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rt du roman
译者: 董强
出版年: 2022-4-30
页数: 207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ISBN: 9787532789825
内容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读懂各时代小说的必读之作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
米兰·昆德拉的七堂小说公开课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
米兰·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读懂各时代小说的必读之作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
米兰·昆德拉的七堂小说公开课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 米兰·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
★ 读懂昆德拉的必读之作,大气磅礴,是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 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了解昆德拉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
★ 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
★ 昆德拉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刻奇、力托斯特、大男子主义者、美、命运、下流、笑”…… 昆德拉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今天依然有着的强烈的现代性
小说的艺术的创作者 · · · · · ·
-
董强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著有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总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获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2001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2020年获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傅雷翻译奖评委会主席,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 曾师从米兰·昆德拉,主要译有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身份》《帷幕》,《感觉的逻辑——德勒兹论培根》等。
目录 · · · · · ·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 · · · · · (更多)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透明 Transparence,在政治与媒体的语言中,这个词意味着:面对公众的目光,揭示个体的生活。这让我想到安德烈·布勒东以及他那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玻璃屋中的愿望。玻璃屋:一个古老的乌托邦,同时又是现代社会最可怕的方面之一。存在着这样一个定律:国家的事务越是不清不楚,个人的事情就越必须透明;官僚主义尽管代表的是公事,但它是匿名的、秘密的、有密码的,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而私人则必须展示他的健康情况、经济情况、家庭情况。而且,假如大众媒体判决、决定的话,他就再也得不到一刻的隐私,不管是在爱情中,在疾病中,还是在死亡中。打破别人隐私的欲望是侵犯性的一种古老形式,今天,这一形式已经机构化(官僚主义体制以及它的那些卡片;媒体以及它的那些记者),在道德上合法化(获得资讯的权利成了人的第一权利),并被诗性化了(通过一个美丽的词:透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 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 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小说的艺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小说的艺术"的人也喜欢 · · · · · ·
小说的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4 条 )




受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小说的艺术,是为了对抗“存在的遗忘”


小说的本质:照亮人的存在
-
malingcat (好奇心害惨怪阿姨)
透明 Transparence,在政治与媒体的语言中,这个词意味着:面对公众的目光,揭示个体的生活。这让我想到安德烈·布勒东以及他那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玻璃屋中的愿望。玻璃屋:一个古老的乌托邦,同时又是现代社会最可怕的方面之一。存在着这样一个定律:国家的事务越是不清不楚,个人的事情就越必须透明;官僚主义尽管代表的是公事,但它是匿名的、秘密的、有密码的,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而私人则必须展示他的健康情况、经济情况、...2022-06-14 09:19:57 17人喜欢
-
-
在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过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想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既非安娜,也非卡列宁,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不管是安娜,还是卡列宁。
2025-03-31 17:50:03
-
照一个著名比喻的说法,小说家毁掉他生活的房子,然后用拆下的砖头建起另一座房子:他小说的房子。所以一个小说家的传记作者是将小说家建立起来的重新拆除,重新建立小说家已经拆除的。传记作者的工作从艺术角度来说纯粹是消极的,既不能阐明一部小说的价值,也不能阐明它的意义。一旦卡夫卡本人开始比约瑟夫·K吸引更多的关注,那么,卡夫卡去世后再一次死亡的过程就开始了。
2025-03-31 17:45:09 1人喜欢
-
所谓卡夫卡式并非一个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概念。人们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异化、资产阶级道德的批评,总之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可是,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构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既没有金钱及其力量,也没有商业,也没有财产与财产拥有者,也没有阶级斗争。 卡夫卡式也不符合对极权体制的定义。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既没有党,也没有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既没有政治,也没有警察,也...
2025-03-30 22:58:51
-
人类有一些极限是不能超越的,比如记忆力的极限。读完书之后,您应该还能够想起开头。否则的话,小说就变得漫无形状,其“结构上的清晰性”就蒙上了一层雾。
2025-03-30 00:09:17
-
在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过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想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既非安娜,也非卡列宁,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不管是安娜,还是卡列宁。
2025-03-31 17:50:03
-
照一个著名比喻的说法,小说家毁掉他生活的房子,然后用拆下的砖头建起另一座房子:他小说的房子。所以一个小说家的传记作者是将小说家建立起来的重新拆除,重新建立小说家已经拆除的。传记作者的工作从艺术角度来说纯粹是消极的,既不能阐明一部小说的价值,也不能阐明它的意义。一旦卡夫卡本人开始比约瑟夫·K吸引更多的关注,那么,卡夫卡去世后再一次死亡的过程就开始了。
2025-03-31 17:45:09 1人喜欢
-
所谓卡夫卡式并非一个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概念。人们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异化、资产阶级道德的批评,总之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可是,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构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既没有金钱及其力量,也没有商业,也没有财产与财产拥有者,也没有阶级斗争。 卡夫卡式也不符合对极权体制的定义。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既没有党,也没有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既没有政治,也没有警察,也...
2025-03-30 22:58:51
-
人类有一些极限是不能超越的,比如记忆力的极限。读完书之后,您应该还能够想起开头。否则的话,小说就变得漫无形状,其“结构上的清晰性”就蒙上了一层雾。
2025-03-30 00:09:1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Harper Perennial (2003)9.3分 7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8.7分 727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9.2分 109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9.0分 96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小说的艺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Zizzii 2024-04-08 16:06:55 广东
是故意把可读性写得这么低的吗?感觉这本书并没有想要传授知识,只想让内容在少数人之间交流
8 有用 黄大凯 2022-05-23 14:51:05
【我们知道一个个体被尊重的世界(小说的想象世界,欧洲的真实世界)是脆弱的,是会灭亡的。我们看到在地平线上有成群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在伺机进攻我们。】
3 有用 卧听南窗雨 2022-05-30 22:52:37
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早在现代的黎明时期,在刚刚从中世纪走出的人身上,人的这一根本处境就显示出来了:堂吉诃德思考,桑丘也思考,然而不但世界的真理,而且连他们自己自我的真理也找不到。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新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由于必须讨好,也即必须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大众媒... 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早在现代的黎明时期,在刚刚从中世纪走出的人身上,人的这一根本处境就显示出来了:堂吉诃德思考,桑丘也思考,然而不但世界的真理,而且连他们自己自我的真理也找不到。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新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由于必须讨好,也即必须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媚俗美学;随着大众媒体包围、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媚俗就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 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这是与艺术为敌的一只三头怪兽。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 (展开)
2 有用 配枪少女 2025-01-01 10:52:52 江苏
读完一本,想读十本…
1 有用 ken 2023-04-19 19:25:38 上海
近期看得最累的一本书。我以为是一本关于技法的书,没想到是一部关于存在,关于文学史,关于欧洲史的谈话和概念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