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时至今日,吴宓的学术成就和主张仍未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形象也往往失之于脸谱化和标签化。有鉴于此,本书集中选取了三个点:吴宓毕生用力甚勤的一个领域(世界文学),甚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四大宗传)和甚为喜爱的一部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细读其日记、诗文、年谱、书信和讲义,力图呈现出吴宓学术和思想的具体内涵与多重维度。作者用大量篇幅将吴宓与同时代的一些重要学者进行对比,以彰显他对于古今、中西、新旧之间的关系,四大宗传在人生和文学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认识。由此,我们得以理解在何种意义上吴宓作为一个忠于传统的开创者、一个高度开放的保守者和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
吴宓的精神世界的创作者
· · · · · ·
-
周轶群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轶群,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古典系兼职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希腊与中国比较、女性史、明清小说。著有Festivals, Feast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0),其中译本《蘋蘩与歌队:先秦和古希腊的节庆、宴飨及性别关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吴宓与世界文学
一、从清华到哈佛
二、办学与办刊
三、在中国书写世界文学史
四、世界文学史讲义和大纲
五、“青毡失路竟安之”
六、小结
附录 《海伦曲》评注
第二章 吴宓与宗教
一、“宗教必不可废”
二、孔子、释迦、耶稣、柏拉图的相遇
三、“炉火烛光依皎日”
四、柏拉图主义者吴宓
五、“自许高僧传里人”
六、孔子·孔教:千载声光
七、对信徒的批评
八、从吴宓1962 年的一段随想说起
九、小结
第三章 吴宓与《红楼梦》
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二、文学与宗教
三、文学与人生
四、小结
结语 吴宓的悲喜剧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吴宓的精神世界"试读 · · · · · ·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吴宓都是作为一个反潮流者被批判或遗忘的。近年来,伴随着对新文化运动范式的反思,吴宓也日益成为瞩目和重估的对象。我希望本书能为这种重新审视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视角。白璧德在美国虽然常常因为对宗教的态度不够积极而受到指责,但他在《民治与领袖》开头的一段话足以说明,他对宗教的重要性再清楚不过:“只要进行哪怕有一点深度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
原文摘录 · · · · · ·
-
在《当代欧洲悲喜剧中的堂·吉诃德》一章中,乌那牟那有这样一段看似充满悖论的话:“是的,我明白,我很明白,企图让河水倒转,回到它的源头,这是一件疯狂的事,只有无知的人才会企图在过去寻找医治当下弊病的药方。但是我也明白,每一个为了任何理想而奋斗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可能看起来存在于一个过去的时代,都是在将世界向未来推进,唯一的反动派是那些安然活在当下的人。每一个据说是复古的行动都是在创造未来,而且假如企图恢复的这个过去是一个梦,是某种我们了解不足的东西,那就更妙了。行进的方向总是朝向未来的,行进者也总是会抵达他的目标的,哪怕他是倒退着行进。谁知道他的走法不是更好的法子呢!” 钱锺书在对吴宓的评论中,也刻意在反动和进步、开明和保守、现代和古代之间维持一种张力:“有时候我认为,一个严肃而开明的反动分子对‘进步’事业的帮助不亚于一个激烈的前锋。吴宓先生压根不是一个迂腐的保守派。任何一个对他那个时代有一丁点了解的人都不可能看不见他本质上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他通过他的反对而与文学革命家们合作,正如足球赛中敌对的两支球队之间的合作一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81页 -
敏感的读者从吴宓对法国文学的评判中,应该可以听到他的东西文化观以及他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的回响。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在世界文学史课中对中国文学的处理。在《世界文学史大纲》中概括中国文学总体特色时,吴宓以沉重的语气起笔: 博大而优秀的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传统之一。至今它尚未被西方国家充分理解和欣赏。极其不幸的是,自1900 年左右以降,它在中国的新知识分子手中可悲地遭到了忽视和极不公正的低估。涌现的所谓文学改良或文学革命运动只不过是让人们对与中国文学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越发无知,也越发丧失了进入中国文化灵魂和精神的能力。可伤可叹之甚。(然而,此话题应留待别处讨论。) 这段话讲了两点:中国文学仍未被西方人了解,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学深深误解,且日益陌生与轻视。这是一个令吴宓痛心之至、感慨无比的话题,但显然是考虑到了场合的问题,他克制住了自己,没有继续发表议论,只是在括号中提醒听众,他对此是很有话说的。针对这门课的对象——外语系的大学生——吴宓讲这段话可能是想向他们传递两个信息。第一,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担当起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文学的任务,第二,希望他们在了解了世界上其他文学传统之后,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学的价值并珍爱之;总之,希望他们能带着世界视野,通过各种方式为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学做出贡献。接下来,吴宓自己就以这种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总结。他写道: 将中国文学与从古希腊至现代俄国的西方文学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对中国文学作一个保守而清醒的评价: 一、中国文学属于人文主义传统,富于实践伦理方面的智慧。 二、中国文学坚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并且已经达到最高境界。 三、中国文学不足的方面在于:(1)宗教精神(2)浪漫爱情(3)英雄崇拜(4)展现严肃而高贵的人生观的悲剧。 所谓“保守而清醒”(conservative and sane)的评价,应该就是《学衡》办刊宗旨中所说的“以中正之眼光,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吴宓与世界文学
喜欢读"吴宓的精神世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吴宓的精神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吴宓的精神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吴宓和梅光迪,学衡派


文学、道德、宗教:吴宓的精神画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学习近代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以蓬勃向上的生机和力量冲破了封建束缚形成新的思想潮流,新思想、新理论借此机遇的广泛传播,许多文化名人投身到积极救国,改造社会的行动中,他们的热忱和努力让人动容。 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著名的文化保守... (展开)
解玺璋:吴宓正在成为被瞩目和重构的对象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2023年新书选录 (蒹木)
- 压舱石.书 (菊花夜行军)
- 凿壁: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山大文学院) (陆钓雪de飘飘)
- 读好书 (lazyweekend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2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吴宓的精神世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恶鸟 2023-11-19 11:27:15 浙江
用比较文学的魅力(多维度晶体般对比剖析)展示了吴宓先生在文学、道德和宗教这三者之间的递进联系,论述切中肯綮,得以理解在何种意义上吴宓作为一个忠于传统的开创者、一个高度开放的保守者和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理想主义者。一生行其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有用 一个人 2023-07-29 15:15:31 广西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上下求索,一个坚信文学可以救市的学者。穷其一生都在文学中找寻理想和真理。可敬,可佩。
3 有用 苦影 2023-11-28 17:43:35 浙江
搜集史料颇勤,可以想见是此后研究吴宓的重要参考。但或许是期望太高,读完仍留下些许遗憾之处:作者用去大量篇幅分析书信日记,从中抽取出若干条吴宓的“思想概述”,却多少忽略了这些内容写作的具体情境与对话对象,导致不少概述式内容读来重复空洞。这是不少学术史、思想史写作的通病,只是本书既然聚焦上世纪上半叶论战情绪如此张扬的时代,未能在这一方面多下些功夫,实在有些可惜。相较而言,附论〈《海伦曲》评注〉一文反而... 搜集史料颇勤,可以想见是此后研究吴宓的重要参考。但或许是期望太高,读完仍留下些许遗憾之处:作者用去大量篇幅分析书信日记,从中抽取出若干条吴宓的“思想概述”,却多少忽略了这些内容写作的具体情境与对话对象,导致不少概述式内容读来重复空洞。这是不少学术史、思想史写作的通病,只是本书既然聚焦上世纪上半叶论战情绪如此张扬的时代,未能在这一方面多下些功夫,实在有些可惜。相较而言,附论〈《海伦曲》评注〉一文反而足够精巧详实,既紧扣材料展现出吴宓贯通中西古典文学的理念与尝试,作者本人的能力与才气亦不至于为堆叠的大量史料所淹没。回到吴宓本身,这位“不合时宜者”从中国文学中见出西方理论的做法,虽难免附会之嫌,但也的确揭示出文学艺术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超越民族、文化、时代的某种永恒。所谓“人文”,大抵如此。 (展开)
0 有用 格野 2023-08-02 19:18:51 江西
本书重点在于向我们展示吴宓先生在文学、道德和宗教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宗教方面,从中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吴宓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人行其志的特点。
1 有用 satankiss 2023-08-16 22:57:45 上海
抓住了吳宓思想的核心,對吳宓的剖析頗能切中肯綮,為重新審視並重視吳宓的思路提供了一份宣傳書。同時還有對吳宓同時期人物的對比,呈現了時代學人更廣闊的面貌和學術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