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Marshall Cavendish Corp/Ccb
副标题: Citizen Singapore: How to Build a Nation
出版年: 2010-09-30
页数: 211
定价: USD 28.5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9812616760
作者简介 · · · · · ·
汤姆·普雷特 (Tom Plate )教授是六本非小说类文学作品的作者,包括《一个美国媒体人的告白》(Marshall Cavendish 2007),现在出版第二版。他在亚洲和美国各大主要高等院校授课,包括京都大学,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夏威夷)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媒体研究员)。身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附属教授(1994年─2008年),他主要教导政治,并成立著名的亚洲太平洋媒体网络。毕业自安默斯特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获颁公共及国际事务硕士学位。1996年,他开始在《洛杉矶时报》撰写有关亚洲的专栏,并于2000年重新推介为国际供稿联合组织专栏,目前仍是美国和亚洲历史上最悠久的专栏。他是位职业新闻从业员,曾经在《News day》《时代》杂志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美国媒体担任高职。获得美国报章编辑协会、加州报章出版社联合会以及大洛杉矶媒体...
汤姆·普雷特 (Tom Plate )教授是六本非小说类文学作品的作者,包括《一个美国媒体人的告白》(Marshall Cavendish 2007),现在出版第二版。他在亚洲和美国各大主要高等院校授课,包括京都大学,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夏威夷)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媒体研究员)。身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附属教授(1994年─2008年),他主要教导政治,并成立著名的亚洲太平洋媒体网络。毕业自安默斯特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获颁公共及国际事务硕士学位。1996年,他开始在《洛杉矶时报》撰写有关亚洲的专栏,并于2000年重新推介为国际供稿联合组织专栏,目前仍是美国和亚洲历史上最悠久的专栏。他是位职业新闻从业员,曾经在《News day》《时代》杂志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美国媒体担任高职。获得美国报章编辑协会、加州报章出版社联合会以及大洛杉矶媒体俱乐部所颁发的奖项。
原文摘录 · · · · · ·
-
文摘 開場(之一) 錄製以下的對話用了超過四捲錄音帶,全書直接引述李光耀的許多談話。這個非正式的互動發生在第二天,地點在新加坡總統府的陽臺上。 當時這位現代新加坡之父,用少許的身體語言,示意我該是暫時休息的時間了。我不能與他討價還價,因為我身處在他的地盤。 我們從座位站起來,那張桌子就置放在貴賓廳的一個角落,看起來像是壁爐的地方。(但是壁爐怎麼會出現在炎熱的新加坡?)我們先後穿過一扇大門,通往一道蔭鬱的戶外長廊。 小心翼翼登上大理石階,走到一個灑滿陽光的寬闊廣場。從這裡俯瞰著活動草坪、砲臺小徑和愛丁堡路,往下走就是新加坡主要的商業區—烏節路。不遠處就是高樓林立的新加坡天際線。 李光耀身高大約五尺十吋(一百七十八公分),身材修長。八十多歲的他步履沉穩。他舉起疲倦的手拭擦灰白的前額和黝黑的雙眸,我們離開蔭涼的貴賓廳,沐浴在新加坡午後的熾熱陽光下。 室外氣溫大約華氏九○度(攝氏三十二度),濕度約百分之九十,這是一個悶熱的天氣。我們兩人突然開始不經意地說出一連串的玩笑話。畢竟我們已經交談了幾個小時,討論的課題包括當今民主體制的政治缺陷,以及中國崛起相關的動態。 很少人知道這位現代馬基維利?大師可以多麼的風趣機智。我開始消遣聯合國,而他的回應就像一位主持政治諧劇的嘉賓。我們胡鬧了幾分鐘(參見二一八頁的〈休息時間的閒聊〉章節),氣氛突然又變了,就像一陣從海峽吹來的微風,難以捉摸。 我們轉身回到貴賓廳繼續未完的訪談,他突然停下腳步,好像受到什麼刺激似的。他直視我的眼睛數秒後,轉而注視白色的多利克式柱子。他有話要說,卻不知從何說起。他不想讓我難堪,但是他想揭示某個隱情。 對於這位口才優秀和充滿自信的紳士,這樣的吞吐是少見的。我屏息等待。不要替他把話說出口。 最終,他急促眨了眨眼,轉而面向我—幾乎用他整個身體擋住了我—然後直截了當用標準英文向我輕聲說:「湯姆,我知道,這本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如果你的写作和沟通能力都很强,就像你一样,对一个领袖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若你欠缺这两种能力,那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巨大的缺陷。" 李:"是的,没错。因为,我的意思是,身为领袖,你必须能够传达你的思想,并带动其他人跟随,不只是理念,你懂吗?“ ”而且你不必是个天才。或许你是,但是你不必是。里根并非天才。但是你必须推动其他下属前进." ...‘谁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上的最伟大的沟通者?“ 李:”今天?也许是奥巴马,他是个流畅的演说者。我不确定他是否能产生成果,尽管他有天生的能力去让事情按照他的方向去做,并且让美国民众接受他的论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喜欢读"Conversations with Lee Kuan Yew"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Conversations with Lee Kuan Yew"的人也喜欢 · · · · · ·
Conversations with Lee Kuan Yew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深刻的,难以发觉的偏见


我只对可以行得通的有兴趣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现代出版社 (2011)7.2分 179人读过
-
现代出版社 (2015)6.4分 51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11)6.8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Conversations with Lee Kuan Yew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Busch 2015-03-23 06:45:30
第一天记者装逼非要和李资政谈以赛亚柏林,白白浪费了一天。第二天采访的气氛就好多了,也比较有料。总之,这种采访扩充成的小册子结构混乱,干货太少。
0 有用 lqyeung 2015-09-27 12:38:51
governments come and go but families stay forever
0 有用 minuitcares 2016-08-25 20:14:47
当这个记者在全书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终于第一次放弃了hedgehog和fox的问题,这本书才开始有趣起来。我不理解这个记者纠结这个梗的意义在哪里?可能是为了先磨掉一些人对书的好感吧。这本书对得起它的名字,Conversations with LKY。重点是我,而不是LKY。可能作者需要照顾美国读者的感受,通过自己复述自己的直观印象,来给遥远的美国人对遥远的新加坡领袖有个概念。个人读感来说,不太能... 当这个记者在全书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终于第一次放弃了hedgehog和fox的问题,这本书才开始有趣起来。我不理解这个记者纠结这个梗的意义在哪里?可能是为了先磨掉一些人对书的好感吧。这本书对得起它的名字,Conversations with LKY。重点是我,而不是LKY。可能作者需要照顾美国读者的感受,通过自己复述自己的直观印象,来给遥远的美国人对遥远的新加坡领袖有个概念。个人读感来说,不太能接受得了松散、偶有亮点、没有论点的书籍。访问到了第二天让人觉得厚重起来。最终会发现所有的亮点也是因为他采访的是LKY,而不是他采访的多好而已。我也不认为这样的书能让读者对LKY有了清晰的认识,只能作为了解这个人物的辅助材料吧。 (展开)
0 有用 豆小娘 2020-06-22 17:59:14
Lee对中美中亚印度民主等话题的理解看法 都很有意思 但作者自己的评论 心理活动 强加之词过多
0 有用 佬大 2012-05-27 19:01:27
作为memoir的补充这个书还挺有意思,特别是李爷爷说美国总统的:最棒的是尼克松,最差的是卡特。(老美听了都会跳脚反驳的吧。)每次想到李爷爷就想起一个phrase,“金鳞却是池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