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三部曲的书评 (89)
你要么是幽灵,要么是别人的幽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年前,我看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被震住,每年都重看一遍,每次都看出不同的理解。现在,对于曾经浪迹天涯的保罗•奥斯特的书,我也将这样。之前,我读过他的《幻影书》,毫不夸张地说,读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文字铺陈了置身于当代的谜局,在我脑海中为之显现的... (展开)我们的名字叫“不受控不舒服斯基”
Paul Auster似乎专情于扭曲人的身份,这次,他以一种迫不及待地口吻宣布:我们可以是任何人。 Paul用颜色作为人名应是有迹可循。我武断地以为《幽灵》的灵感来源于Paul脑海中长存的黑白两极端,即极端二元化的世界。它的二元性不表现为一种对立状态,而是表现在直接作用于生存...
(展开)
保罗•奥斯特到底有多特别
因为暂时想不到别的赚钱的方式,最近有段时间,我想靠写书评混些零花钱,过后看自己写的那些玩意儿,正是自己以前一直讨厌的文风。言之无物、不知所云、空洞乏味,极尽赞美、装腔作势、刻版生硬、言不由衷。看来,只能玩玩,才能真情流露,别人看起来也舒服一些。 看过博尔...
(展开)
《纽约三部曲》:无意义或者有意义
看过小说之后,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而看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之后,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
(展开)
理解《纽约三部曲》的三点须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写这个书(现在还在写,希望能写完)。记得之前有人说过,你喜欢哪本书或作家,如果你把它或他当做你的研究对象,你就不会喜欢了。 我现在围绕着这本书搞了两年多时间了,看了有关它的很多资料,感觉自己快要被这本书给折磨疯了。这书的第二部《幽灵》里的主角布...
(展开)
立体派文学——《纽约三部曲》
1. Panorama 人们说欧斯特的作品是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体。我不幸不懂文学,于是更愿意以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来概述纽约三部曲的整体写作风格:立体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简单四个字也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光怪陆离。 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创作一幅思想中的画作来...
(展开)
幻梦之城(仿巴特体评论)
自我复制 写作者的自我,将其复制另外一个“图层”,套用ps术语,翻转一下摆在旁边,作为演自己对手戏的角色。 城市迷宫 描写城市细节,衣食住行,阴晴雨雪,行进路线等等,造成熟悉的陌生感。 荒诞感受 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任务,丧失目标,无法退出,挫折感,被安排,...
(展开)
在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之间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以成为您的敌人。”—...
(展开)
美国文坛厚重风的终结
Christopher Hitchens曾在名利场上发表过一篇《为何女人不能幽默》,此文一发就大火,hitchens曾在文中说,“女人之所以不能幽默,是因为她们在生孩子时候见过了更多的痛和隐性的生离死别,所以她们笑不出来。”这种歪理邪说运用到Paul Auster身上却恰如其分,即便他不是女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