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书评 (16)

【编辑手记】但愿有一天,我们可以燎原
2011 年4 月1 日,米兰·昆德拉庆祝他的八十二岁生日。一直出版他作品的伽利玛出版社借此机会将昆德拉的作品收入久负盛名的“七星文库”……昆德拉由此进入了少数在生前进入“七星文库”的作家形成的极为封闭的俱乐部。 尽管这是一种予以承认的表示,但昆德拉在同意安托万·伽...
(展开)

历史中的昆德拉与小说家昆德拉
一、 作为一个每部有译本的昆德拉作品都至少看过两遍,并自诩完全读懂了的读者,得知新出了一本关于米兰·昆德拉的“传记”,当下非但没有立刻阅读的冲动,心头首先涌现的还是排斥的心态。因为,作为小说家的米兰·昆德拉,完全不需要“传记”!所有对作者生活本身的捕风捉影,...
(展开)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音乐迷局(文 / 曹利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的戏由我开场,我是它唯一的演员; 当它落幕时,我是它唯一的观众。 ——安东尼奥·波尔基亚 无论就个体还是整体而言,人都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个核心观点贯穿了昆德拉的全部作品。法国传记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一书中,开宗明义地给... (展开)
“先生,您并不在自己家中”
小说家要设法让自己不活在人世,关于文本的评论堵上了窥视作家私生活的小孔。毫无疑问,米兰 昆德拉是二十世纪最有原创性的作家之一,如果说君特 格拉斯的文学是一种造型艺术的可能,那么昆德拉的作品就是把文本谱写成乐章。但这并不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一大批俄国作家承袭...
(展开)

他生活在别处,小说家的身份是他唯一家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生活在别处,小说家的身份是他唯一家园 VANCA 2018年11月,捷克总理安德烈·巴比什途径法国,宣布他已建议米兰·昆德拉恢复四十年前失去的捷克国籍。有关昆德拉、这位享誉世界的作家的国籍问题、身份认同问题,又一次轰轰烈烈进入公众的视线。 昆德拉首次被介绍至中国是在197... (展开)
隐秘,清醒,不媚俗,不妥协:米兰·昆德拉的作家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米兰·昆德拉生于1929年4月1日。他曾说:“我出生于4月1日。这在形而上层面并非毫无影响。”4月1日是愚人节。仿佛命中注定,昆德拉的写作人生,像是上帝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恰逢昆德拉92岁生日临近,不免让人深深怀恋起这位杰出的捷克小说家。由于昆德拉本人的习惯,贴近他的文... (展开)
除了小说,我们对米兰·昆德拉一无所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和托马斯·品钦大隐隐于市,无人见过“庐山真面目”相比,米兰·昆德拉偶尔会出现在一些场合。不过,这偶尔之间,米兰·昆德拉会在脸上贴个橡皮膏,或者把帽子压得低低的,躲避着镜头,轻易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刻意的远离与隐蔽,除了小说,世间对米兰个人的经历、性格、爱... (展开)
他是作家,也是这个时代的智者
对米兰昆德拉的第一印象是那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刚上大学懵懂无知的我,居然看了好几遍。那本书描写的是六十年代的事情,距现在已经50多年了,而且关于昆德拉的报道特别少,以至于我以为作者也早就去世了。直到前段时间听三联,是他的一个中国学生讲的,才知道作者还健在...
(展开)

一代哲学大师的戏剧人生
他的小说融合了音乐、戏剧、电影等多重体裁的结构。他自己又爱鼓捣哲学——1983年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他的书架上满是哲学和音乐学的书。但之前之后,他多次说,他并无意像老派哲学家似的,用小说来讲哲学。他推崇穆齐尔和布洛赫,认为后两位为小说安上了极大的使命感:他...
(展开)

所谓的女性的弱势,也只是一部分人下的定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昆德拉的书在30年前就已经在中国流行了,但他的传记到今天才出现,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女权主义者认为,性控制的主要结果在于使女人“物化”,把她们变成玩物,尤其当她们不得不长时间遭受那些喜欢调情之人的攻击时。昆德拉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这场以女人为猎物的游戏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