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译者: 刘淳
出版年: 2024-4
页数: 312
定价: 6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艺文志·古典
ISBN: 978753218967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二十世纪荷马研究最重要的论著之一,最初出版于1980年。在当时的荷马研究中,迈锡尼的土地所有制、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程式化用语的纷繁细节,这些专门且技术性的问题,几乎挤掉了诗歌的位置。而本书作者加斯帕·格里芬则把荷马史诗重新作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带到人们面前。作者回到朴素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但又并非凭空的奇思妙想,而是以极多的学术证据为支撑。尤其是他重点讨论荷马史诗中的生死与神灵,这些正是古代希腊思想极具特色的领域,因此作者的这种解读既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荷马史诗的好处,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任何关心荷马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一本书……本书无疑是该主题最佳的英语研究著作。”——The Classical Outlook
☆“格里芬相信对荷马诗歌的本能反应是可靠的,他向我们证明了,对荷马诗歌理性且感性的鉴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现在比以往更必...
本书是二十世纪荷马研究最重要的论著之一,最初出版于1980年。在当时的荷马研究中,迈锡尼的土地所有制、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程式化用语的纷繁细节,这些专门且技术性的问题,几乎挤掉了诗歌的位置。而本书作者加斯帕·格里芬则把荷马史诗重新作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带到人们面前。作者回到朴素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但又并非凭空的奇思妙想,而是以极多的学术证据为支撑。尤其是他重点讨论荷马史诗中的生死与神灵,这些正是古代希腊思想极具特色的领域,因此作者的这种解读既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荷马史诗的好处,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任何关心荷马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一本书……本书无疑是该主题最佳的英语研究著作。”——The Classical Outlook
☆“格里芬相信对荷马诗歌的本能反应是可靠的,他向我们证明了,对荷马诗歌理性且感性的鉴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现在比以往更必要。”——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正当学术界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文本是如何形成的生出各种复杂构想时,《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以引人注目的新鲜感和力量将《伊利亚特》呈现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格里芬的工作有德国和法国先驱,在同时代的英国也有同道,但他的文字力量给本书带来了决定性的活力。”——Eleanor Dickey,雷丁大学古典学教授
作者简介 · · · · · ·
加斯帕·格里芬(Jasper Griffin,1937—2019),英国古典学者,牛津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曾多年在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刘淳,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张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 · · · · ·
译者说明
前言
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象征性场景和意味深长的物件
第二章 性格刻画
第三章 死亡与神样的英雄
第四章 死亡、怜悯与客观性
第五章 男女诸神
第六章 旁观的诸神与《伊利亚特》的宗教
参考书目
综合索引
荷马作品索引
译名对照表
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奥德赛》的诗人以无比客观的口吻告诉我们,歌者德摩多科斯是个盲人:“缪斯女神对他宠爱有加,赐他好处,也给他不幸;她夺去了他的视力,但赋予他甜美的歌声。”古代人相信荷马正是盲眼诗人,这一看法令诗人此处的描写又多了一分辛酸,因为史诗中这位歌者,正映照了诗人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死亡与神样的英雄 -
《伊利亚特》中占据诗人注意力的英雄正是那些注定死亡的—萨尔佩冬、帕特罗克洛斯、赫克托耳、阿喀琉斯;正是他们,受到诸神的喜爱,也正是他们,将以勇力和卓著换来冰冷而黑暗的死亡。他们接近那可怖的阴阳界限时,宙斯的灼灼双目愈加专注地凝视着他们;他钟爱他们,正因为他们注定灭亡。宙斯允许英雄们取得一时的胜利;所以,以凡人的无知,他们无从知晓,自己在神明的长远谋划中必须死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死亡与神样的英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悲剧与文明 9.3
-
- 沉默之子 8.4
-
- 阅读《失乐园》 8.9
-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9.3
-
- 文学与恶 8.2
-
- 从荷马到古希腊抒情诗 9.3
-
- 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 9.0
-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9.2
-
- 小说中的肖像 7.9
-
- 大海,飞鸟和学者 8.6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生与死主题下的《荷马史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一书从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对荷马史诗中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史诗中有关神明和命运的重要问题。此书给我启示最大的有三处。 第一处是格里芬从象征性的场景和意味深长的物件入手,分析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展开)
加斯帕.格里芬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 小摘要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全书摘录

古希腊人的人文主义感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主题,即人的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在史诗中就反映为神的爱憎无常),以及人死亡的必然性,实际上也是荷马史诗(特别是《伊利亚特》)的主题。荷马史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仍然感人,而不是仅仅成为几段历史文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和很多其它以塑造几个... (展开)
第一章 象征性场景和意味深长的物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许多物品的奇妙意义, 常常与它们的象征性意义紧密相联......要将奇妙的和象征性的意义决然分开,往往是不可能的。 《伊利亚特》的诗人所创作的这部诗, 比他同时代的寻常史诗规模更大,同时,对作品的组织和整合, 也采用了不同的原则。诗人没有直截了当的叙述一个明显重要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9.3分 89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授权出版:非虚构 (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 专业书目 / 拓展视野 (宁止水)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3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Indigo 2025-04-05 23:19:23 四川
很有启发,庆幸能读到。倘若能早点遇见,或许会更早产生对荷马史诗的兴趣,而不是怀着不理解《伊利亚特》到底好在哪里的疑问度过整个童年。全书都很有启发,前几章更多是关乎文学理解的启发,从现在的兴趣点来看,第五、六章关于荷马史诗对神、宗教的讨论和解释使人了解到古典学看待希腊神话尤其是荷马神话的视角,和G.S.柯克的观点几乎针锋相对,与《希腊神话的性质》参照阅读会很有趣。另:本书的微信读书上架版本很显然是用... 很有启发,庆幸能读到。倘若能早点遇见,或许会更早产生对荷马史诗的兴趣,而不是怀着不理解《伊利亚特》到底好在哪里的疑问度过整个童年。全书都很有启发,前几章更多是关乎文学理解的启发,从现在的兴趣点来看,第五、六章关于荷马史诗对神、宗教的讨论和解释使人了解到古典学看待希腊神话尤其是荷马神话的视角,和G.S.柯克的观点几乎针锋相对,与《希腊神话的性质》参照阅读会很有趣。另:本书的微信读书上架版本很显然是用PDF扫描件直接转录而来,中间存在大量格式错误,不推荐。 (展开)
0 有用 不懈不戒 2024-10-17 12:06:35 上海
细读典范。分析派或者“帕里—洛德理论”不能抹杀荷马史诗艺术上的完整性,格里芬的著作充分且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一部作品鲜少出于浑然一体的创新,难道不都往往来自局部、零散的程式化演绎?一个主题过度到另一个主题,一种技巧连接出另一种技巧,一种效果转变成另一种效果,一种意义生发出另一种意义……其中只有细微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反映着文学的演化、在套路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情感效应。在这个意义上,研读经典作品可能远比... 细读典范。分析派或者“帕里—洛德理论”不能抹杀荷马史诗艺术上的完整性,格里芬的著作充分且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一部作品鲜少出于浑然一体的创新,难道不都往往来自局部、零散的程式化演绎?一个主题过度到另一个主题,一种技巧连接出另一种技巧,一种效果转变成另一种效果,一种意义生发出另一种意义……其中只有细微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反映着文学的演化、在套路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情感效应。在这个意义上,研读经典作品可能远比直接看写作指南能学得更多、领悟得也更透彻。 (展开)
4 有用 蕉鹿夢 2024-07-01 22:20:30 湖南
相逢恨晚的书,填补了对荷马史诗的浅薄理解,每个章节都有很大收获,是如作者所释史诗关注的是人的境况,人的生与死。译文流畅洗炼,推荐初读荷马后的都可以读读这本书。
8 有用 Αχιλλεύς 2024-04-24 11:55:24 江西
中译本导读页2第2行“纳什一军突起”,应为“纳吉异军突起”
36 有用 dawn 2024-04-10 13:54:43 北京
写后记的时候翻出2010年的电邮,深夜破防,很难不对这本书抱有特别的感情。以及要鞠躬感谢重版各个环节中十分给力的师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