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晚清重臣李鴻章一生之功過是非,留待閱盡此書之後世評判……
李鴻章身為晚清重臣,同時也是將領兼外交官。他進士出身,投身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練淮軍,興洋務,辦煤礦,謀外交,軍事商務工業,都有不少貢獻。無奈清廷積弱,列強虎視眈眈,即便李鴻章心繫國計,費力謀劃,但官員短視懈怠、貪污腐敗、疏於操練等長期積攢下來的問題,將他二十餘年在軍隊兢兢業業打下的基業蠶食殆盡,甲午一戰,揭開了這最後一層遮羞布。
甲午戰敗清政府的強國夢由盛而衰,李鴻章無奈周旋於列強間,欲力挽狂瀾,但仍舊無法助其逃過任人魚肉的命運。 1901 年,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兩個月後,「嘔血碗許」,瞑焉長逝。同年,梁啟超完成此評傳,為其蓋棺。
李鴻章一生功過,毀譽參半;梁啟超以其「歷史研究法」之精義「以一個偉大人物對於時代有特殊關係者為中心,將周圍關係事實歸納其中」為綱領,結合時代背景、世...
晚清重臣李鴻章一生之功過是非,留待閱盡此書之後世評判……
李鴻章身為晚清重臣,同時也是將領兼外交官。他進士出身,投身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練淮軍,興洋務,辦煤礦,謀外交,軍事商務工業,都有不少貢獻。無奈清廷積弱,列強虎視眈眈,即便李鴻章心繫國計,費力謀劃,但官員短視懈怠、貪污腐敗、疏於操練等長期積攢下來的問題,將他二十餘年在軍隊兢兢業業打下的基業蠶食殆盡,甲午一戰,揭開了這最後一層遮羞布。
甲午戰敗清政府的強國夢由盛而衰,李鴻章無奈周旋於列強間,欲力挽狂瀾,但仍舊無法助其逃過任人魚肉的命運。 1901 年,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兩個月後,「嘔血碗許」,瞑焉長逝。同年,梁啟超完成此評傳,為其蓋棺。
李鴻章一生功過,毀譽參半;梁啟超以其「歷史研究法」之精義「以一個偉大人物對於時代有特殊關係者為中心,將周圍關係事實歸納其中」為綱領,結合時代背景、世界局勢,將李鴻章與滿清中國命運密切相關的幾個重要階段,分綱提要,條分釐析,論及其為兵家、洋務、應對中日戰爭、為外交家等事。
梁啟超將古今中外人物,如王安石、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格蘭斯頓等人之性格與行事風格拿來與李鴻章之比較,突顯傳主的性格特點與歷史地位。
本書原題《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正如梁啟超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從一個歷史人物折射出一個民族的四十年,相信對任何時代的讀者,都能啟發其思考。
【核心賣點】
《李鴻章傳》不僅是梁啟超傳記類作品的代表作,也是晚清人寫晚清人的代表作品。
【以史為鑒】本書原題《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如梁啟超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從一個歷史人物折射出一個民族的四十年,相信對任何時代的讀者,都能啟發其思考。
【原汁原味】採用1937年版本,完整呈現當時用字習慣。
【珍貴相片】選用鮮少公開的珍貴歷史圖片,為讀者展現晚清時期的風貌。
李鴻章傳的创作者
· · · · · ·
-
梁启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是清末維新變法領袖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梁啟超一生著述宏富,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法學、歷史、新聞、語言、宗教等領域。
目录 · · · · · ·
緒論 .................................................................................................................... 1
第一章 李鴻章之位置...................................................................................... 5
第二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 13
第三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 19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 37
· · · · · · (更多)
緒論 .................................................................................................................... 1
第一章 李鴻章之位置...................................................................................... 5
第二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 13
第三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 19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 37
第五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 45
第六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57
第七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 73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 85
第九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 101
第十章 李鴻章之末路.................................................................................. 119
第十一章 結論................................................................................................. 133
附錄 上粵督李傅相書.............................................................................. 150
政變原因答客難.............................................................................. 161
· · · · · · (收起)
喜欢读"李鴻章傳"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李鴻章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3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5 )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5)9.2分 1502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8.9分 6682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9.1分 4735人读过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5分 18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臺備忘錄 (烏普西侖巴)
- 书单|商務出版2024 (香港商務印書館)
- 我的藏书 (新寜敢死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李鴻章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ainTXT 2024-12-04 20:45:56 安徽
文言文,李鸿章在1901年逝世,同年梁启超完成此评传。本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传记形式,作者想写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介绍生平,褒贬功过,所以文章篇幅不长,没有资料印证,有不少的主观臆断在,但不妨碍现代人作为史料来阅读。 梁启超在传记中给了李较高的评价,但又源于斯人已逝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他在文章的结论和附录里,表现出了对中国前途相当的悲观情绪;他批判李、张二人是温和的改良派,但他本身也是改良主义... 文言文,李鸿章在1901年逝世,同年梁启超完成此评传。本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传记形式,作者想写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介绍生平,褒贬功过,所以文章篇幅不长,没有资料印证,有不少的主观臆断在,但不妨碍现代人作为史料来阅读。 梁启超在传记中给了李较高的评价,但又源于斯人已逝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他在文章的结论和附录里,表现出了对中国前途相当的悲观情绪;他批判李、张二人是温和的改良派,但他本身也是改良主义的奉行者。 现在来看,改良主义纵然是行不通的,梁启超推行的是精英政治,英雄史观,这是与当时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不相符的。现在我们知道,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阶级斗争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打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