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道德箴言录》讲述了:早年的拉罗什福科是“一个流血的政治型人物”,他对政治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是以行动来阅读生活这本大书。晚年的他变成了一个沉思的文化型人物,他倾听、交谈、思考,以消化早年丰富阅历的方式来疗伤。他厌倦行动而渴望思考,思考的重要成果便是一本虽薄犹厚的《道德箴言录》,通过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拉罗什福科克服了中庸派的弊端,巧妙地利用了辩证法,在“好”中洞察了“不好”的一面。拉罗什福科的怀疑态度、英雄主义在反对谄媚当中恢复了智者的尊严,他以个人的力量挑战了一个时代。在写作艺术和思考的深度方面,他的确又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
道德箴言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拉罗什福科(L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思想家,著名的格言体道德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早年他对政治有着非同寻常的狂热,晚年不问政治而出入于各种文艺沙龙。拉罗什福科以犀利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字分析人的情绪、激情,追溯人们言行的动机。著有《回忆录》(1662)与《道德箴言录》(1665-1678)两部作品。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悲痛中有各种虚伪的东西,其中一种是:在哀悼与我们亲近的一个人的死亡的借口下,我们哀伤的实际是我们自己,我们哀伤他对我们的好的看法,哀伤我们的利益、快乐和对我们的敬意的减少。同时,死者也有了使人流泪的体面,虽然这些眼泪只不过是为生者流的。我说这是一种虚伪,是因为在这些悲痛中人们是在欺骗自己。还有另一种虚伪却不是这样天真无邪,因为它要强加于全社会,这是那样一些人的悲痛,他们渴望着一种十足和不朽的痛苦的光荣。在时光已经载走了所有的悲痛,终结了他们实际上有过的痛苦之后,他们还是不放弃,仍然坚持他们的悲伤、他们的呻吟和他们的叹息,他们表现出一副悲哀者的模样,通过他们所有的行动努力使人们相信:非到生命终结,他们的痛苦不会停止。这种悲悲戚戚、让人厌烦的虚荣心通常可以在有野心的妇女那里发现,就仿佛她们的性别已经关闭了所有能使她们通向光荣的道路一样,她们就拼命通过攀登一种不可消解的痛苦的高峰来获得名声。此外,还有一种眼泪,其根源是微不足道的,它容易流出,也容易干涸,如人们为了有仁慈的名声而哭,为了被哀怜而哭,为了被人哭而哭,最后还有为了避开不哭的羞耻而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3页 -
494. 别人谈论他们的行为举止时常使他们觉得他们是毫无过错的,这一事实说明人们比我们所想的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缺点。蒙蔽他们的同一个自爱通常会在那时照亮他们,给他们一种非常准确的洞见,使他们能隐匿或略去那些可能受到指责的哪怕最小的事情。 496. 假如错误只在一方,争吵就不会持久进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道德箴言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转】何怀宏:人类行为动机的透视者——拉罗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录》
【作者简介】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1984-1986,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6-198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1989-199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1993-1994,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8,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
(展开)
> 更多书评 4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新世界出版社 (2008)8.5分 513人读过
-
LGF - Livre de Poche (199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8.2分 220人读过
-
西苑出版社 (2004)8.9分 18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道德箴言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单素 2019-06-14 11:20:06
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