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原作名: The Great Game: The Emergence of Wall Street as a World Power: 1653-2000
译者: 祁斌
出版年: 2011-1
页数: 400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16773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很好的例证。
伟大的博弈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S·戈登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斯蒂尔·戈登,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他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他作为全职作家,著有《华尔街上的猩红女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尔街历史》,《汉密尔顿的赐福:美国国债的兴衰史》。1999年,他出版了《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祁斌,《伟大的博弈》译者。1968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同年转学芝加哥大学商学院,1997年获MBA学位。从1997年起开始在华尔街工作,先后在伦敦、纽约等地从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业务。曾供职于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高盛集团,并曾在纽约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任合伙人。2000年回国加...
约翰·斯蒂尔·戈登,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他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他作为全职作家,著有《华尔街上的猩红女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尔街历史》,《汉密尔顿的赐福:美国国债的兴衰史》。1999年,他出版了《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祁斌,《伟大的博弈》译者。1968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同年转学芝加哥大学商学院,1997年获MBA学位。从1997年起开始在华尔街工作,先后在伦敦、纽约等地从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业务。曾供职于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高盛集团,并曾在纽约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任合伙人。2000年回国加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任战略规划委委员。2001年至今任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
目录 · · · · · ·
易纲再版序
致中国读者
译者再版序
华尔街成就美国—作者和译者的对话
前言
第一章“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1653年~1789年)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发源于北美殖民地一个小小的贸易前站,但依靠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在当地荷兰裔移民的商业精神的催化下,它逐步成长为一个繁荣的都市。华尔街也正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舞台。然而在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的眼里,纽约却一直是“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第二章“区分好人与恶棍的界线”
(1789年~1807年)
资本市场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争议。来到市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有普通的投资者,也有恶意操纵市场的庄家。和此后数百年中的无数政府精英一样,汉密尔顿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到一条“区分好人与恶棍的界线”……
第三章“舔食全美国商业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头”
(1807年~1837年)
19世纪早期,伊利运河修建成功,这条连接美国东西部的物流和交通枢纽使得纽约一举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而美国的其他地区则备感威胁,对纽约敌意顿生,它们把纽约称为“舔食全美国商业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头”……
第四章“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
(1837年~1857年)
铁路的出现,带来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电报的产生则迅速确立了华尔街作为美国资本市场中心的地位;而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带来了美国经济和华尔街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人们过着销金蚀银的挥霍生活。然而到了1857年,各种衰退的迹象开始显现,“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
第五章“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
(1857年~1867年)
南北战争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融资的巨大需求,并因此推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在随之而来的无比繁荣的牛市中,“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
第六章“谁能责备他们—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爱做的事而已”
(1867年~1869年)
围绕伊利铁路的股权争夺战充满了硝烟和血腥,股市操纵者们肆意囤积股票,立法官员们则与他们狼狈为奸,而当时社会屡见不鲜的政府腐败和证券法规的严重缺失,使这一切仿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谁能责备他们—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爱做的事而已”……
第七章 “面对他们的对手,多头们得意洋洋”
(1869年~1873年)
1869年9月,美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操纵案。多头投机家古尔德和菲斯科精心组织了一个黄金囤积计划,他们一度控制了数倍于纽约黄金市场供给量的黄金合同,于是,黄金价格扶摇直上,“面对他们的对手,多头们得意洋洋”……
第八章“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
(1873年~1884年)
华尔街的历史舞台上,先后登场了无数形形色色的人物,各自演绎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他们中有的人开创了华尔街的新时代,唤回了华尔街久已缺失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摩根;有的人却以吝啬和爱财如命而留名青史,如海蒂·格林,但是,这样一位彻头彻尾的守财奴却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投资家,她说:“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
第九章“您有什么建议?”
(1884年~1901年)
在美国历史上,1895年发生了一个特别的事件,黄金从国库大量外流,使得国库中黄金的数量不到法定黄金储备量的一半。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克利夫兰,作为当时已经是世界强国之一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不得不向摩根——华尔街的领袖——屈尊求援。他向摩根问道:“您有什么建议?”……
第十章“为什么您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呢,摩根先生?”
(1901年~1914年)
20世纪初期,极度繁荣的美国经济被一次由铜矿股票投机案引发的股市危机带入了深渊,股市的危机同时也引发了银行的破产,华尔街岌岌可危。华尔街的巨头们齐聚在摩根的书房里,一筹莫展。摩根的助手向摩根问道:“为什么您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呢,摩根先生?”……
第十一章“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
(1914年~1920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美国和华尔街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到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超越了欧洲强国,而纽约则超越了伦敦。刚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遭受了一次巨大爆炸的冲击,惊魂未定的来访者战战兢兢地问华尔街人:“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
第十二章“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1920年~1929年)
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但是就其制度和运行方式而言,却和1817年它刚刚建立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差别。从本质上讲,它仍然是一个私人俱乐部,其宗旨仍然是在为交易所的会员谋取利益,而不是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第十三章“不,他不可能那么干!”
(1929年~1938年)
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崩盘。这次股灾及随后而来的大萧条迫使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并开始了对华尔街的实质性改革。同时,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已经存在了近200年的私人俱乐部也遭遇了它最为尴尬的历史时刻,惠特尼—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因盗用他人款项等丑行而锒铛入狱,就连与他相识多年的罗斯福总统都不敢相信,他惊呼:“不,他不可能那么干!”……
第十四章“华尔街也是……主街”
(1938年~196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经济繁荣巩固了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里尔开创的美林帝国使得股票深入到千家万户,而证券分析手段使得理性投资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为华尔街最终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华尔街一向被认为是美国主体经济—主街的附属品,然而,随着华尔街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华尔街也是……主街”……
第十五章“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
(1968年~1987年)
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越南战争、石油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股市持续低迷,使得人们对于华尔街的前景再一次感到迷茫。这时,一位华尔街作家写道:“如果说贪婪和恐惧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态的话,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
第十六章“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
(1987年~1999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实现了全球化,并使得世界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90年代的股市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资本市场的催生和推动下,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美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世纪之交的前夕,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了1万点。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
附录1华尔街上的硝烟(2000年~2004年)
附录2金融危机大事记(2000年~2011年)
读史偶得——《伟大的博弈》再版跋
网友评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名称所喻示的一样脆弱,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荷兰人发明了最早的操纵股市的技术,例如卖空(short-selling,指卖出自己并不拥有的股票,希冀在股价下跌后购回以赚取差价),卖空袭击(bear raid,指内部人合谋卖空股票,直到其他股票拥有者恐慌并全部卖出自己的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内部人得以低价购回股票以平仓来获利),对敲(syndicate,指一群合谋者在他们之间对倒股票来操纵股价),以及逼空股票(corner,也称杀空或坐庄某一支股票,或囤积某一种商品,指个人或集团秘密买断某种股票或商品的全部流通供应量,逼迫任何需要购买这种股票或商品的其他买家不得不在被操纵的价位上购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伟大的博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伟大的博弈"的人也喜欢 · · · · · ·
伟大的博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69 条 )



中国的起飞可以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

汉密尔顿--范德比尔特--JP摩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固定链接:http://www.saoyuying.com/2010/10/the-great-game/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是一个因高收入而令人向往的行业,也是充满激情和神秘感的地方。在公众印象中,这里聚集着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和最密集的资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演金钱世界的悲喜剧。我认为要想涉足一个...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中信出版社 (2005)8.3分 16796人读过
-
Simon & Schuster (2000)7.8分 58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05)8.4分 2754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9)8.3分 84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金融博物馆书院2012年1-3月推荐书单 (金融博物馆书院)
- 【投资理财】长投网小熊推荐书单 (Helen,Huang)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华尔街(历史) (IVAN)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伟大的博弈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小鸡小鸭过家家 2014-06-28 22:11:49
脉络清晰,有timeline加上我那点可怜的美国历史知识,还是能看个大概的。但是终究不懂金融,专业名词多出现几个我就读不下去了……
30 有用 白色的蓝 2011-07-31 17:34:44
阿北的和众网友书评被印在了最后一页
73 有用 T3的小喇叭 2013-02-07 11:46:22
这本书最有趣的不仅是华尔街的发家史,还有形形色色的华尔街人,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股票分析不仅是关于数据,更重要的是研究购买股票的人。这本书比那些浅鄙的成功学书好多了,读史可明智,确实如此。
1 有用 TeresaK毒药 2013-11-07 15:03:50
华尔街的简版历史,人物众多,看惯了金融海啸中各色形态的人,就会觉得股票跌了不算啥,绩效没过更不算啥!!!!
8 有用 ILoveRMB 2013-02-19 20:25:30
三百多年的华尔街依然会出这么多问题和陷阱,更别说不到三十年的A股了
0 有用 Skywalker 2023-09-28 12:53:08 吉林
流水账而已
0 有用 Caaaa 2023-09-27 16:16:37 上海
这是本关于华尔街的历史书,每个能单独拿出来拍部金融片的风云人物都只占本书寥寥几页,历史是长河,人如水滴汇聚在河,在历史留名的人物也只不过是偶尔拍打起的浪花🌊,资本是场游戏,华尔街是游戏场所,看几百年里无数玩家博弈,有赢必有输,变的是玩家和游戏规则,不变的是money 是人心。终归华尔街的金融史也像是个循环。
0 有用 子英 2023-09-25 07:15:50 浙江
没看懂…
0 有用 zzZ 2023-09-20 11:25:30 广东
翻了一下
0 有用 drmfs 2023-09-20 00:14:13 福建
每一次危机背后都蕴含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