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深入阐释,或也给今天带来了启迪。
【内容简介】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革命的形成的创作者
· · · · · ·
-
罗志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和《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等。
目录 · · · · · ·
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二、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态
三、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1. 小政府遇到了大问题
2.从民富国强到政府理财
3.新政繁兴导致纸张天下
4.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紧张
四、自上而下的立宪
1.意在富强的立宪国策
2.自下而上的立宪先路
3.立宪的自上而下特征
4.谁想立宪
5.附和声中的质疑
6.“别开四千年来一世界”
五、官制改革的困窘
六、转向自下而上:“筹备清单”带来的转折
附录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读《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李大钊曾说:“平心论之,清室非有凶暴之君。”若按中国传统的标准,清廷在最后一段时间的作为,似尚未达到历代亡国之君所表现的荒谬程度。但在指导性的“道”大变的语境下,“失道”不一定明显地落实在横征暴敛等具体的政治行为之上。近代中外竞争常以中国一方的失利结束,依据以战争“胜负决文野”为代表的西式“新道”标准,每一次军事的和非军事的挫败,都是体制已出问题的象征。这样一次次的失败,因“证据”的不断重复而达到不证自明的“失道”效果,任何政权都很难承受。所以在连续受挫后,朝廷特别需要“证明”自己可以在近期改善局面,故试图推动更有力更有效的变革,以“说服”世人仍对其寄予希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自序 -
辛亥革命期间,南北军队都非常小心地不损伤外国产业。英国领事惊讶地注意到革命军对外国权力的默认:在沪宁之战时,革命军沿着沪宁铁路旁的崎岖小路徒步跋涉,目送着火车从身旁飞速驶过。他们当然有能力夺取火车快速前进,不仅舒适很多,更重要的是可以赢得战役的先机,然而他们却不曾尝试这样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革命的形成"的人也喜欢 · · · · · ·
革命的形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罗志田谈清政府的改革困境 | 来自智术师2.0 | 2023-04-23 17:48:26 | |
有没有人查重一下看看这本是不是又是一鱼多吃? | 来自刘诚青 | 5 回应 | 2022-11-30 00:11:3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诸师著述 (风君侯)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时代风貌:阶段与节点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05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革命的形成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萧熊 2024-05-22 23:59:53 北京
不熟悉清季政治,罗志田老师确实是高水平,对从革政走向革命的过程梳理,有醍醐灌顶之感。立宪实已陷入困局,财政,人物,新政,地方等各方面皆是,继续下去不知如何收场,此时恰有革命发生,也算得上顺其自然了。
7 有用 凌辰 2022-08-02 21:57:19
每次看罗老师的书,都觉得意犹未尽,有许多尚待阐发之处。 有时候幻想把罗老师脚注里的文献和史料都拉出来看,但又觉得累。
15 有用 momo 2021-11-30 23:51:17
不愧罗老师。不过还是不明白为何罗老师一直有种前近代传统小政府郡县空虚的想象。传统的小政府之小,是相对现代如此庞大的结构而言,而不是相对当时社会而言
2 有用 贾宝玉 2024-08-22 21:33:16 四川
读大咖之作就很享受,体量虽小点悟却大。
8 有用 ZZZZ_-----_ 2024-04-24 23:38:56 北京
零碎时间读完。若用一句话总结:“小政府”推行“大政府”改革的失败。整体结构似一个“正反合”:新政立宪是为革政,途径为自上而下以“通上下”;求开国会亦为革政,但是自下而上以求“分上下”,途径已然大异;革政无力终至于革命,但其一方面接续了自下而上的途径,另一方面革命之后仍在延续立宪的革政问题。(实际上近代的“宪”的问题,终难解决。)旧题新意的新意还是有的。有趣的是罗在书中多处主动以后见之明去评价史事,... 零碎时间读完。若用一句话总结:“小政府”推行“大政府”改革的失败。整体结构似一个“正反合”:新政立宪是为革政,途径为自上而下以“通上下”;求开国会亦为革政,但是自下而上以求“分上下”,途径已然大异;革政无力终至于革命,但其一方面接续了自下而上的途径,另一方面革命之后仍在延续立宪的革政问题。(实际上近代的“宪”的问题,终难解决。)旧题新意的新意还是有的。有趣的是罗在书中多处主动以后见之明去评价史事,还在附录中指出当事人和后人对辛亥的认知“似都有些不足”。以及老教授难得有一本各篇章连续性较强的著作(doge);不知道能不能期待一下序中所说的辛亥专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