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马丁·布伯(1878—1965),二十世纪犹太哲学家和神学家,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和领导者。在本书中,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陈维纲,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与宗教研究。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会对人和事进行评判、分等级、过度追求完美和深刻,而忽视了当下生动而真实的生活。在这样的链接中,人其实是活在概念中,并没有活在生活里,既无法通过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全然存在,也无法通过自己感受到对方的全然存在。 在我看来,做事情时,重要的不是头脑有多聪明,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在生活中,让封冻的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归途。心理学家邬斯宾斯基在临终前说:“靠头脑什么也发现不了。"而马丁・布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必须远离“想法的灌木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她无力维系你之生存,她仅能助你瞥见永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共3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判断力批判(下卷)》《西方哲学史》《逻辑学(下卷)》《耶稣传》
等
。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与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0 条 )



阅读札记|《我与你》
永恒与一瞬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是一本小册子,像是箴言汇编的书册,也像是缄默的智慧之书。我在阅读这本小书时,往往被其所涉及的宏大与壮阔而震慑。体量之小与内涵之广,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我对其初次阅读时的感悟。 然而就像千锤百炼、刀刻斧凿的大理石雕塑,也需要时...
(展开)

Something Profoundly Touching
如果一本书跟你有缘,它早晚都会找到你,或者说,你早晚都会遇见它。 那日,某人发来微信,问我有没有看过这本《我和你》,我说没有听过,她说你去看一看吧,看完有个问题我想跟你讨论一下。虽然是再好不过的朋友,但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 Anyway, 广州回上海的飞机上...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9分 1527人读过
-
Free Press (1971)9.4分 61人读过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8.7分 595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8.7分 48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0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与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余恩 2022-09-26 10:17:09 四川
3.5
0 有用 梦猜 2024-08-15 23:20:24 上海
一本奇书。
0 有用 枳花明 2023-08-16 11:30:18 湖北
在欧文•亚隆的书里散见布伯的引文很优美很有灵性,特地来读却完全看不下去,太晦涩了。看译序比正文流畅多了,所以正文是对德文风格的有意模仿?再一看译者介绍说“布伯的圣经译文具有一种相当奇异的风格,文辞晦涩幽眇,奥博艰深。但这并非是故弄玄虚,其间自有一番良苦用心。按照他的说法,圣经不是可随便读的,人理当‘苦习’它。优秀的译文只能为那些希望进行这种艰苦努力的人服务。”大概不仅模仿风格,译者更继承了布伯翻译... 在欧文•亚隆的书里散见布伯的引文很优美很有灵性,特地来读却完全看不下去,太晦涩了。看译序比正文流畅多了,所以正文是对德文风格的有意模仿?再一看译者介绍说“布伯的圣经译文具有一种相当奇异的风格,文辞晦涩幽眇,奥博艰深。但这并非是故弄玄虚,其间自有一番良苦用心。按照他的说法,圣经不是可随便读的,人理当‘苦习’它。优秀的译文只能为那些希望进行这种艰苦努力的人服务。”大概不仅模仿风格,译者更继承了布伯翻译理念的深意,aka不好好说话。 (展开)
0 有用 匿名用户cxx 2023-10-10 16:12:24 上海
体会到了作者对神的绵延的感悟(其实是没怎么看懂),努力去理解其中与他者的关系
0 有用 DandelionWine 2024-02-01 22:21:52 河北
“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自由最真实的体现——皈依。打破因果的绝对信仰:皈依者掀翻了整个棋盘。 现时不是一种阐明,而是一种践行:意义确凿无疑,但不会容忍人教授它,把它变成流俗知识。 相当唯物主义的神学,写得很漂亮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