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水流云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目录 · · · · · ·
序二 老英,我的良师益友
前言
不同寻常的普通人
英家的世纪
合作自传
上部 蹲监狱
第一章 牢狱第一年
从风筝到手铐:我被捕的经过
我的新家
第二章 蓟县监狱
监狱里的活动项目和闹剧
为彭真同志工作
释放
中部 家族史及早年教育
第三章 英氏家族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战士到绅士
在温泉度过的夏天
“王先生”
危险的逃离
第四章 王公贵族式的童年
温暖的家
在庆王府的演出和祈祷
出色的逃学者
我自己的“四人帮”
下部 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
第五章 我的舞台生涯
清华大学的台柱子
遇上对手
新中国的新剧团
《茶馆》满座
出狱后的务农岁月:一九七二年
至一九七三年
和于是之同行:一九七四年
惹不起还躲不起?
回剧院
从失望到希望
第六章 文化外交
不速之客
把《推销员之死》带到中国
贝尔多鲁奇的召唤
当文化部副部长的喜与忧
最大的损失
遗弃的孩子
探索新世界
最后的告别
后记
改变人生的友谊
英若诚最终的谢幕
故宫之梦
致谢一
致谢二
英若诚年表
参考资料
· · · · · · (收起)
"水流云在"试读 · · · · · ·
英达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这三年中我被转了好几个监狱。我天生不安分,在狱中以帮助其他犯人为己任,我心里很清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被关起来的人都是冤枉的,压根儿不该进监狱。我亲眼看见很多犯人自杀,有的疯了,下决心自己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我决定要利用在监狱的日子尽量从其他犯人的背景、经历中吸收有用的东西,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监狱成了人类学的一道智力题,一种让人思考的有趣的游戏。 我写这部传记如果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就是要告诉人们,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人们也许会为此感到不平,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人本能地追随积极向上的东西。洞穴时代的原始人还发明了游戏自娱自乐,我也是那么做的。如果这部传记值得读,值得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主动积极地度过在监狱里的日子,权当一本“坐牢手册”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31 周围的犯人们给了我很多忠告。他们的性格态度都不一样,但他们有一点相同,都默认他们被捕是因为他们干了坏事。 我们都在这场猫抓老鼠的游戏中扮演老鼠,可我这只老鼠却决心不那么容易被吃掉。 我很清楚,对我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被逼疯,因为我所承受的压力巨大。我目睹周围多少人疯了,于是,下决心给自己找事儿干,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留了不少纸和墨水。偶尔让我们上浴池洗澡的时候,我会在牢房通往浴室的路面上仔细找碎玻璃。吃饭时,发给我们筷子,饭后收走。我设法藏起一副筷子。只要有一片碎玻璃,就可以把竹筷子削尖做成水笔。一旦有了书写工具,我就用来画同室犯人的肖像。 48 出狱时,我担心他们会搜身,我的笔记本以及我从其他犯人那里学到的知识所做的笔记都会被付之一炬。可结果没被发现。时至如今,只有我妻子和儿子看过这些笔记。吴世良看到这些纪念物时流下了眼泪,年幼的英达只觉得十分好玩。 52 我总是和其他犯人分享这些“待遇”。人得吃饭,但人也要给自己找事来做,并且人不能自私。这是获得人心、得到大家支持的诀窍。 73 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包括我女儿英小乐)都被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个情况我知道,因为我进监狱之前就开始了。但我并不知道范围这么广。我担心我女儿和儿子。小乐去了内蒙古,那是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但她可以养活自己,她还想养活弟弟。吴世良和我被捕时,英达还不到八岁。我们在监狱期间,他先是跟着我弟弟,后来又跟着我母亲,最后成了马路上没人管的野孩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75 冀县监狱里没有香烟,有时能从地上捡到看守扔的几个烟头。囚犯们就手机烟头里剩下的烟丝,另外再用纸卷成烟。有一次英若诚在义务劳动时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从犯人那里没收的烟丝,就平均分配给各个牢房。他在北京监狱时学会了不用火柴点烟的三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用一根线穿上两粒瓷纽扣,用牙齿咬住线的一头,另一头用手拽着,让扣子飞速转动,碰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水流云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水流云在"的人也喜欢 · · · · · ·
水流云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4 条 )


【转】有些书仅读中译本是不够的——英若诚的传奇与谜团

论坛 · · · · · ·
世界线收束?关于“王先生” | 来自上好佳 | 2024-07-08 13:30:54 | |
淑仲世系考(搬运) | 来自赵士毅 | 2020-10-25 23:21:14 | |
怎么没有人把他的监狱故事拍成电影呢? | 来自十元里脊 | 2020-08-19 12:50:27 | |
关于英氏家族 | 来自赵士毅 | 2020-03-14 13:37:11 | |
英达怎么就看着不如他的父辈祖辈那么儒雅呢? | 来自午后风 | 6 回应 | 2017-09-06 19:40:2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信出版社 (2016)8.6分 700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8.8分 111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黄集伟的一架好书 (饥饿艺术家)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盲刺客阅读收藏 (盲刺客)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南方周末》阅读书单2010 (glasshear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水流云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李小补 2020-04-02 09:58:37
“英若诚的救赎”
10 有用 wellcome 2011-01-27 00:26:54
一个病榻上的叙事者没有提供太多信息,世家也是浮云。里面毛主席思想一分为二的狡辩有意思,什么时候机智勇敢都是法宝,万一砸了那就认命,总有一天翻本
66 有用 会打字的跳舞机 2013-05-09 00:40:28
文革那段监狱生活简直比电影还精彩,聪明乐观的天才就是埋在灰里也照样可以翻出花来呀。同是贵族回忆录,达人英若诚和怨妇章诒和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____溥仪。(感谢兔子的赠书!^_^)
1 有用 咖啡与特价汉堡 2010-01-19 14:19:18
可以当八卦读一读
7 有用 谢飞导演 2018-09-14 14:31:33
读完了全书。因为是外国人用三年时间英语采访而写成,译成中文版听说又删去了些敏感话题,读后觉得不太丰富、细致。如果是英老自己写的自传的话,内容应该更多、更有文献价值。不过读了此书了解到英家这么一个满族、基督教名门的近代历史变迁,也是开了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