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译者: 张晨
出版年: 2021-2-1
页数: 462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史学堂
ISBN: 9787532786077
内容简介 · · · · · ·
《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
《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商业精神、学校教育,从绅士的没落、知识分子的疏离与服从等角度,对美国的反智主义根源进行了系统且富有历史深度的耙梳。
在作者看来,1952年的大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智识与庸俗的对立。美国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的巨大且有害的差距,经由媒体广而告之。民主党20年统治结束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衰落,而商人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社会所有不愉快或不道德之事的共同替罪羊,而私营企业主被认为有能力面对任何困难。作者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认为反智是个思想、情绪和态度的复合体,是“一种对精神生命和被认为代表了精神生命的人的怨恨和怀疑;一种不断贬低生命价值的取向”。
美国的反智主义的创作者 · · · · · ·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20世纪中期知名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1956年凭借《改革年代》获普利策历史作品奖,1964年凭借《美国的反智主义》获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
目录 · · · · · ·
一、当代的反智主义
二、智识不受欢迎
第二部分 心灵的宗教
三、福音精神
四、福音主义与奋兴派
五、抗击现代化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六、绅士的没落
七、改革派的命运
八、专家的崛起
第四部分 实用主义文化
九、商业和智识
十、白手起家与精神生活的技术
十一、主题的变奏
第五部分 民主制度下的教育
十二、学校与教师
十三、生活调整之路
十四、儿童与世界
第六部分 结语
十五、知识分子:疏离和服从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想要为权力服务,那就是一种悲哀,但是如果所有跟权力接触的知识分子都因此自认为不再是知识分子了,只向权力负责,那也是一种悲哀。 (查看原文) -
虽然智力和智识的区别多为假设而非定义,但仍可依据其常见用法的语境将两者的差异抽丝剥茧,以下几乎是全球共识: 聪明才智是一种思维优势,用于较为狭窄的、直接的、可预见的范围,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始终实用的特质,是一切生物特质中最了不起、最值得赞美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目标限定但明确的框架下工作,能迅速将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抛诸脑后。最后,它在全世界应用广泛,日常即可得见,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头脑都为其倾心。 另一方面,智识是思想批判、创造和冥想的一面。智力试图掌握、操控、重组和调整,智识则是检验、沉思、怀疑、总结、批判和想象。智力对情势做出即刻反应和评估;智识判读评估结果,探寻全部情形背后的意涵。智力作为一种生物特性得到赞美;智识是万物之灵的尊严的特殊表现,是一种被称颂、也被抨击的特性。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之后,就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智力超群而智识相对不足;同样,为何那些无疑是智识丰富的头脑,很大一部分亦归功于智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智识不受欢迎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美国的反智主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国的反智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形而上学俱乐部 8.4
-
- 美国个人主义的根源 8.7
-
- 美国的痼疾 7.0
-
- 美利坚帝国 8.3
-
- 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 9.2
-
- 十年之战 6.8
-
- 宪法里的生意经 8.1
-
-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7.2
-
- 重建之战 7.8
美国的反智主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3 条 )


反智主义,间歇性奏响的美国社会变奏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即使在2021年的今天,我也依然记得看到名门闺秀希拉里在总统竞选的辩论中学狗叫的场面时有多震惊。如果霍夫斯塔特生活在这个时代,那么2016年的那场竞选,必然会成为这本书中的绝妙案例。 他会看到“普总”如何将反智推向新的高潮:施政纲领被抛弃在角落里,竞选的焦点在于无逻... (展开)

从不同侧面下的反智现象中,观察美国社会
> 更多书评 83篇
-
政客们所依赖的,亦是断定改革派行为不当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即当时被几乎所有男性和大部分女性接受的观念——在政治领域表现活跃是男性的特权,女性是被排除在外的;进一步说,政治上的才干实际上是对男性气概的考验。积极参与政治是男人的事,而投身改革运动(至少在美国)意味着要经常和具有攻击性的改革派的从事道德说教的女性打交道——可参考废奴主义者的案例。 在关于女性选举权的辩论中,经常听到的男性意见是,男人的政治...
2023-04-05 19:40:2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译林出版社 (2021)8.3分 1151人读过
-
理想国|中译出版社 (2021)8.2分 810人读过
-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7.9分 400人读过
-
八旗文化 (2018)8.8分 23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 译文人文社科 (上海译文)
- 文化,思潮与政见 (皇甫杰)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美国的反智主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鑫宝 2021-04-08 08:52:57
我们一方面需要知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地性。
1 有用 赶车棋社母大王 2021-03-12 14:07:56
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0 有用 …… 2021-06-25 23:21:40
追求物质和实用无可厚非,但智识能削弱这种倾向,从而在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建立了一面满是窟窿的玻璃墙。没有大众在社会上工作就没有知识分子诞生的土壤,没有知识分子的理念就没有现代工业化社会。
3 有用 梦魇马戏团 2021-03-05 22:13:45
字字宛若说的另一国,那个嘴硬但核心里处处以美为师的国度。
0 有用 杏汁 2022-08-02 22:57:40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具有极其相似的精神内核,因此虽然写的是60年代美国的反智主义,于我们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原书里的第二章就已经把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这个国家的国民想要的是能够变出金钱、名誉和官阶的智力,而反的是智识。父母师长们从小教育我们努力学习无非是希望我们出人头地,而不承认智识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拯救。 这本书接下来从宗教、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切入论证,更近乎于四段微观...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具有极其相似的精神内核,因此虽然写的是60年代美国的反智主义,于我们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原书里的第二章就已经把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这个国家的国民想要的是能够变出金钱、名誉和官阶的智力,而反的是智识。父母师长们从小教育我们努力学习无非是希望我们出人头地,而不承认智识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拯救。 这本书接下来从宗教、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切入论证,更近乎于四段微观美国史,也很有趣,毕竟这也是霍夫施塔特的老本行。 最后夸夸翻译。一些豆友不喜欢这版翻译,我却爱到不行。译者老师一看就是个颇有中文造诣的人,遣词时文采斐然,而他/她大概是故意为了保留原作的原汁,对定语从句的句子大多选择保留英语式的结构,有助于读者享受原作的语体风格,我超喜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