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一代知识分子中活到最后的人,一份20世纪的纪念与证言。
☄️ 将记忆与痛苦安排停当,为人物与往事登记造册——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待上片刻。”(切斯瓦夫·米沃什)
☄️ 比《被禁锢的头脑》更为深邃广博的精神地图,揭示米沃什创作与反叛的源泉。
☄️ 译文全面修订精校,中文版二十周年典藏纪念。
.
🌟 内容简介:
1940年6月,切斯瓦夫·米沃什穿过苏德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了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
☄️ 一代知识分子中活到最后的人,一份20世纪的纪念与证言。
☄️ 将记忆与痛苦安排停当,为人物与往事登记造册——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待上片刻。”(切斯瓦夫·米沃什)
☄️ 比《被禁锢的头脑》更为深邃广博的精神地图,揭示米沃什创作与反叛的源泉。
☄️ 译文全面修订精校,中文版二十周年典藏纪念。
.
🌟 内容简介:
1940年6月,切斯瓦夫·米沃什穿过苏德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了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自己。《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论文、一部回忆录。
米沃什的一生见证了二十世纪的诸多恐怖事件:“二战”、纳粹大屠杀、白色恐怖……地狱曾像吸墨纸上的墨水一样蔓延到世界各地。仿佛命定般,米沃什活到了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最后。在强权与意识形态困境中挣扎的同时代人,几乎都已落入历史的掌心,遗忘之水盖过了他们的磨难和死亡,而导致那一场场浩劫的狂热、仇外和恐惧的幽灵仍在四处游走。在这部总结之书中,作为诗人和思想家的米沃什将这一切浓缩为一个个具有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他以文学这一永恒的仪式,召唤逝者的片刻显形,在当下的愿景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
.
🌟 评论推荐:
“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约瑟夫·布罗茨基
“作为一位诗人和一位思想家,米沃什勇于跟他的敌对者共存,仿佛他已告诉自己:要存活于这个时代,只有通过吸收它。”——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他是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同时,对于这些事件,他是创新兼反叛的思想者与触角。”——罗伯特·哈斯
“作为一个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在于,他具有直抵问题核心并径直作出回答的天赋……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西缪尼·希尼
“[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磨不透的巨人。”——约翰·厄普代克
“作者好像历尽沧桑,终于抵达了内心一方净土。这时他已可以暂时抛却记忆,专注于当下和眼前的事物;他已可以否认自己身上的痛苦。这意味着他已经将记忆和痛苦安排妥当,获得了一用平实、冲虚、清淡之风格的资格,而他惯用的雄辩的武器似已收仓入库。”——西川(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心灵的稳健,那不可思议的沉着,使之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圣所之一,成为最终解放的预言。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懂得如何既保持不安但又镇定。需要光的时候,他就是光;需要石头的时候,他便是石头。米沃什的精神激情从未妨碍他对于历史的清晰理解。他内心的自由似乎从未辜负过他。他无比复杂的生平经历和作品,都证明了对真理力量的根本信念。他有鹰的面容和鸽子的心。他与岁月一般坚韧,或者说几乎如此。”——《纽约时报》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记忆的一种强烈的私人反思,关于记忆可以拯救和救赎什么,以及它注定要失去什么……虽然他的诗常常充满痛苦,但它们是谨慎的,启发性的,而不是自传体的。其中最优秀的作品面向世界,达到了一种神秘的简单和清晰,以对细节的执着凝视为标志……他的声音总是在寻找一种准确而诚实的方式来‘赞美事物的本来面目’。”——《纽约书评》
“米沃什把这一切都写了出来——仇外心理、寻找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负有责任的敌人、承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意义的虚假理想的诱惑。”——安杰伊·弗劳瑙塞克(《米沃什传》作者)
米沃什词典的创作者
· · ·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波兰诗人、作家、翻译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1978年获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冬日钟声》《在河岸边》《三个冬天》《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无法抵达的土地》,自传体小说《伊萨谷》,回忆录《故土》《米沃什词典》,日记《猎人的一年》,政论《被禁锢的头脑》,文集《站在人这边》《在时间荒原上》,诗论《诗的见证》等。
目录 · · · · · ·
正文 025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 437
米沃什年表 448
米沃什主要著作年表 453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最大的恐懼是,我在假扮成一個我不是的人。我一直意識到我在假扮這一事實。但是讓我們想一想:不這麼干我還能怎麼干?我的自我不快樂。倘若我能夠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來,我本可以搞出一種控訴和呻吟的文學。然而,我與我擠出的心物(substance)保持着距離(這或許可以比作春蠶吐絲,絲變成蠶繭,或者可以比作軟體動物以其鈣質做殼),這在藝術上幫了我的忙。 我曾試圖揭示我自己,試圖承認除了我自己的牙疼我對什麽都不真正關心。然而我對我牙疼的真實性從來沒有十分的把握。我拿不准是不是我勸我自己覺得我牙疼。我們在凝神自我時總是遇到這個問題。 我的讀者們認為我的詩歌形態(Form)貼近我本人。甚至一位眼光卓異的讀者,康斯坦堤·耶萊尼斯基,也這樣認為。對他來說,我的生活與我的詩歌構成了一種驚人的一致。他也許是被我入迷的自戀所誘導,才做如是之想,而自戀確是我的一部份,但我只是有意識地將它用作掩蔽我的痛苦的最有效的手段。 文學的可靠性要求我們心存一兩位說話對象,將寫作覆蓋面約束到最小程度。然而我們不是生活在曠野里,語言本身,與其傳統一道,統治着我們;此外我們還得承受該語言的其他使用者對其期許的壓力。我有青年時代為我的馬克思主義同事寫作的經驗,我有在德國佔領期間為愛國主義的華沙寫作的經驗。也許走上移民之路是對我的拯救,因為在法國和美國的多年我不曾為西方聽眾而寫,而且抗拒這種寫作。當然事實上,我珍惜我的成功,因為的確有人在羽翼豐滿之後,沒完沒了地聲言他不是眾人中的一份子。我則正相反,直到我與華沙政府決裂,我才真正開始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要求來寫作。 對於那些1989年之後開始為西方出版市場寫作的波蘭作家,我無法抱以好感。對於那些模仿美國詩歌的青年詩人我也是一樣的態度。我和整個“波蘭派”(Polish school)做我們自己的事情,心裡裝着我們的歷史經驗。 我們依賴我們使用的語言。當然我也可以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页 -
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所以我们都服从这样一条规律:任何东西都不能永远延续,一切都会消失。人在消失,动物、树木、风景也都在消逝。正如所有活得够长的人们所知道的,甚至那些关于曾经活过的人的记忆也在消亡。只有很少几个人会保留他们最亲密的亲戚和朋友的记忆,但即使是在这些人的意识里,面孔、姿势和话语也在逐渐消逝,直到永远消逝,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 对生的信仰超越了坟墓,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如此。这种信仰在阴阳两界之间划了一道界线。阴阳两界之间的交流时困难的。 纵然如此,在那些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祖先保佑的人们看来,那条界线并不完全分明。死去的祖先继续住在家园或村子附近的某个地方。 人一个接一个地消逝,于是问题越来越多:他们死后事否还存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宗教空间连接着历史空间,被理解成了文明的传承。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带上片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米沃什词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米沃什词典"的人也喜欢 · · · · · ·
米沃什词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用一本词典携带一个精神故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请设想:如果有一天醒来,你失去了你的全部记忆,那你将是谁?你还会是你自己吗? 米沃什在哈佛大学做讲座,在演讲落幕时说道:“人类是靠对自己的记忆而活的,即是说,活在历史中。” 米沃什在漫长的流亡生活中,从未抛弃过他个人的历史、他的独家记忆。在他的小心保管下,他... (展开)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我是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堡垒,并拉起了吊桥。

很久以前有一群波兰人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8.3分 1278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8.2分 1301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学车间 aka 理想国外文馆 (哦)
- 做了几本书 (哦)
- 东欧文学译介(2017——) (宝王白奖评委)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异常人声 (白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4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米沃什词典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ムラツヤ 2024-08-27 21:11:42 上海
读的时候脑海里是沉湎于过往的老头在唠叨,说的讲的不一定爱听,有时还穿插些许精英主义和大男子主义。但却能理解他的唠叨,毕竟面对那样的过往又有谁能够轻而易举放下呢。词典里提及的似乎大部分回忆到的人都未能善终,就如最后一个词"disapperance"——他们消失在历史里,记忆里。
1 有用 猩猩 2024-04-13 16:27:40 江苏
好有趣啊。对波兰了解的少,但是其他条目看着都很有启发。对母语和外语的思考有被触动到!
2 有用 子夕口 2024-09-21 18:21:22 四川
同是因政治流亡他乡,米沃什要比布罗茨基平易近人多了。尽管他一直强调自己作为波兰语的小地域性,且在字里行间时时暴露自己的性格缺陷。但无可否认,他就是那个青铜时代最真诚的书写者。当他将其一生投影到纸上,文学与绞刑架都会撒上怀旧的暖煦。
0 有用 苏案 2024-06-11 22:23:33 广东
对作者生平及作品一无所知,对波兰历史一无所知,硬着头皮看完的,没什么太大感受,也不好评价什么。20世纪回忆录这个副标题大了点。自傲有其资本,男性本色也暴露无疑,以写作的时代来说也不能说是坦诚。
3 有用 小學生春遊症 2024-04-30 03:47:12 荷兰
片汤话,随意不检点,米老头倒也坦诚,向读者暴露了许多性格缺点,好色,褊躁,“小地方人”,吝于改过,他跟布罗茨基友好属于是同气相求;同样的钢铁直男视角,布罗茨基是修饰过的、甚至有意增强了的,米沃什就单纯懒于掩饰了——他的观念艺术家(与常人一样)都有点大病,故安之如怡 米沃什的散文没看过多少,但印象中都是拉家常+秀优越+混稿费,老头功成名就了以后跟白居易似的。 偶尔才能见到大诗人的灼见,他也无心谈文... 片汤话,随意不检点,米老头倒也坦诚,向读者暴露了许多性格缺点,好色,褊躁,“小地方人”,吝于改过,他跟布罗茨基友好属于是同气相求;同样的钢铁直男视角,布罗茨基是修饰过的、甚至有意增强了的,米沃什就单纯懒于掩饰了——他的观念艺术家(与常人一样)都有点大病,故安之如怡 米沃什的散文没看过多少,但印象中都是拉家常+秀优越+混稿费,老头功成名就了以后跟白居易似的。 偶尔才能见到大诗人的灼见,他也无心谈文艺,比帕斯捷尔纳克回忆录差远了 “在战时华沙的晚餐桌上,当酒已喝过宵禁时分,我在占来客一半的女客们身上,惊心动魄地发现了脱掉身上一切的需要——这也许是一种亘古常在的需要,但只能借着酒力释放出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