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与孩子分离的心理课
原作名: Loslassen und sich selber finden.Die Ablösung von den Kindern
译者: 韩天雪 / 赵易安
出版年: 2022-7-30
页数: 130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象形文字·心理译丛
ISBN: 9787547320211
内容简介 · · · · · ·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可或缺......这象征着失去,但也象征着获
得。——维蕾娜·卡斯特
--------------------------------------------------------------------------------
★晚产的孕妇“想把孩子留在腹中,不愿意放手”;
居家多年的全职太太,反复怀念子女离家前的时光;
面对儿子的青春期而不知所措的父亲,希望他永远停留在十岁;
……
这些 是心理咨询室里来访者的困境,也是大多数父母未曾表露的心声。在《学会放手》中,心理学家卡斯特提醒我们,当日渐长大的孩子开始与父母告别时,父母也要学会重新独立。在这一转折点上,如果父母能理解对孩子的依恋、嫉妒与焦虑从何而来,并思考如何开启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那么,与孩子的分离将不再只是创伤,它会变成父母的成长之礼,带来新的亲子关系...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可或缺......这象征着失去,但也象征着获
得。——维蕾娜·卡斯特
--------------------------------------------------------------------------------
★晚产的孕妇“想把孩子留在腹中,不愿意放手”;
居家多年的全职太太,反复怀念子女离家前的时光;
面对儿子的青春期而不知所措的父亲,希望他永远停留在十岁;
……
这些 是心理咨询室里来访者的困境,也是大多数父母未曾表露的心声。在《学会放手》中,心理学家卡斯特提醒我们,当日渐长大的孩子开始与父母告别时,父母也要学会重新独立。在这一转折点上,如果父母能理解对孩子的依恋、嫉妒与焦虑从何而来,并思考如何开启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那么,与孩子的分离将不再只是创伤,它会变成父母的成长之礼,带来新的亲子关系、新的人生,乃至新的自我。
作者简介 · · · · · ·
维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学院导师,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瑞士分析心理学会主席,已出版《爱的本质》《哀悼时刻》《创造性飞越》《克服焦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人格阴影》等著作二十余部,作品被译为十余国语言。
目录 · · · · · ·
1. 投入与放手
2. 脱离过程
脱离阶段是告别阶段
3. 哀悼过程
不同的阶段
哀痛和抑郁的区别
4. 脱离中的哀悼——一段人生的完结
5. 青少年如何与父母分离
6. 被回避的脱离
格尔达的案例
变化过程
7. 寻找全新身份认同之困难
身份认同的意义
从派生身份认同到自主身份认同
与母亲的抗争
女儿脱离母亲
8. 看似不可能哀悼时,如何脱离
9. 在职母亲的脱离问题
10. 困难孩子的困难脱离
11. 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着抑郁的个性结构的人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会了去迎合周围人的愿望,对适应别人过分看重,却放弃了自己的愿望和对自己生活的构想。那潜意识中的期望是:如果我做了别人希望我做的事,那我就会被人爱。 对于有一个有着潜在的抑郁结构的人来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地有了一种要求的特征:他被必须去满足的各种需要所包围。如果有着潜在的抑郁结构的人感到:尽管他们做了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一切事--甚至更多,却仍不能被爱,那么他们虽然会对别人感到愤怒,但是他们不敢允许自己愤怒,因为他们害怕因此而失去了那仅有的一点爱,那一点他们以为得到了的爱。于是他们将那愤怒转向自己,对自己说:“如果我牺牲的更多一点,那么我也许还能被人爱。”这种与自我攻击性相联系的负罪感随着强雷的自我贬抑以及对别人的影响的贬抑而来。他们真正的过错在于:他们太少地承担了对他们自我存在应尽的责任,他们对那保持自我的呼唤置若罔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最大的脱离发生在青春期,因为青少年的生活处于父母规定的家庭体系压抑的那部分,与家庭中刻意宣扬的价值观相脱节。因此孩子可能与父母划清界限,但界限并不像父母所害怕的和孩子所希望的那么分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激发的正是父母一生都在抗拒的:这恰恰是一个帮助父母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绝妙机会,他们由此意识到自己曾经历的和所抗拒的,同时思考某个确信的想法是否太过狭隘,思考某个谎言是否能被放弃,思考自己是否借着理想的名义拒绝太多,因此羡慕他人,尤其羡慕自己的孩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脱离阶段是告别阶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学会放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学会放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嫉妒 : 一桩不可告人的心事 7.6
-
- 父亲与女儿 6.8
-
- 母亲与女儿 6.7
-
- 恰如其分的自爱 8.4
-
- 心理学(第13版) 9.4
-
- 我总是想太多 6.9
-
- 我们与心理暴力的距离 8.7
-
- 这感觉真棒! 7.9
-
- 驯服咆哮的狮子 8.6
-
- 如果你失败了 8.2
学会放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20111110 后青春期来临(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册书的副标题,叫做《——与孩子之间的脱离》,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对子女脱离父母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好地与子女告别,那么人的成长就可以更好地经历这一过程。书中公开了各式妈妈的经验和困难,相信谁都能在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 但是毫无疑问,作者完全超越了对父母... (展开)
>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年)8.4分 99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他山之玉 (鶴景)
- 书单|心理学10月新书 (空悠悠书局)
- 心理 (团子)
- 心理学 (从小爱逃学)
- 书 (MurloNat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9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学会放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radley_10 2023-02-21 00:52:18 浙江
3.5 开头写哀悼过程确实写得好。后面太多案例分析有点写崩了。总的来说还可以更好,每一章篇幅都很短,好些都是点到为止,不详细阐述☹️
5 有用 阿__夏 2023-01-24 20:35:06 陕西
很多人并没有与家庭彻底分离,以至于不会正确哀悼一段关系的结束,而这正是很重要的教育。
0 有用 Skelton 2025-02-17 09:48:38 广东
一本精神分析小册,好读易懂,大体方向是身份认同
0 有用 卧听南窗雨 2022-11-05 16:28:03 福建
本书中讲述的不止是父母与孩子分离的心理课,讲到更多的是女性在母女身份转变过程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课。 人生必须学会不断地告别,直面哀痛的情绪,寻觅、找到和自我分离。
0 有用 熊小袭(U) 2022-11-29 17:14:13 福建
妈宝本宝的我也许要远走,觉得这书正适合现在看看。发现除了心理分离之外还不乏女性主义的内容,可能就如作者所说对于女性,分离这件事和自我身份认同挂钩得更紧密些。然后虽然篇幅短但也谈到了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比如父母对子女的嫉妒这种中国传统文化里讳莫如深的东西,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