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创作者 · · · · · ·
-
李里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等。著有《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合著)等,译有《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70余篇。
目录 · · · · · ·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
一、革命前的华北乡村社会
二、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三、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
第二章 资源再分配与运动过激化
一、土改中的打击对象与受益者
二、乡村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三、土改过激化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群众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一、作为民众动员机制的“诉苦”
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章 乡村民众的行动逻辑
一、地主富农: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农: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抗属:特权及其过度使用
第五章 村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
一、基层权力组织的边界
二、贫农团的兴衰
三、工作队与村庄社区的互动
第六章 基层政治精英及其困境
一、行为模式和角色特征
二、基层精英的生成、更替与冲突
三、整党与基层精英的困境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
一、权力组织网络的形成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第八章 战争动员与乡村治理
一、赋税征收:“经纪”模式的消解
二、参军运动:国家与农民的交换
第九章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
一、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
二、迈向社会主义的动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简言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利与弊皆在“运动”二字,运动可以帮助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动员乡村民众、贯彻国家意志、实现乡村治理,运动又使得这种动员和治理无法日常化、常规化,而只能以接连不断的新运动来加以维系。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根本困境之所在。 革命应该是社会变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革命胜利应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扭转革命胜利后革命走向灭亡的普遍趋势,防止会导致丧失革命动力的“官僚主义的制度化',并保护革命目标和革命理想的内在生命力,从而使其成为现实社会活动的力量源泉。”革命年代的斗争激情和行为方式仍然长期延续,民众动员和群众运动仍然支配着乡村政治生活,动员型参与未能及时转化为以公民权责为基础的自主性参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长期停滞不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结语 -
事实上,以生产关系(“剥削“是其核心)为基本标准对乡村社会成员进行分类,这种做法本身那就对传统乡村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时代,无论是富户还是贫农,都将土地作为基本追逐目标。在诸子平分家产的继承制度下,土地分散是难以避免的趋势,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成倍地扩充家产、增加土地,而这单靠农业耕作和经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大多数的地主富户都要通过商业、高利贷等手段获取较高的额外收入。这些行为在共产党的阶级呼吁中是受到谴责的“剥削”,而在以土地增长作为普遍追求目标的乡村社会,却恰恰被视为对祖先和家族、家庭的最大道德义务。 中共进入乡村社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阶级身份、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阶级冲突来取代各种旧的身份。利益、矛盾、冲突,乡村社会原有的亲友、邻里、派别、地域、经历和社会身份等形成的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甚或等同于阶级关系,从而使乡村社会结构在根本上被重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记忆的政治 9.0
-
- 规训革命 8.7
-
- 被牺牲的“局部” 8.9
-
- 历史的逻辑(修订译本) 9.0
-
- 田园诗与狂想曲 9.4
-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
- 党员、党权与党争 9.3
-
- 纷纭万端 9.1
-
- 理性与疯狂 8.3
-
-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9.4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土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试验
> 更多书评 15篇
-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困苦、渴望土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革命政党组织动员的结果而并非乡村社会矛盾的自发产物,同样是学界的共识。因此,要分析土地改革“过激化”的形成机制,理当着眼于中共土改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上提到的几种因素,政策取向与执行的偏差无疑是导致土改“过激化”的根本原因,乡村社会资源总量的匮乏(及其与中共民众动员目标间的矛盾)是这种偏差得以发生的结构...
2020-04-11 23:56:19 3人喜欢
-
政策演变的前后阶段往往呈现出相互交叠的特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形和需要而分别强调前后政策之间的变”与不变”,这是延续与变迁的辩证逻辑。政策执行可能偏离政策规定、产生种偏差,政策目标与政策宣传可能背道而驰,攻策制定者也可能有意利用政策执行之偏差,将其作为政策调整的契机,这是表达与实践的辩证逻辑。温和意味着团结和秩序、激进意味着斗争和活力,政策的温和抑或激进既与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客...
2020-04-11 23:22:18 2人喜欢
-
(三)土地改革的政治意涵 土地改革使广大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只伴随着最少的暴力和无序,农业产量、生产能力、生活水平都没有发生明显降低”。无论是与革命前的中国、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还是老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相比,中国土地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震惊的。土改前夕华北乡村的实际土地占有状况,提醒研究者应该超越单一的经济视角去探讨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关注它对乡村社...
2025-02-04 17:12:45
-
敌与我、敌与友看起来水火不容,实际上却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在旧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压迫着农民阶级;在共产党缔造的新社会中,农民“翻身”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由地主来扮演被统治阶级的角色。在以阶级身份构筑起来的社会等级体系中,广大人民的“当家作主”必须由已经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来证明。这就是为什么历次群众运动都既要以消灭剥削阶级相号召,又要不断挖掘出各种各样“现行的”“化形的”“潜在的”剥削...
2025-01-08 15:11:13
-
(三)土地改革的政治意涵 土地改革使广大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只伴随着最少的暴力和无序,农业产量、生产能力、生活水平都没有发生明显降低”。无论是与革命前的中国、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还是老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相比,中国土地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震惊的。土改前夕华北乡村的实际土地占有状况,提醒研究者应该超越单一的经济视角去探讨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关注它对乡村社...
2025-02-04 17:12:45
-
敌与我、敌与友看起来水火不容,实际上却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在旧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压迫着农民阶级;在共产党缔造的新社会中,农民“翻身”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由地主来扮演被统治阶级的角色。在以阶级身份构筑起来的社会等级体系中,广大人民的“当家作主”必须由已经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来证明。这就是为什么历次群众运动都既要以消灭剥削阶级相号召,又要不断挖掘出各种各样“现行的”“化形的”“潜在的”剥削...
2025-01-08 15:11:13
论坛 · · · · · ·
教给大家鉴别此书正版的方法!买正版的一定要看! | 来自四环素牙 | 2025-05-06 16:15:55 | |
出一本 | 来自momo | 2025-01-12 14:17:45 | |
【电子版分享】孔网溢价严重,给大家分享一下电子版 | 来自are u rolling | 3 回应 | 2024-12-08 14:43:29 |
求购一本,谢谢 | 来自浮士德分安圣 | 2024-05-04 23:56:11 | |
求购一本‖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利变迁 | 来自就爱买书 | 2024-02-05 00:07:32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豆瓣五星图书【政治学】 (爱玛·包法利)
- 土地及其流转问题系列 (伯樵·阿苏勒)
- 百部值得研读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论著 (风正一)
- 历史社会学(李康) (Athanasius·We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灭霸丢了人间 2022-03-19 16:48:13
写法无比高明,观点无比透彻,思路非常清晰。土改研究,要想迈过这座高山,很难了。这部书肯定会像《清代地方政府》、《中国绅士研究》、《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等一样,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8 有用 DRYJIAYOU 2020-04-14 00:14:19
这本书能出版真的是很令人吃惊,也是学界一段时间内绕不过去的研究了,很多史料估计再找也不容易了。这本书很有《张力与限界》的感觉,回到历史情境之中破除成见。作者意在强调土改的政治意义,从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及其实际运作来探讨土改的政治学意义乃至对如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反思。作者最为成功之处在于使用了大量未刊一手档案文献,尤其是来自基层、贴近实际的工作报告,这给本书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 这本书能出版真的是很令人吃惊,也是学界一段时间内绕不过去的研究了,很多史料估计再找也不容易了。这本书很有《张力与限界》的感觉,回到历史情境之中破除成见。作者意在强调土改的政治意义,从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及其实际运作来探讨土改的政治学意义乃至对如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反思。作者最为成功之处在于使用了大量未刊一手档案文献,尤其是来自基层、贴近实际的工作报告,这给本书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翻身》和《十里店》中的观察、观点、心理描述等也给本书作者提供了很大的启发。简而言之,中共的运动式统治方式以及战时经验,作为“统治的艺术”,如何与传统乡村社会“被统治的艺术”之间博弈与较量,其中大量的观察、经验,乃至实践,至今仍然可见,可以作为很好的历史观察来反思现今社会。 (展开)
9 有用 长日将尽 2020-11-07 19:55:00
第三章、第六章极好,最后三章平平。从中亦可见此后大跃进、四清等运动之草蛇灰线
2 有用 喵呜君 2020-03-04 13:41:32
发人深省,虽然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可能会存在偏颇的可能。
7 有用 薠蘅 2022-05-15 16:03:18
提名《一项政治史的考察》和《一个组织学研究》为最具内涵之著作副标题。 内容可以说非常刺激了,页页血泪,斑斑可考。 理论运用恰到好处,学术史清省简要,可为学习范本。 注释里经常提到的李康博士论文《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不知道是否有修订出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