 2024-03-23 22:53:04 上海
东拉西扯,浮光掠影,没啥深度的流水账让人看不下去。
0 有用 热乎劲儿 2023-06-09 15:48:04 北京
图书馆借阅。和中国相关的部分比较熟悉看起来会容易些,前边的二十三章涉及到的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部分,读起来难一些。因为作者历史学家的学识,读懂他的比喻,联想,比较都是要建立在一个对这些国家历史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后边的章节因为了解而变得读起来有趣,他对侵略的批判、对这些国家未来的预测都很有见解。
7 有用 michaelchen 2021-02-13 16:47:37
这本书再次印证了我在《白银资本》中的评论,即大部分的书评,似乎都像没读过书一样。1,尽管书名《中国纪行》,但实际上全书316页,192页才进入奉天,260页就离开了。占篇幅不到1/5。英文书名:A journey to China. To 而不是in ,即意味着朝向China。2所以事实上前200页都是朝向,即从英国出发,一路像丝绸之路一样穿越而来的所见所闻。3,汤因比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职务是情... 这本书再次印证了我在《白银资本》中的评论,即大部分的书评,似乎都像没读过书一样。1,尽管书名《中国纪行》,但实际上全书316页,192页才进入奉天,260页就离开了。占篇幅不到1/5。英文书名:A journey to China. To 而不是in ,即意味着朝向China。2所以事实上前200页都是朝向,即从英国出发,一路像丝绸之路一样穿越而来的所见所闻。3,汤因比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职务是情报官,所以看问题视角是站在大英帝国立场的,这完全不需要译者来提醒。4,尽管是游记,但记叙之余,关于社会的评述,是充分体现出深刻,尽管写于80年前。5同一系列,上一本高原游记,翻译倾向绚丽。这一册另外的译者,即更像男性翻译。两本放一起,令人怀疑汤因比的原文究竟是何种风格。 (展开)
0 有用 颤抖的企鹅 2022-01-19 00:52:16
文学家、历史学家、博物学家?无论你是个多大的角儿,都免不了要写上几本味如嚼蜡的游记。第一章、第十一章、第二十七章、第四十五章,以上是较为可读的章节,它们的共同点是,记录了汤大师略显尴尬的个人经历,它们是人文的而不是历史的,是人际的而不是政治的,是私人的而不是民族的。
0 有用 , 2024-07-02 20:51:53 江苏
《中国纪行》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大作,讲述他在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历。读这本书的原因是译者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