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三联书店
译者: 孟湄
出版年: 1995-11
页数: 163
定价: 5.8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生活译丛
ISBN: 9787108004598
内容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出版了中文译本,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这以后、昆德拉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位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他对写作这件事的态度,他对文学传统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这态度背后的他对人和世界的态度,都引起了中国作家、评论家们极大的兴趣。本书为昆德拉的自述,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
第二章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章 《梦游人》启发下的笔记
第四章 关于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章 在那后面某个地方
第六章 七十一个词
第七章 耶路撒冷讲话;小说与欧洲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小说的艺术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小说的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2 条 )





在后面的某个地方发现小说
> 更多书评82篇
-
Paplica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陀思妥耶夫斯抓住了理性的疯狂,理性的固执要一直走到它的逻辑的尽头。托尔斯泰所勘探的地域却在相反的一边;他揭开了非逻辑、非理性的干预。所以我讲他。对托尔斯泰的参照使我们把布洛赫放到了欧洲小说一大发现的背景下:勘察非理性在我们的决定和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陀应是非理性,托却是理性,至少气质上是这样。昆德拉对《安娜》中安娜自杀原因的揭示以及蘑菇与爱情的回顾,让我意识到,托小说中最动人的...2017-06-10 13:12
陀思妥耶夫斯抓住了理性的疯狂,理性的固执要一直走到它的逻辑的尽头。托尔斯泰所勘探的地域却在相反的一边;他揭开了非逻辑、非理性的干预。所以我讲他。对托尔斯泰的参照使我们把布洛赫放到了欧洲小说一大发现的背景下:勘察非理性在我们的决定和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陀应是非理性,托却是理性,至少气质上是这样。昆德拉对《安娜》中安娜自杀原因的揭示以及蘑菇与爱情的回顾,让我意识到,托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原来来自于无动因的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复活》好像总欠缺了点什么。至少在《安》中,人的激情,这种激情是纯粹的激情(可能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稀缺),它如何影响生活。而陀的小说中,人物虽然癫狂,但话语却永远都充满逻辑,密不透风。人物的行动有动因,拉斯柯尔尼科夫绝不是一时兴起杀人,德米特里的癫狂也并非糊里糊涂。这一揭示加深了加固了我对两人小说的某种理解。
回应 2017-06-10 13:12 -
Paplica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处境的陷阱过于吓人并且像吸尘器一样吸走了他的全部思想和全部感情;他只能去想自己的审判,和自己的土地测量员职位。灵魂的无限,假如曾经有,也已变成人的几乎无用的阑尾。 “处境”(或曰“境况”)与小说应该是米兰昆德拉理解下的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内心生活”。 乔伊斯试图揭示自我的方式为什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原因在于乔伊斯的观察太微观,在他的显微镜下: 我们的灵魂被分解为原子,我们都是一样。我...2017-06-08 13:15
处境的陷阱过于吓人并且像吸尘器一样吸走了他的全部思想和全部感情;他只能去想自己的审判,和自己的土地测量员职位。灵魂的无限,假如曾经有,也已变成人的几乎无用的阑尾。
“处境”(或曰“境况”)与小说应该是米兰昆德拉理解下的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内心生活”。
乔伊斯试图揭示自我的方式为什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原因在于乔伊斯的观察太微观,在他的显微镜下:
我们的灵魂被分解为原子,我们都是一样。我和我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人的内心生活中难道无法捉住吗?到哪儿去,怎么样才能把它们捉住呢?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变化。
因此,我们被外界所决定,被一些谁也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这些境况使我们和其他人日益相像。
(p24)
因此,昆德拉说卡夫卡是现代小说之神。
回应 2017-06-08 13:15 -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稿时,安娜是一个非常令人反感的女人,她的悲惨结局不过是自圆其说,自食其果。小说的定稿却完全不同。但我不认为托尔斯泰在这中间改变了他的道德思想。我更愿意说,他在写书时,倾听的不是他个人的道德信念,而是另一个声音,倾听的是我喜欢称作小说的智慧的那种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倾听这种超个人的智慧,这说明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着稍微聪明一些,比自己的作品聪明的小说家应当改...
2014-03-27 21:49
-
小说的深思,就其本质而言,是疑问式的,假定的。 一旦进入小说的结构,深思的本质便发生了变化,教义性的思想变为假定性的思想。 我经常想作为作者,作为我自己,进行直接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取决于我所用的语气。我的思考从第一个字开始就采用游戏、讽刺、挑斗、实验或疑问的语气……对于媚俗的这一全部思考对于我具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意义,在它后面有许多思考、经验、研究,乃至激情,但语气从不是严肃的:它是挑斗...
2014-03-27 21:47
-
这妮子不是 (遍计所执,寻不可得。)
P2 过去笛卡尔把人提高到“大自然的主人与占有者”的地位。现在,对于力量(技术的、政治的、历史的)而言,人变成一种简单的东西,他被那些力量超过、超越和占有。对于这些力量来说,人的具体的存在,他的”生活的世界“(die Lebenswelt)没有任何价值和任何利益:它预先早已被黯淡,被遗忘。 P4 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的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的...2013-06-05 16:20
P2 过去笛卡尔把人提高到“大自然的主人与占有者”的地位。现在,对于力量(技术的、政治的、历史的)而言,人变成一种简单的东西,他被那些力量超过、超越和占有。对于这些力量来说,人的具体的存在,他的”生活的世界“(die Lebenswelt)没有任何价值和任何利益:它预先早已被黯淡,被遗忘。P4 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的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P5 塞万提斯的伟大小说想说什么呢?对于这个题目,有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料。有的声称在小说中看到了对堂吉诃德令人晕眩的理想主义所进行的理性主义批判;有的在其中看到了对这一理想主义的歌颂。这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找的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种道德信念。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在这种欲望之上,建立了宗教与意识形态。他们不能与小说调和,除非他们把他的相对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传译在自己断然的和教理的说教中。他们要求人有个道理:或者卡列尼娜是一个狭隘的暴君的受害者,或者卡列宁是一个不道德女人的受害者;或者无辜的K被不公正的法庭所压垮,或者在法庭后有上天的正义而K是有罪的。 在这种”或者,或者“中,包含着对人类食物的基本相对性无力承受,在没有最高法官时无力直面一切。由于这种无能为力,小说的智慧(无把握的智慧)难以被接受和理解。P9 卡夫卡和哈谢克是我们面对一个悖论:在现代,笛卡尔理性一个接一个侵蚀了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所有价值。但是,当理性获得全胜时,多去世界舞台的确实纯粹的非理性(力量只想要自己的意愿),因为不再有任何可悲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可以成为它的障碍。P18 如果小说真的要消失,那不是因为它已用尽自己的力量,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是它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如果说小说的存在理由是把”生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之下,并保护我们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P19 过去,我也认识未来是对我们的作品与行为唯一有能力判断的法官。后来我明白,与未来调情是最卑劣的随波逐流、最响亮的马屁。因为未来总是比现在有力。的确是它将判定我们。但是它肯定没有任何能力。P23 对普鲁斯特来说,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奇迹,一个不断使我们惊讶的无限。但这却不是卡夫卡的惊讶。他并不去想什么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他提出的是一个根本不同的问题:在一个外界的规定性已经变得过于沉重从而使人的内在动力已无济于事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是什么?P24 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 生活是一个陷阱……然而世界的空间提供着一个永远的逃避的可能。P26 在灵魂的不可测的无限中没有任何惊讶,倒是在对自我和认同的无把握面前感到惊讶。P28 温柔到底是什么?我得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回答:”当我们被抛到成年的门槛上,当我们在童年时并未里街道的童年的好处被我们不安地领悟到,在那一刻,温柔便产生了。“接着是:”温柔,是成年给我们换气的担忧。“另外还有一种定义:”温柔,是创造一个人为的空间,另一个人在里面像孩子一样被对待。“P29 晕眩,就是沉醉在自己的软弱中。人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但又不想反抗它,而是任其下去。人因自己的软弱而沉迷,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所有人面前瘫倒在大街上,希望脚踏在地上,在比地还要低的地方。P30 诗人是一个在母亲的引导下在世界面前极力炫耀自己的年青人,然而他没有能力进入那个世界。P32 我不愿意对读者抱势利眼,他们有天真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愿望,他们愿意被想象中的世界征服,并不时地把它与现实相混淆。P36 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说出只有小说能说出的话。P41 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 如果什么东西正在结束,我们可以设想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开始。P42 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世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P55 因为人们甘心为一个理由而失去一次爱情。但人们永远不能原谅自己毫无理由地失去爱情。 什么是行动?这是小说的永恒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它的主要的问题。P62 他还知道,小说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散文或哲学没有能力把小说合并进去,小说却有能力把诗与哲学合并到它的里面。P76 这是些俄罗斯理想主义者。他们突然受到某个伟大无比的思想的启迪,被它所迷惑,并且经常是永远被迷惑。他们永远不能超越这些思想,他们狂热地笃信,从此之后,可以说它们的全部生存都化为在一块把他们压得半死的巨石下的苟延残喘。P78 我很喜欢让梦和梦所特有的想像进入小说。我所用的方法不是”蒋梦与真实和在一起“,而是复调的对照。梦的叙述是对位的线条之一。回应 2013-06-05 16:20 -
唧唧歪歪 (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塞万提斯使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一种模糊,人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对相对的互为对立的真理,因而唯一具备的把握便是无把握的智慧。 有的声称在小说中看到了对唐吉诃德令人晕眩的理想主义所进行的理性主义批判;有的在其中看到了对这一理想主义的歌颂。这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找的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种道德信念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2012-01-19 18:45
塞万提斯使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一种模糊,人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对相对的互为对立的真理,因而唯一具备的把握便是无把握的智慧。 有的声称在小说中看到了对唐吉诃德令人晕眩的理想主义所进行的理性主义批判;有的在其中看到了对这一理想主义的歌颂。这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找的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种道德信念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它们要求人有个道理:或者卡列尼娜是一个狭隘的暴君的受害者,或者卡列宁是一个不道德女人的受害者;或者无辜的K被不公正的法庭所压垮,或者在法庭后有上天的正义而K是有罪的。在这种“或者,或者”中,包含着对人类事物的基本相对性无力承受,在没有最高法官时无力直面一切。回应 2012-01-19 18:45
-
Paplica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陀思妥耶夫斯抓住了理性的疯狂,理性的固执要一直走到它的逻辑的尽头。托尔斯泰所勘探的地域却在相反的一边;他揭开了非逻辑、非理性的干预。所以我讲他。对托尔斯泰的参照使我们把布洛赫放到了欧洲小说一大发现的背景下:勘察非理性在我们的决定和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陀应是非理性,托却是理性,至少气质上是这样。昆德拉对《安娜》中安娜自杀原因的揭示以及蘑菇与爱情的回顾,让我意识到,托小说中最动人的...2017-06-10 13:12
陀思妥耶夫斯抓住了理性的疯狂,理性的固执要一直走到它的逻辑的尽头。托尔斯泰所勘探的地域却在相反的一边;他揭开了非逻辑、非理性的干预。所以我讲他。对托尔斯泰的参照使我们把布洛赫放到了欧洲小说一大发现的背景下:勘察非理性在我们的决定和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陀应是非理性,托却是理性,至少气质上是这样。昆德拉对《安娜》中安娜自杀原因的揭示以及蘑菇与爱情的回顾,让我意识到,托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原来来自于无动因的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复活》好像总欠缺了点什么。至少在《安》中,人的激情,这种激情是纯粹的激情(可能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稀缺),它如何影响生活。而陀的小说中,人物虽然癫狂,但话语却永远都充满逻辑,密不透风。人物的行动有动因,拉斯柯尔尼科夫绝不是一时兴起杀人,德米特里的癫狂也并非糊里糊涂。这一揭示加深了加固了我对两人小说的某种理解。
回应 2017-06-10 13:12 -
Paplica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处境的陷阱过于吓人并且像吸尘器一样吸走了他的全部思想和全部感情;他只能去想自己的审判,和自己的土地测量员职位。灵魂的无限,假如曾经有,也已变成人的几乎无用的阑尾。 “处境”(或曰“境况”)与小说应该是米兰昆德拉理解下的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内心生活”。 乔伊斯试图揭示自我的方式为什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原因在于乔伊斯的观察太微观,在他的显微镜下: 我们的灵魂被分解为原子,我们都是一样。我...2017-06-08 13:15
处境的陷阱过于吓人并且像吸尘器一样吸走了他的全部思想和全部感情;他只能去想自己的审判,和自己的土地测量员职位。灵魂的无限,假如曾经有,也已变成人的几乎无用的阑尾。
“处境”(或曰“境况”)与小说应该是米兰昆德拉理解下的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内心生活”。
乔伊斯试图揭示自我的方式为什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原因在于乔伊斯的观察太微观,在他的显微镜下:
我们的灵魂被分解为原子,我们都是一样。我和我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人的内心生活中难道无法捉住吗?到哪儿去,怎么样才能把它们捉住呢?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变化。
因此,我们被外界所决定,被一些谁也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这些境况使我们和其他人日益相像。
(p24)
因此,昆德拉说卡夫卡是现代小说之神。
回应 2017-06-08 13:15 -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稿时,安娜是一个非常令人反感的女人,她的悲惨结局不过是自圆其说,自食其果。小说的定稿却完全不同。但我不认为托尔斯泰在这中间改变了他的道德思想。我更愿意说,他在写书时,倾听的不是他个人的道德信念,而是另一个声音,倾听的是我喜欢称作小说的智慧的那种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倾听这种超个人的智慧,这说明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着稍微聪明一些,比自己的作品聪明的小说家应当改...
2014-03-27 21:49
-
小说的深思,就其本质而言,是疑问式的,假定的。 一旦进入小说的结构,深思的本质便发生了变化,教义性的思想变为假定性的思想。 我经常想作为作者,作为我自己,进行直接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取决于我所用的语气。我的思考从第一个字开始就采用游戏、讽刺、挑斗、实验或疑问的语气……对于媚俗的这一全部思考对于我具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意义,在它后面有许多思考、经验、研究,乃至激情,但语气从不是严肃的:它是挑斗...
2014-03-27 21:47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藏)老版本文化生活译丛 (大不了)
- 小说的艺术 (合理肉食)
- 百分百推荐的好书 (能工巧匠沙门哥)
- 作家文学课 (春田)
- 我的电子书2 (菲娅)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小说的艺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Farmingosis 2013-09-01
带给我的感悟和灵感非常多,估计我以后还会再读。对于哲学,世界,运动,小说,音乐,欣赏,篇章段落,任务,目的等好几个词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0 有用 Saltimbanques 2014-05-26
将小说从赋闲消遣提到存在论的高度,只是小说能够撑起来存在之重么,打一个怀疑……
0 有用 木铎 2014-05-09
最喜欢第一篇
1 有用 已注销 2010-04-04
想完全读懂这本书必定需要读过很多欧洲小说,还要对哲学方面有所研究。不过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想了解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就可以读那篇《七十一个词》,若想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小说就可以读《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等等。
0 有用 厚余 2008-08-14
看了又看,读了又读。
0 有用 谕衡 2018-11-27
同时看旧版和新版两本书,大感翻译家糟蹋语言,在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欣赏的翻译里,语言越来越名词化,然而后进之士连话都说不清楚,怎么对得起前辈的翻译呢?
0 有用 小银 2018-11-27
中国作家写的像昆德拉的少,抄昆德拉文论的多,能不给五星乎
0 有用 井方 2018-10-26
狗撵一般疯狂翻,才发现之前我已经读过两遍了
0 有用 苏莫 2018-10-14
对理解昆德拉自己的小说和欧洲小说流变很有帮助,重点谈了卡夫卡和布洛赫。
0 有用 Korythalia 2018-07-14
好得很。不会笑,没有幽默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和媚俗确实是一只与艺术为敌的三头怪兽,可怕的是他们会赢,他们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