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 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 社交媒体有毒!★★
-编辑推荐-
动词:鸣啭,唧唧喳喳地说话
名词:推特(著名社交媒体)
★ 机器的暴政: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1922年,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发明了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将鸟鸣作为诱饵,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2019年,作家理查德•西摩描绘了推特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采用简陋操纵技术,吞噬我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上瘾机器。
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时间线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声,好似推特公司那只蓝色小鸟的鸣叫。然而,鸟鸣的圣洁之声并未汇集成一首合唱,而是发出了机械人的咆哮。
★ 能“退...
★★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 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 社交媒体有毒!★★
-编辑推荐-
动词:鸣啭,唧唧喳喳地说话
名词:推特(著名社交媒体)
★ 机器的暴政: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1922年,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发明了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将鸟鸣作为诱饵,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2019年,作家理查德•西摩描绘了推特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采用简陋操纵技术,吞噬我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上瘾机器。
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时间线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声,好似推特公司那只蓝色小鸟的鸣叫。然而,鸟鸣的圣洁之声并未汇集成一首合唱,而是发出了机械人的咆哮。
★ 能“退网保平安”吗?一个写给你我这样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恐怖故事
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走神、低效、焦虑、缺爱、抑郁,因虚度时光而产生的绝望和空虚……
如果这些问题依然不能让我们下定决心“退网保平安”,那么我们一定从中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社交媒体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
★ 社会缺失之处,网络取而代之:一场社会生活的全面退化,一种技术乌托邦美好愿景的翻转
当我们称赞它联通你我的能力时,这是我们真实人际关系失败的明证;当我们幻想借助它超越现实时,这道出了我们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又无力改变它的无奈。
推特机器允诺了一个能够瞬间实现愿望的场所,让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于是,我们忙于精心设计自己的网络身份,歇斯底里地等待下一个热点,却忘了生活本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专家/媒体推荐-
本书令人激动地展示了这种抵抗可以是什么模样,作者是当今最有眼光、最坚定的批评家之一。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威廉•戴维斯,《卫报》
作者广泛地分析了“社交工业”对个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读罢此书,如果你还没有删除你的社交账户,我想你至少已经动了这个念头。
——马修•斯珀林,《卫报》
一次对推特和脸书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及其影响的大胆巡查……作者讲述了许多可怕的悲剧……由那些激进的、被网暴的人实施,他们渴望成名,他们都被算法推向了极端,被科技公司变现。
——艾玛•雅各布斯,《金融时报》
《推特机器》如其所是地理解了我们的世界:它由各种复杂的、在线的、社交的技术所塑造,无论好坏,这些技术是在其他漫长的人类技术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达蒙•贝雷斯,OneZero
对社交媒体和我们参与社交媒体的死亡驱力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解构……该书非常有用的地方在于,它摒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社交媒体的陈词滥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社交媒体,这让人感到新颖,也颇为恐怖。
——《洛杉矶书评》
推特机器的创作者 · · · · · ·
-
王伯笛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理查德•西摩(Richard Seymour),英国北爱尔兰人,作家、活动家。2016年在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和彻坦•巴特(Chetan Bhatt)的指导下,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社会学博士论文。他著有多本政治类读物,其中包括《谋杀的自由主义辩护》(The Liberal Defence of Murder,2008)、《反紧缩》(Against Austerity,2014)、《科尔宾:激进政治的怪诞重生》(Corbyn: The Strange Rebirth of Radical Politics,2016)。他的文章见于《卫报》(Guardian)、《雅各宾杂志》(Jacobin)、《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前景杂志》(Pr...
-作者简介-
理查德•西摩(Richard Seymour),英国北爱尔兰人,作家、活动家。2016年在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和彻坦•巴特(Chetan Bhatt)的指导下,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社会学博士论文。他著有多本政治类读物,其中包括《谋杀的自由主义辩护》(The Liberal Defence of Murder,2008)、《反紧缩》(Against Austerity,2014)、《科尔宾:激进政治的怪诞重生》(Corbyn: The Strange Rebirth of Radical Politics,2016)。他的文章见于《卫报》(Guardian)、《雅各宾杂志》(Jacobin)、《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前景杂志》(Prospect)。
-译者简介-
王伯笛,陕西西安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后赴海德堡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并于2020年在多特蒙德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现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人文、社会与政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就是推特机器:它无关光纤电缆的基础设施,无关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和编码。它是写手的体系,书写的体系,以及写手们栖居的反馈闭环的体系。推特机器凭借其高速、非正式和互动的特点蓬勃发展,比如为了鼓励人们快速且频繁地发推,推特平台的协议将发布长度限制在280个字符。一项研究表明,92%的活动与参与行为都发生在推文发布后的第一个小时内。推文的更新速度极快,任何发布出来的推文,只要没有“迅速蹿红”,都会很快被大多数粉丝遗忘。由“粉丝”“@”和推文串构成的系统,鼓励从最初的推文中展开对话,并且更偏爱连续不断的交流。这就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也是它吸引人的原因:它就像短信,只不过是在一个公开的、集体的语境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我们彼此相连 -
如今,自我就是商品。但祸不单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生产我们自己的商品形象,我们忙于生产有关我们自己的数据,好让社交媒体平台能向我们卖广告。我们才是产品。 产品不是活物。盯着一张自拍照就像重新盯着一件已被完成、死去的作品。文德特说,在自拍照里我们看上去就像已经死了一样。与其说照片里的我们过着自己最好的生活,不如说那里面的我们看着像死得其所:一具在看(looking)与被看(looked at)的双重意义上都好看(good-looking)的尸体。自拍照表面上的主题就是其效果。照片是技术社交的沉淀物与石化物,作为其产品,自拍照的形象就是技术组织我们自我感知的方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 我们都是网红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推特机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推特机器"的人也喜欢 · · · · · ·
推特机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从布迪厄的“符号暴力”概念谈起

当我们将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拓展至社交媒体和“注意力经济”

减少无意义的大量书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看了一本《推特机器》,副标题是“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看目录: We are all connected. We are all addicts. We are all celebrities. We are all trolls. We are all liars. We are all dying. 翻成中文是: 我们彼此相连 我们都是瘾君子 我们都是网红 我们都是... (展开)
「去社会化」生活何以可能?

《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书评
> 更多书评 11篇
-
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推特机器的热情是在没有我们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毕竟,谁又说得清上瘾与正常使用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推特机器越扩张,我们的生活被其殖民的程度也就越高,“过度”与“正常”行为间的界限就越模糊。 随着社会依赖社交平台实现日常目标的程度越来越高,例如社交、娱乐、找工作与恋爱,经常使用这些平台的行为也就越合理而非病态,切断这些平台使用途径所引起的焦虑也就越严重。想一想智能手机,作为平台...
2023-09-16 00:20:02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本来我也是摆脱了推特/艾克斯了的来着 | 来自中心邦首近天贤 | 2024-01-15 21:54:18 | |
关于某些平台搜索不到这本书的说明 | 来自拜德雅Paideia | 4 回应 | 2023-12-04 16:42:27 |
在收到书的第一时间,我们做了一档播客节目聊了一... | 来自开卷青年 | 2022-12-05 12:19:04 | |
本书也可在拜德雅微店购阅 | 来自拜德雅Paideia | 2022-12-01 17:50: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The Indigo Press (2019)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Verso (202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Verso Books (202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8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推特机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鶖梁 2022-12-28 22:52:02 湖北
设计用心 封底用用户头像讲述书评 压塑封膜或许是让书看起来更有科技感 作者直白说了希望被当成散文阅读 讲了许多悲剧 分析比较弱
1 有用 kudo洗衣机 2023-10-05 15:04:25 中国香港
看完蛮失望的,本来以为是一本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去讲社交媒体成瘾性的书,没想到就是一本抖书袋的哲学书,尤其是最后两章惶惶然不知所云,看得痛苦不堪。说好听点是天马行空说难听点是乱七八糟。作者对于“推特机器”的解构在我看来没有太大意义,属于对着表面输出但是没触及到内核,他作为一个没有工程背景没有商业背景的人根本没有理解社交网络的意义。特朗普选举的宣传和希拉里被抹黑的事情在书里反复被提及,给作者从社会形... 看完蛮失望的,本来以为是一本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去讲社交媒体成瘾性的书,没想到就是一本抖书袋的哲学书,尤其是最后两章惶惶然不知所云,看得痛苦不堪。说好听点是天马行空说难听点是乱七八糟。作者对于“推特机器”的解构在我看来没有太大意义,属于对着表面输出但是没触及到内核,他作为一个没有工程背景没有商业背景的人根本没有理解社交网络的意义。特朗普选举的宣传和希拉里被抹黑的事情在书里反复被提及,给作者从社会形态书写语言信息传播等方面一顿掉书袋,但是作者显然忽视了房间里的大象:经济利益。为什么facebook一个基本全部员工都是蓝的,特朗普当选那天一堆人哭到班都上不了的公司要给特朗普更多宣传而不给希拉里做更多宣传?因为特朗普给的多啊就这么简单。分析一大通最后把什么锅都扣给右翼和男权,未免倾向太明显 (展开)
14 有用 远子 2023-03-23 20:24:55 重庆
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对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网暴的残酷程度、政治势力(如ISIS)对社交媒体的熟练操控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多原创性,但他的归纳与概括依然很有启发性:他称“点赞”为“友情与感情的线上代理”、“网络可卡因”;“算法”则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可知论,一种数字化的虚无主义”;喷子的谩骂攻击是一种“琐碎的虐待行为”;“网暴”和军事宣传一样,“将语言简化为效果”... 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对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网暴的残酷程度、政治势力(如ISIS)对社交媒体的熟练操控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多原创性,但他的归纳与概括依然很有启发性:他称“点赞”为“友情与感情的线上代理”、“网络可卡因”;“算法”则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可知论,一种数字化的虚无主义”;喷子的谩骂攻击是一种“琐碎的虐待行为”;“网暴”和军事宣传一样,“将语言简化为效果”;阴谋论的盛行源自一种彻底的意义崩溃;社交媒体的用户都喜欢经营自己的“在线代表人设”,即“一个必须不断获取认同数据,否则就会陷入抑郁的极度脆弱的自恋者”。而“在网络上唯一成功保持一致的方法,就是成为极其乏味且普通的人。”对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网瘾,渴望控制智能手机而非受其控制的人而言,本书很值得一读。 (展开)
4 有用 藏身海岛 2022-12-17 21:21:12 广东
果然不管谁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是批评起来口若悬河,而在寻找出路时却缄口不言、支支吾吾……这何不是一种书写着的绝望。
3 有用 熬夜看稿五百斤 2023-03-19 16:02:42 上海
毫无价值的掉书袋和把有趣深刻主题写成当代平庸文本的能力。 真是差不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