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种语言和生活方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终结
译者: 沈河西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34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ISBN: 978710807269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种语言和生活方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终结
译者: 沈河西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34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ISBN: 9787108072696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雨林里的消亡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唐·库里克(Don Kulick),1960年生于美国加州,后移居瑞典,1990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林雪平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目前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人类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英语学院讲席教授。曾撰写和编著十几部著作,涉及多个领域。他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行过广泛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并获得过包括美国人文基金会学者、梅隆基金会客座教授和古根海姆学者奖等多项资助和荣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我们呼吸的空气
第二章 沼泽里的村庄
第三章 拜师学艺
第四章 摩西的计划
第五章 给予的负担
第六章 在迦普恩吃饭
第七章 “我要离开这里”
第八章 飞越彩虹
第九章 脏话里的诗意
第十章 肝脏问题
第十一章 年轻人的泰雅博语
第十二章 险象环生
第十三章 谁杀死了莫内
第十四章 卢克写了一封信
第十五章 地狱走一遭
第十六章 语言消亡时,实际消亡的是什么?
第十七章 尾 声
后记 结束之后
关于书中人名的说明
致谢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我们呼吸的空气
第二章 沼泽里的村庄
第三章 拜师学艺
第四章 摩西的计划
第五章 给予的负担
第六章 在迦普恩吃饭
第七章 “我要离开这里”
第八章 飞越彩虹
第九章 脏话里的诗意
第十章 肝脏问题
第十一章 年轻人的泰雅博语
第十二章 险象环生
第十三章 谁杀死了莫内
第十四章 卢克写了一封信
第十五章 地狱走一遭
第十六章 语言消亡时,实际消亡的是什么?
第十七章 尾 声
后记 结束之后
关于书中人名的说明
致谢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新知文库(新版)(共19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童话的心理分析》《碳时代》《我不是杀人犯》《树荫的温柔》《穆斯林发现欧洲》
等
。
喜欢读"雨林里的消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雨林里的消亡"的人也喜欢 · · · · · ·
雨林里的消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p50-51这段是什么意思 | 来自短松冈 | 1 回应 | 2024-03-31 17:59:36 |
作者今年来上海做了个演讲 | 来自momo | 2023-11-02 20:25:4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Algonquin Books (2019)8.4分 33人读过
-
原書房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三联书店新版“新知文库”编号顺序作品大全 (王多功)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豆瓣五星图书【人类学】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雨林里的消亡的评论:
feed: rss 2.0
86 有用 安提戈涅 2022-05-25 16:04:37
在语言中看到殖民的痕迹。读的时候不知怎么总会想到贝娄的《雨王亨德森》,无论作者多么赤诚地想摆脱掉白人观察者带来的身份特殊性以及传统人类学的陈规,他始终不可选择也无法避免地在用一种现代的白人方法凌驾于原始的生习俗上,所以,一切本地人对于改革、变好的期待,最后又落回到了白人世界带来的电池、手电筒、打火机上,一切对于当地人语言变迁原因的探究,也成了对“精心搭建的语言化石骨架”的一声唏嘘。和拉雅学习语言的... 在语言中看到殖民的痕迹。读的时候不知怎么总会想到贝娄的《雨王亨德森》,无论作者多么赤诚地想摆脱掉白人观察者带来的身份特殊性以及传统人类学的陈规,他始终不可选择也无法避免地在用一种现代的白人方法凌驾于原始的生习俗上,所以,一切本地人对于改革、变好的期待,最后又落回到了白人世界带来的电池、手电筒、打火机上,一切对于当地人语言变迁原因的探究,也成了对“精心搭建的语言化石骨架”的一声唏嘘。和拉雅学习语言的一节非常动人,是什么构成了一门已经死去的语言的核心?是词汇、语法、句法这些他所谓的“大话”,还是对话中的情绪、语境、感受、内心独白这些“小话”呢? (展开)
7 有用 基瑞尔 2022-05-04 19:12:31
想起了五年前在MIFF看的一部圣丹斯系《梦呓雨林》,在一片氤氲的热带秘境里,爱意与语言互相重叠,所有的事物都在静悄悄地发芽;Don Kulick的研究将背景置换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将爱意的主题变为对当地社会图景的观察。语言仍然是工具,带人走近了解四天迷醉之后的一片枯竭,有着别样准则的人际互动,陷于贫困代际和信仰痴迷的无解发展难题…而这些动人的田野经历之外,还穿插他对人类学本身的思考和随兴几句的评论... 想起了五年前在MIFF看的一部圣丹斯系《梦呓雨林》,在一片氤氲的热带秘境里,爱意与语言互相重叠,所有的事物都在静悄悄地发芽;Don Kulick的研究将背景置换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将爱意的主题变为对当地社会图景的观察。语言仍然是工具,带人走近了解四天迷醉之后的一片枯竭,有着别样准则的人际互动,陷于贫困代际和信仰痴迷的无解发展难题…而这些动人的田野经历之外,还穿插他对人类学本身的思考和随兴几句的评论(“东方主义”、“生产殖民主义的知识”)。打开就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并允许去深深体验这些风物,更感受保护文明的急迫。【2022 #69】 (展开)
7 有用 小路爱读书 2022-05-10 23:42:47
我们提到雨林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副田园牧歌的场景 它们是地球的肺,它们会持续产出新鲜的空气 温和且笑容满面的土著人,时刻欢迎着旅人的意外来访 但,真实情况呢? —— 如今,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地球上的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世界上约六千种语言中,百分之九十处于濒危状态 那么,当一门语言消亡的时候,实际消亡的是什么?
1 有用 思復復復 2024-03-08 16:39:58 上海
添头一般很轻松读面向大众田野调查随笔…说来皮金语也很有意思耶不是吗…詈语和情书的角度体现语言文化差异很有意思
1 有用 熬夜退役选手 2024-08-19 15:05:27 广东
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一样有意思,作者深入雨林里的部落,研究了一门注定会消亡的语言,最后这个部落也不可避免的被现代文明渗透了。
0 有用 Ly.shine 2024-11-03 23:26:39 广东
阅读完的体验就如同跟着唐在雨林里穿梭了一个多月,那些食物、仪式、语言如此鲜活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刻度标记。前半部的有趣会和后几章的沉重对立起来,当人类学家们明明清楚造成这一切不公的根源何在却又无能为力时,进行调查会不会是一种傲慢?我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现今世上已经没有还没被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触及到的地方了,至少记录过,在和村民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切切实实带给他们过一些好处和安慰,也算是一种回馈吧... 阅读完的体验就如同跟着唐在雨林里穿梭了一个多月,那些食物、仪式、语言如此鲜活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刻度标记。前半部的有趣会和后几章的沉重对立起来,当人类学家们明明清楚造成这一切不公的根源何在却又无能为力时,进行调查会不会是一种傲慢?我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现今世上已经没有还没被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触及到的地方了,至少记录过,在和村民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切切实实带给他们过一些好处和安慰,也算是一种回馈吧。我们了解和知道并不为了彰显自己的博学,而是为了在有可能成为某些决定的决策者时,能多一个视角的顾虑。 (展开)
0 有用 lois 2024-11-01 22:33:54 上海
就像作者说的,或许是泰雅博语自己感受到了自己被冷落被放弃,所以才渐渐远离了迦普恩。 语言的消亡并不止是言语/表达的消亡,更是生活方式的消亡。当教育小孩用皮金语更管用,当大家羞于去说泰雅博语,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的“手电筒”的冲击。随着老人们的离世,也带走了独特的这门语言。 迦普恩村民究竟是不是值得被同情这一问题一直贯穿在我整个阅读当中,直至读完整本书我也还是有点摇摆。当然作者写这本书初衷也... 就像作者说的,或许是泰雅博语自己感受到了自己被冷落被放弃,所以才渐渐远离了迦普恩。 语言的消亡并不止是言语/表达的消亡,更是生活方式的消亡。当教育小孩用皮金语更管用,当大家羞于去说泰雅博语,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的“手电筒”的冲击。随着老人们的离世,也带走了独特的这门语言。 迦普恩村民究竟是不是值得被同情这一问题一直贯穿在我整个阅读当中,直至读完整本书我也还是有点摇摆。当然作者写这本书初衷也不是想要同情迦普恩人,他只是在忠实地观察和记录。 这个小小的50人的村落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出于好心”或出于利益驱使的太多影响,让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传统,厌弃自己的肤色,遗失自己的语言。但未经他们的苦,外人又凭什么批判他们对于“白人”生活的向往呢? (展开)
0 有用 想吃比昂比昂面 2024-10-31 20:00:18 北京
人类学家在内的所有权力上位者有义务还债,但没有权利介入。this is the paradox of (no) history
0 有用 蓝颜色刺猬 2024-10-29 09:10:52 湖北
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最可贵的便是没有那种学究气,你能看出那种“悲悯”,虽然说不上来这种情绪本身便是歧视的一种,但我想,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一个“死者”,一个“祖先的灵魂”,一个白人,他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
0 有用 一深 2024-10-28 18:19:04 广东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写法描述了雨淋深处人们的生活方式(食物听起来真的太恐怖了!!)整本书看下来像在看一部纪录片,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