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
译者: 劉楠楠
出版年: 2021-6
页数: 344
定价: USD 23.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9882372115
内容简介 · · · · · ·
「歷史學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先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然後解釋給讀者,然而我要指出,若說親歷的歷史和歷史學家重構的歷史涇渭分明,就是過度簡化,是值得商榷的問題。於歷史學家而言,親歷的歷史或許凌亂混雜,於親歷者而言卻並非如此。人們生活中當然有紛繁複雜的部分,但是,至少一般來說,我們每個人認識自己的生活,並不會覺得它混沌繁雜。所以在個人層面、個人親身經歷層面,敘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柯文
六十年一甲子,是為重要的循環。著名美國歷史學家柯文從治學中國歷史至今六十年出頭,回頭審視他所走過的路,正當其時:「研究中國歷史已有六十個春秋,我對中國歷史和歷史本身的思考,經歷了一系列演變。」到底柯文的學術事業在何處開啟?一些節點他的觀點如何轉變,又為何轉變?現在的他如何思考?
柯文的學術著作關注十九、二十世紀,在不同程度幾乎都與中國與西方交流、中國與西方影響下的日...
「歷史學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先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然後解釋給讀者,然而我要指出,若說親歷的歷史和歷史學家重構的歷史涇渭分明,就是過度簡化,是值得商榷的問題。於歷史學家而言,親歷的歷史或許凌亂混雜,於親歷者而言卻並非如此。人們生活中當然有紛繁複雜的部分,但是,至少一般來說,我們每個人認識自己的生活,並不會覺得它混沌繁雜。所以在個人層面、個人親身經歷層面,敘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柯文
六十年一甲子,是為重要的循環。著名美國歷史學家柯文從治學中國歷史至今六十年出頭,回頭審視他所走過的路,正當其時:「研究中國歷史已有六十個春秋,我對中國歷史和歷史本身的思考,經歷了一系列演變。」到底柯文的學術事業在何處開啟?一些節點他的觀點如何轉變,又為何轉變?現在的他如何思考?
柯文的學術著作關注十九、二十世紀,在不同程度幾乎都與中國與西方交流、中國與西方影響下的日本交流有關,但其生涯中長久縈繞於心的,是志於深入中國,像中國人自己親歷歷史一樣,最大程度地重構中國歷史,而不是關心西方人自以為富有價值、自然而然、符合常規的歷史。
「一本回憶錄自然是一段歷史。歷史學家寫下學術生涯回憶錄,與當時打下學術生涯大不相同,需要兩種大相徑庭的思維方式」—柯文選擇《走過兩遍的路》作為題目,本意即為如此。書名象徵著一個關鍵分別:當初親身經歷的歷史與後來重構的歷史迥然不同。重構歷史時,人們已然知曉結果,歷史學家會把精力放在理解上,解釋為何出現這樣的結果。
柯文認為回憶錄作為歷史的一種形式,往往講述當時或隱而不發,或未曾存在的視角。因此,本書價值在於:一、探尋柯文成為歷史學家的一波三折的故事;二、當研究生期間與兩位主要導師、史學泰斗費正清和史華慈的交流經歷;三、深入職業生涯的幽微之處,譬如訴說出書過程中艱難險阻、鮮有人知的故事。
「這本書既引人入勝且博大精深,不僅為我們描述了柯文的學術面向,而且還引介了其本人的著作,他討論了他心目中的主要著作,並且透過多元的視角提出了有關歷史書寫的饒有興味的想法。有些時候,柯文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不以為然地自我批評,例如,為讀者寫就了一個題為〈中國中心觀的局限〉的章節,也花了大量時間討論一些引人入勝的問題,包括經常迴避他的新研究思路的部分出版人。他對歷史學家技藝的熱忱和熱愛,使得這本書與平鋪直敘的學術回憶錄相距甚遠,讀者甚至可能會忘掉這本書其實是由一個博學多才、嚴謹治學的人所撰寫。」
—John Butler(加拿大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North in The Pas 人文學榮休教授)
走過兩遍的路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柯文(Paul A. Cohen),1934年生,美國麻省衛斯理學院亞洲研究及歷史榮休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1955年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及史華茲。研究興趣包括清史、中國思想史、中西關係史、歷史編纂學、國家主義、批判性歷史與公眾記憶之間的衝突。其超過半世紀以來的代表作包括《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History in Three Keys)、《與歷史對話》(Speaking to History)、《歷史與大眾記憶》(History and Popular Memory)等。
劉楠楠,香港大學翻譯與傳譯哲學博士。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撰写回忆录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回望人生前事,希望经过岁月的历练自己能更加明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开端 / 11 -
这些段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其理论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互不重合。历史学家高慕柯(Michael Gasster)总结该问题时说: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大多数社会是二元的,不是要么现代、要么传统,而是混合了现代与传统,他们是“文化变革正在发生的体系”,之间的差别在于“现代”和“传统”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的最佳诠释是,现代化是一个走向现代性某种情境的过程,但这种情境永远无法完全实现。诚然,现代性没有最终达成情境,只有诸多现代力、传统力之间不断调整的渐进过程。’就此我仅补充一句,我认为将方方面面必须限制在“现代”和“传统”这两个壳子里毫无依据。每个社会的构成中,都有无法简单归一到任何外壳的成分,比如人类天生对故事和讲故事的渴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王韬:清末变革之法 / 39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走過兩遍的路"的人也喜欢 · · · · · ·
走過兩遍的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柯文:作为“译者”的史学家和作为“译本”的史学生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某一类书读起来相当顺畅,但在读后总结、整理其观点时却异常困难,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1934— )的回忆录《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便可归入此类。究其原因,笔者对于葛兆光教授的评论深表赞同: 很少有人在研究著作中,能够同时提供好几个典范... (展开)
毛升评柯文回忆录︱在中国发现历史2.0版

局外人的文本与局内人的问题

> 更多书评 2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8.5分 569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學者回憶錄 (金馬都)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10年后港台出版中国史著作 (唐小琬)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走過兩遍的路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不足方丈 2022-06-12 09:54:21
不断自我超越的柯文
0 有用 Creative 2024-01-28 10:31:05 广西
书名真好,当把历史书写下来,就像重走了一遍旧路。
0 有用 巴特 2022-07-12 12:17:47
上半年读过的回忆录里,本书属于平淡的那一类,但是却是最真诚的那一类。较少笔墨书写自己的经历,更多书写“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中国研究的思想史。读完情不自禁又把柯文之前的著作找出来,带着作者的薪火传承再读,应该会获得更多秘传心法吧,本书真正是柯文著作导读。PS:再读的话,应该是走过四遍的路了吧。
0 有用 王子毅 2023-01-17 09:47:23 广东
柯文的有关生活与学术的回忆录。
9 有用 烤肉君 2021-07-30 16:54:09
优秀的传记总能给人带来许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