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者,曾经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问题,试图在动荡的大时代中寻找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本书生动翔实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述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 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
本书实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完成的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特,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一部力作。
本书可供社会学界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者参考。
阎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先后任教于纽约大学、佩斯大学及圣约翰大学。自1994年起曾任任纽约市立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为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 全部原文摘录
唉……
阎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作者太关注个人与作品,对学科的逻辑不太重视
还是很扎实的研究,参考文献impressive
中国社会学起点不可谓之不高,先辈高风亮节,于战火纷飞下坚持学术救国救民。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画面:潘光旦先生在西南联大翻译《应用优生学》,警报一响,匆匆将书稿等物品塞到桌下铁皮箱子里,拄着双拐往学校后面的坟山撤退。😭 政治的年代里讲求学科的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学科被取缔30年,破冰后的早春知识分子仍是小心翼翼,害怕被“钓鱼”。 历史的巧合:1957年“反右”中是胡绳在人大会议上对社会学进行的... 中国社会学起点不可谓之不高,先辈高风亮节,于战火纷飞下坚持学术救国救民。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画面:潘光旦先生在西南联大翻译《应用优生学》,警报一响,匆匆将书稿等物品塞到桌下铁皮箱子里,拄着双拐往学校后面的坟山撤退。😭 政治的年代里讲求学科的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学科被取缔30年,破冰后的早春知识分子仍是小心翼翼,害怕被“钓鱼”。 历史的巧合:1957年“反右”中是胡绳在人大会议上对社会学进行的总清算,而这本书在09年刚好提名了胡绳青年学术奖。 眼下,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了吧? (展开)
> 更多书评 4篇
> 35人在读
> 159人读过
> 556人想读
订阅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多吃一点 2023-03-18 19:55:25 江西
唉……
0 有用 爱尔兰的摩羯座 2022-03-22 22:42:28
阎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 有用 Laputa 2013-08-27 16:17:30
作者太关注个人与作品,对学科的逻辑不太重视
1 有用 刺猬猬~高能版 2021-02-16 09:36:19
还是很扎实的研究,参考文献impressive
10 有用 蒜鸟君🐤 2019-11-16 17:15:59
中国社会学起点不可谓之不高,先辈高风亮节,于战火纷飞下坚持学术救国救民。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画面:潘光旦先生在西南联大翻译《应用优生学》,警报一响,匆匆将书稿等物品塞到桌下铁皮箱子里,拄着双拐往学校后面的坟山撤退。😭 政治的年代里讲求学科的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学科被取缔30年,破冰后的早春知识分子仍是小心翼翼,害怕被“钓鱼”。 历史的巧合:1957年“反右”中是胡绳在人大会议上对社会学进行的... 中国社会学起点不可谓之不高,先辈高风亮节,于战火纷飞下坚持学术救国救民。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画面:潘光旦先生在西南联大翻译《应用优生学》,警报一响,匆匆将书稿等物品塞到桌下铁皮箱子里,拄着双拐往学校后面的坟山撤退。😭 政治的年代里讲求学科的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学科被取缔30年,破冰后的早春知识分子仍是小心翼翼,害怕被“钓鱼”。 历史的巧合:1957年“反右”中是胡绳在人大会议上对社会学进行的总清算,而这本书在09年刚好提名了胡绳青年学术奖。 眼下,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了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