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安德鲁·阿伯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邢麟舟 / 赵宇飞
出版年: 2023-6
页数: 270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阿伯特作品系列
ISBN: 978710021781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邢麟舟 / 赵宇飞
出版年: 2023-6
页数: 270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阿伯特作品系列
ISBN: 9787100217811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3) (🦉的瓦涅密)
- 教育之路 (向北向北)
- 书单|购书单 (May)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普照)
- 书单|2023年前3季度新书 (如峻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社会科学的未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makzhou 2023-07-16 23:39:06 中国澳门
终于能让2016的北京讲座全篇与读者见面了。书的英文标题A resting place before going on elsewhere来自第四章引用的红楼梦,第六十六回道士回湘莲所说的「歇腿之处」。除了117页的解释以外,这个隐喻也对应了《学科的混沌》里第一章和后记里提到的「探索知识之城」:不存在一张完美的地图告诉你身在何方,将欲何处。如果我们的「新探索」很可能和遗忘同时发生,那何为更好的知识... 终于能让2016的北京讲座全篇与读者见面了。书的英文标题A resting place before going on elsewhere来自第四章引用的红楼梦,第六十六回道士回湘莲所说的「歇腿之处」。除了117页的解释以外,这个隐喻也对应了《学科的混沌》里第一章和后记里提到的「探索知识之城」:不存在一张完美的地图告诉你身在何方,将欲何处。如果我们的「新探索」很可能和遗忘同时发生,那何为更好的知识计划?但是探索本身又是真实的,探索的规则也经历了历代社会科学家们的检验,本书则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综合(前四章)。这本书是作者宏大目标的一份说明──描绘一种普遍的知识计划,能够克服他在布洛赫演讲中所分析的问题。这会是一座空中楼阁吗?我和不少人交流时,他们都评价说不合时宜,但这就是作者认为唯一值得做的事。 (展开)
0 有用 兰成岁暮 2024-02-07 22:10:56 河北
聪慧伟大的学者最终总会走向复杂理论的建构,在阅读论证过程时,读起来未免有些晦涩,在一些章节中复杂的逻辑和论证背后所能够得到共识的内容却不能算多,有点像阿伯特说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不可名状。但不得不说,阿伯特对于社会世界深刻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科学未来过程性的转向是天才式的论述。这也是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
0 有用 别辩经我害怕 2024-03-30 01:48:20 上海
所以阿伯特老师,社会科学(理论)的未来大概就是被比文殖民算了
2 有用 Bâng Khuâng 2023-07-28 11:14:49 广东
读阿伯特的书总给人一种“啊这人好聪明”的感觉,但每次读完都不知道要怎么在经验研究里用……
4 有用 Deetz 2024-01-28 22:02:17 江西
睡前读物。Abbott确实难以翻译,译文很努力了但是很难读进去。书中“empirical”被翻译成“实证”,入乡随俗或者说承袭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贯错误,真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有的时候又不知道是不是positive。让人烦恼。
0 有用 优质梦游者 2024-08-02 14:42:45 江苏
论遗忘
0 有用 王棕 2024-07-15 12:49:10 北京
读最后一篇,有感动的心情。阿伯特列非西方国家社会思想家的清单时,好像看到列文森试图反观另一种“天下”观的努力。
0 有用 谷雨 2024-05-03 19:08:15 北京
好陌生…
0 有用 山海不是海 2024-04-01 23:04:24 湖北
本书第四讲过程社会学理论中,所用的lineage一词翻译为“谱系”(Pp.141),而在《过程社会学》一书中翻译为“世系”,确实谱系的翻译更为贴切。我也同意这本书是目前最合适的阿伯特入门书,其次是《学科与学系》。
0 有用 疍民 2024-04-01 18:44:47 北京
前四讲由于是讲座书面化呈现,并不难理解。第二篇中的两讲,尤其是纪念拉扎斯菲尔德讲座的一篇调度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真要读懂实际上颇费功夫。AA的每篇文章都是在挑战社会科学(不只是实证社科)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从他渊博的知识库中调度各种学科加以阐释,这些阐释往往形成的二元对立,而这时所谓过程社会学的意义就在不断地诘问中逐渐浮现。很难说这种社会学的形态具有某种纲领,就连《过程社会学》这本书也是AA跨... 前四讲由于是讲座书面化呈现,并不难理解。第二篇中的两讲,尤其是纪念拉扎斯菲尔德讲座的一篇调度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真要读懂实际上颇费功夫。AA的每篇文章都是在挑战社会科学(不只是实证社科)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从他渊博的知识库中调度各种学科加以阐释,这些阐释往往形成的二元对立,而这时所谓过程社会学的意义就在不断地诘问中逐渐浮现。很难说这种社会学的形态具有某种纲领,就连《过程社会学》这本书也是AA跨越多年研究的合集,但也许这本身也体现这种注重时空序列、面向“当下”的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