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亞里士多德全面系統地整合了古希臘數百年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的成果,進而提出「存在是什麼」的問題,對存在本身進行追問,從而將古希臘哲學提升到純粹形而上學的層面,是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心血結晶。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共14卷。
第一部分(卷1~4):為形上學導論。
第二部分(卷5~11)為「實體論」。
第三部分(卷12~14)為自然神學及其他補充。
即「存有學、實體學、神學」等三個主題的轉折。
本書另附有章節分析、索引和參考書目,以供研習哲學與哲學史者,以及研究希臘學術與西方學術史者之查考。
無論是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他們都同意哲學的目的就是探究事物,並獲得共相。而形上學即是最佳的研究成果。柏拉圖代表一種唯心論的思考模式,而亞里斯多德則代表另外一種以經驗做出發點的實在論的思考模式。這是值得我們去效法其治學態度與學習其宏觀的學術視野。
亞里斯多德著作裡並沒有名為《...
亞里士多德全面系統地整合了古希臘數百年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的成果,進而提出「存在是什麼」的問題,對存在本身進行追問,從而將古希臘哲學提升到純粹形而上學的層面,是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心血結晶。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共14卷。
第一部分(卷1~4):為形上學導論。
第二部分(卷5~11)為「實體論」。
第三部分(卷12~14)為自然神學及其他補充。
即「存有學、實體學、神學」等三個主題的轉折。
本書另附有章節分析、索引和參考書目,以供研習哲學與哲學史者,以及研究希臘學術與西方學術史者之查考。
無論是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他們都同意哲學的目的就是探究事物,並獲得共相。而形上學即是最佳的研究成果。柏拉圖代表一種唯心論的思考模式,而亞里斯多德則代表另外一種以經驗做出發點的實在論的思考模式。這是值得我們去效法其治學態度與學習其宏觀的學術視野。
亞里斯多德著作裡並沒有名為《形上學》的論著,這名稱是安卓尼庫斯所命名。亞里斯多德把這部著作的內容認定為「第一哲學」或「神學」。
形上學,是研究事物存在及本質的學問,也被哲學領域視為「第一哲學」,即研究所有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學問。
形而上學的创作者
· · · · · ·
-
亚里士多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亞里士多徳(西元前384年~前322年)
出生於希臘,父親為馬其頓王國的御醫。亞里斯多德於17歲時到雅典加入柏拉圖學院學習,直至柏拉圖去世(約西元前347年),為時20年之久。
柏拉圖去世後,學院由其姪兒接掌,於是亞里斯多德離開雅典來到特洛德建立分院。過了四、五年,亞里斯多德應馬其頓國王菲利浦二世之邀成為王子亞歷山大的導師,直至亞歷山大登基。其後亞里斯多德返回雅典創建自己的學院,其思想逐漸擺脫柏拉圖的理型論,轉向注重經驗觀察的經驗論。亞里斯多德經常與其弟子漫步在學院的迴廊,在漫步中討論哲學問題,後來被稱為「漫步學派(Peripatetics)」。
亞歷山大大帝駕崩時,雅典掀起反抗馬其頓的風潮,亞里斯多德因為亞歷山大之師而受迫害,被控「瀆神」罪名。亞里斯多德出逃雅典至歐坡雅的查齊斯,曾表示不願讓雅典再次危害哲學。(蘇格拉底因為服從雅典法律而甘願受死,不...
亞里士多徳(西元前384年~前322年)
出生於希臘,父親為馬其頓王國的御醫。亞里斯多德於17歲時到雅典加入柏拉圖學院學習,直至柏拉圖去世(約西元前347年),為時20年之久。
柏拉圖去世後,學院由其姪兒接掌,於是亞里斯多德離開雅典來到特洛德建立分院。過了四、五年,亞里斯多德應馬其頓國王菲利浦二世之邀成為王子亞歷山大的導師,直至亞歷山大登基。其後亞里斯多德返回雅典創建自己的學院,其思想逐漸擺脫柏拉圖的理型論,轉向注重經驗觀察的經驗論。亞里斯多德經常與其弟子漫步在學院的迴廊,在漫步中討論哲學問題,後來被稱為「漫步學派(Peripatetics)」。
亞歷山大大帝駕崩時,雅典掀起反抗馬其頓的風潮,亞里斯多德因為亞歷山大之師而受迫害,被控「瀆神」罪名。亞里斯多德出逃雅典至歐坡雅的查齊斯,曾表示不願讓雅典再次危害哲學。(蘇格拉底因為服從雅典法律而甘願受死,不肯脫逃。)亞里斯多德於隔年因病去世。
亞里斯多德的早年著作多已佚失,現今流傳係屬在學院期間的著作,包括兩部分:一是以一般大眾為對象而寫作的對話體作品,現已流失;一是學院內的教材,這是目前我們所可接觸到的亞里斯多德著作的原本。亞里斯多德死後,其著作手稿曾為了避免被當政朝廷強索,而藏匿200多年。當今亞里斯多德著作是源自漫步學派第11代傳人,安卓尼庫斯(Andronicus of Rhodes)編纂出版。
※譯者簡介
吳壽彭
吳壽彭(1906-1987),在無錫出生,號潤佘。192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29年東渡日本考察「明治維新成功的緣由」,尋求強國富民之道;先後在江、浙、湘等省軍政機關任職;曾任海塘緊急工程處處長、工程局副局長;在北京、青島等地任鐵路、水利、航業、化工、有色金屬等企業中任專業工程師。精通古希臘文,曾翻譯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並獲推崇為「亞里斯多德著作翻譯第一人」。
目录 · · · · · ·
卷(Α)一1
卷(α)二36
卷(Β)三42
卷(Γ)四64
卷(Δ)五94
卷(Ε)六133
卷(Ζ)七141
卷(Η)八180
卷(Θ)九192
卷(Ι)十211
卷(Κ)十一233
卷(Λ)十二263
卷(Μ)十三287
卷(Ν)十四321
附錄一342
綱目(章節分析)342
譯者附志367
附錄二371
索引一人名、地名、神名等371
索引二本書各卷互涉及關涉亞氏其他著作者375
索引三名詞及題旨376
附錄三398
參考書目398
譯後記40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形而上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9 条 )


亲遇“中译中”奇葩——评“黄颖译”《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来源

对书中部分重要问题的初步梳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李真老师的翻译真的很用心,但读中译本真的不如直接读英译本,尽管是从希腊文直译,但两种语系的不同就导致很多翻译难以到位,这也是中国引进西哲的一个长期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五十年代的是有存在翻译之争) 亚里士多德的书都是讲义的形式,虽然读起来枯燥但思路很清晰,... (展开)
【转】陈斯一:“真理的强迫”——《形而上学》A.3的“自然哲学史”

《形而上学》(第七、第八、第九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七、第八、第九卷)中谈论了实体问题以及本质问题,实体问题的讨论接续《范畴篇》、《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概念的分类也是对存在本身的分类,因为概念关涉的是存在,从而我们事实上也将全部存在分成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明... (展开)> 更多书评 6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4 )
-
商务印书馆 (1997)8.8分 6480人读过
-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16)9.2分 20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8分 46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8.7分 23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 (小米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形而上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羅北山 2021-12-24 10:46:07
2021.12.2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