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o Labour的书评 (80)

维舟 2016-12-26 12:07:09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为什么工人阶级的子弟仍是工人

在乘坐“灰狗”穿越美国各州旅行时,我一位朋友听到身旁两位美国黑人平民(他们的穿着、谈吐以及乘坐灰狗本身都证实了这一点)的谈话。当其中一人说到自己女儿考上了大学时,另一位以惊讶的语气问:“Why(为什么)?” 这番话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一个...  (展开)
剧旁 2014-03-01 19:43:33 译林出版社2013版

“读书无用论”的两副面孔

  古代中国人总将读书看作个人仕途以及家族延续的不二法门,《白鹿原》中“耕读传家”的匾额正是这一传统的典型象征。可是,文革时期的“白卷英雄”却开创了另一种传统——“读书无用论”。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为着“读书有用没用”较上...  (展开)
唐山 2013-03-12 22:26:00 译林出版社2013版

穷人是怎样诅咒自己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充满偏见的俗语曾风靡一时,然而,它与人类生活经验确有契合处。可以看到,底层阶级的后代常继承他们父辈的事业,而上层阶级亦如此。 这种现象,可以从制度设计、社会公平、教育等角度加以反思,而保罗•威利斯在这本名著中,拓...  (展开)
林小译 2013-04-07 09:47:15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保罗·威利斯分析社会变迁:“底层阶级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

时代周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陆婷 发自上海(出处: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12.html) 姗姗来迟35年的民族志经典《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以下简称《学做工》),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本由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保罗•...  (展开)
二十三弦 2020-03-15 19:36:33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学做工各章笔记

第一章 文化的元素 一、抵制权威,摈弃教条 反学校文化最基本、最明显、最明确的表现是对权威根深蒂固的反抗。这种反抗包括对权威所支持的常规价值观的反抗。主要表现为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无数细节中,成为仪式化的一部分。 学校中的循规者则与制度站在同一阵线。他们认...  (展开)
Seal 2013-03-25 10:48:17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威利斯在中文版新书发布会谈《学做工》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让我们欢迎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威利斯先生,他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博士论文。他写作的《学做工》是劳工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著作。现在,这本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我们清华...  (展开)
江海一蓑翁 2018-09-13 12:27:13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一书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

分享提纲: 1.保罗•威利斯——斯图亚特•霍尔的弟子——伯明翰学派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威利斯的出身背景与人生经历,与其投身伯明翰学派之间的关联 2.《学做工》的核心观点与贡献:对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理论的补充——关于工人阶级后代子承父业现象的探讨——对学...  (展开)
云井木 2014-05-02 12:02:10 译林出版社2013版

阶级意识的觉醒与消亡

《学做工》的起点很有趣,我是学西马出身。以至于第一次接触《学做工》的主题就让我想到卢卡奇和他的阶级意识论。《学做工》讲的是工人阶级子弟是如何通过反抗学校文化以继承他们父辈的阶级的身份的。它并非一个Panel study,所以作者更像是截取了一个时间断面,不是谈时间意义...  (展开)
Aisha 2013-03-04 20:33:39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中心与边缘:保罗•威利斯访谈(节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关于嬉皮士的还是关于 “家伙们” 的—在“中心” 的工作小组中反响如何? 我自始至终都觉得, 我的田野工作被他们看做是非科学的、人文的和相当主观的。 我感到的一个明显的——有时候是私人性的——批评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者对能动性和主体性的攻击, 后...  (展开)
严杰夫 2013-04-15 08:43:31 译林出版社2013版

民族志视野下的工人阶级代际流动

文/严杰夫 2010年一桩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内的交通事故,让“我爸是李刚”这条短句红遍网络。与此同时,“富二代”、“官二代”作为一个群体,成为了中国社会分化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证据,并正式进入大众批评的视野。 事实上,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即为社会学领域...  (展开)
枕流 2013-12-25 01:38:17 译林出版社2013版

读《学做工》

记得初读《1984》的时候,我深深讶异于无产阶级的形象竟然如此猥琐、下流而无助,从而毫不犹豫的把它当做奥威尔为了控诉敌托邦而作的艺术虚构。 直到我看了这本《学做工》。 但从前的信念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一厢情愿,国有企业双职工家庭出身的我,人生的前15年都在生活区大院里...  (展开)
无敌金克拉 2015-02-09 21:02:18 译林出版社2013版

Hello,深刻的厌学情结

即使在大学,身在校园之中,就不得不处于学校的规范之下。读了十几年的书,自身向外的反抗力和学校作用于个人的规范强制力力相互冲突,贯穿着我的校园生活。从上小学第一天穿着拖鞋还迟到被罚站开始,我几乎从小就是被老师“打压”的对象。幸而我的成绩不会太差,但也正是因成...  (展开)
晒太阳与被晒 2014-05-15 22:16:24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学做工》隐含的结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自己知道,在资本主义掌权的情况下许多东西是不能说的,所以我认为保罗还有些东西没表达出来。小子不才,想要挖掘下这些隐含的结论,或者说我自己的推论。 在开始我的论述前,我们先回顾下《学做工》都写了些什么。作者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书名:工人阶级子弟为何...  (展开)
Seal 2013-03-25 10:51:00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保罗·威利斯:我是一个观察者,不是评判者(转自《第一财经日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他们的文化发展本身能让他们在自己的处境中生存下来。如果我想要将他们从意识形态领域带离,再将他们扔回他们所处的物质现实,这是不对的。” ]   保罗·威利斯身形高大,坐在沙发椅上,时不时喝一口啤酒。这是一位年近七十,依然精神矍铄的学者。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  (展开)
社会学蜗牛 2013-02-27 20:19:06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出版缘起和book launch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07年我在耶鲁遇到Paul商谈引进这本书,到两位译者秘舒、旻华辛勤工作,再到今天出版,竟过去了6年的时间。感谢译林的支持,希望更多地人来读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读,两位译者,一位是南开的青年教师,一位是在耶鲁人类学的博士生。书里面还加入了很多原书没有的“附录”,尤...  (展开)
Seal 2013-02-28 11:38:51 译林出版社2013版

中文版特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文本终于出版,除全译英文本外,威利斯先生还专门写了“中文版序言”,特别探讨中国工人问题,还收录对威利斯的访谈,长达30多页,全面介绍研究背景和方法,特别是民族志研究,并对读者和学者的疑问做了充分解答。这份珍贵访谈,大大有助理解《学做工》。  (展开)
RyanBanana 2021-08-18 17:10:18 译林出版社2013版

结构的围困与突破——《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短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学做工] 一场经验与理论优秀的、现代的对话。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解释了一个问题:工人阶级子弟为何从事工人阶级工作,而且自甘如此?结论处提出了“洞察”和“局限”两个核心要素,回答了开篇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借助于对自身现实状况的部分文化洞察,以及对体力劳动那令人不...  (展开)
麻麻雷 2017-03-07 21:47:24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周一清晨与千禧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威利斯先生是学部的特聘教授,但我只在去年的教育社会学会议上见过他,那个时候,我仅仅是听说过这本书。几分钟前,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个字,心潮澎湃。不夸张。可能是出版社把威利斯的访谈放在了最后的缘故吧。 【文化生产】 尽管本书讲述的是再生产这个“古老”的议题...  (展开)
恩醯NX 2023-11-09 22:47:41 译林出版社2013版

抵抗的乐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结构清晰,内容有趣:第一部分是作者1972-1975年间于英格兰中部工业区汉默镇进行的田野调查,通过对一所生源主要为工人阶级子弟的男校进行访谈、小组讨论和参与式观察,关注12名“家伙们”和3名“软耳朵”在校的最后两年和工作初期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基于民族志的分析和讨...  (展开)
little daisy 2023-03-22 03:40:45 译林出版社2013版

工人阶级对主流社会的反抗——“反学校文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份本来给某平台写的讲书稿。无奈,我还是不擅长书稿最重要的“抓耳朵”能力,也不打算再作修改。所以,先把这篇讲书稿发在这。 之所以非常想发这篇,主要还是因为我本身也是带着很强私心,想扩大对工人阶级子弟的关注。太多的公众号和舆论都关注中产阶级,而忽视了工人阶...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80条)

订阅Learning to Labour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