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恭忠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修订版)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76
定价: 8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衡历史与记忆丛书
ISBN: 978710806644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修订版)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76
定价: 8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衡历史与记忆丛书
ISBN: 978710806644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政治传播 (Laputa)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排满与民族主义 (jakd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山陵的评论:
feed: rss 2.0
24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0-01-21 11:02:19
据作者的博士论文延伸出来,2009年社科文献出第一版,2019年三联出修订版。10年前国内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作,字里行间依稀能见到学位论文式的“刻板”感。作者努力把中山陵作为国民党一个政治符号的由来过程梳理清楚,以此为窗口,窥视20世纪前期“党国”体制崛起过程中政治权力柔性运作之门道。政治史的色彩更浓厚一些,新文化史的一些具体方法展现的并不充分。史料上的缺陷较为明显,对档案、报纸几乎竭泽而渔,但诸... 据作者的博士论文延伸出来,2009年社科文献出第一版,2019年三联出修订版。10年前国内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作,字里行间依稀能见到学位论文式的“刻板”感。作者努力把中山陵作为国民党一个政治符号的由来过程梳理清楚,以此为窗口,窥视20世纪前期“党国”体制崛起过程中政治权力柔性运作之门道。政治史的色彩更浓厚一些,新文化史的一些具体方法展现的并不充分。史料上的缺陷较为明显,对档案、报纸几乎竭泽而渔,但诸如回忆录、日记等这种更富经历着自身主观倾向的史料缺乏。绘制了大量图表,但分析不够,读起来感觉有些鸡肋。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导致了作者对副标题“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生成”阐发力度不足。《导言》很吸引人,但对于西方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著作与脉络的梳理不足。期待陈蕴茜对于孙中山的研究尽快再版,可与本书配合阅读。 (展开)
3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9-11-07 21:42:18
李恭忠老师“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的最新修订版,以孙中山先生的安葬和中山陵的构建、意义赋予和政治传播为中心,展现国民党人在以中山先生及其陵墓作为重要政治符号,实施其“党治国家”战略,在国民当中构建起全新的政治、文化与国族认同的全过程。作者受到过良好的社会史训练,也颇受新文化史思潮的影响,但全书的主体内容,还是带有浓厚社会文化史视角的政治史论述。跟当代不少史学学者要么恪守传统史料叙事路径,要么采取范式... 李恭忠老师“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的最新修订版,以孙中山先生的安葬和中山陵的构建、意义赋予和政治传播为中心,展现国民党人在以中山先生及其陵墓作为重要政治符号,实施其“党治国家”战略,在国民当中构建起全新的政治、文化与国族认同的全过程。作者受到过良好的社会史训练,也颇受新文化史思潮的影响,但全书的主体内容,还是带有浓厚社会文化史视角的政治史论述。跟当代不少史学学者要么恪守传统史料叙事路径,要么采取范式先行的理论化论述不同,作者这本书的论述分析,在充分梳理整合史料的基础上,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图表展开,融理论建构于史料整合与再现之中,体现出不俗的研究功力。而作者毕二十年于一书,甘于寂寞,反复对书稿修改打磨的工匠精神,也值得学界同仁学习和借鉴。 (展开)
1 有用 朱颐钊 2020-07-19 16:35:50
类似本书这种以政治象征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化的政治史」为研究客体、以记忆史为研究主线并绾合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路径,应认为是近数十年来中外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新蕲向,可能也比较贴合中国历史的内在理路,能出一些真的东西来。不过本书遗憾之处,在于笔力不足、浮在表面,材料丰富,但与理论之间缺乏有机而深入的联系,大量的笔墨一是用来叙述1920年代的政治大势,二是具体考证陵园建造的前后细节,论证部分... 类似本书这种以政治象征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化的政治史」为研究客体、以记忆史为研究主线并绾合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路径,应认为是近数十年来中外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新蕲向,可能也比较贴合中国历史的内在理路,能出一些真的东西来。不过本书遗憾之处,在于笔力不足、浮在表面,材料丰富,但与理论之间缺乏有机而深入的联系,大量的笔墨一是用来叙述1920年代的政治大势,二是具体考证陵园建造的前后细节,论证部分不免只是如学生作文般「点题」「升华」而止,而对于国府定都金陵后的「去革命化」、行宪后对「训政遗产」如「国父」的合宪化处理、南渡后的「遥祭」传统等与本书研究主题具又更重要关系的政治文化背景,又几无着力,不免可惜。 (展开)
6 有用 觉今非又昨非 2020-02-05 02:44:29
详实,但无感(评论里眼高于顶不是很合理的吗)
1 有用 Mantus 2022-01-08 15:04:10
也许是因为半数的章节在《近代中国社会史论》里读到过,如今读来只觉得导论甚佳、主体泛泛,而且史料的铺陈实在太多,很多表格和罗列就干脆跳过了。核心观点在十几年前或许掷地有声,但现在来看,刻薄地说甚至有点像“常识”,让人一次次禁不住想追问一句so what。具体的批评,李里峰的书评已经写得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