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应杰
出版年: 2011-1
页数: 177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柄谷行人文集
ISBN: 978751170614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应杰
出版年: 2011-1
页数: 177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柄谷行人文集
ISBN: 9787511706140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作为隐喻的建筑的创作者
· · · · · ·
-
柄谷行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经济学本科和英文科硕士课程。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走向世界共和国》等,2004年岩波书店出版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1992年)
第一部 制造(making)
1.对建筑的意志
2.形式的定位
3.建筑与诗
4.自然城市
5.结构与零
6.自然数
第二部 生成(Becoming)
7.自然语言
8.货币
9.自然脑
10.分裂生成
11.存在
12.哲学的形式化
第三部 教与卖(Teaclling&Selling)
13.唯我论
14.教的立场
15.作为隐喻的建筑
16.关于规则
17.社会和共同体
18.语言学转向与我思
19.卖
20.商人资本
21.信用
后记
译后记
《柄谷行人文集》编译后记
· · · · · · (收起)
英文版序言(1992年)
第一部 制造(making)
1.对建筑的意志
2.形式的定位
3.建筑与诗
4.自然城市
5.结构与零
6.自然数
第二部 生成(Becoming)
7.自然语言
8.货币
9.自然脑
10.分裂生成
11.存在
12.哲学的形式化
第三部 教与卖(Teaclling&Selling)
13.唯我论
14.教的立场
15.作为隐喻的建筑
16.关于规则
17.社会和共同体
18.语言学转向与我思
19.卖
20.商人资本
21.信用
后记
译后记
《柄谷行人文集》编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柄谷行人文集(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作为隐喻的建筑》《世界史的构造》《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历史与反复》
等
。
喜欢读"作为隐喻的建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作为隐喻的建筑"的人也喜欢 · · · · · ·
作为隐喻的建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浅田彰评柄谷行人《作为隐喻的建筑》
原书:『逃走論―スキゾ・キッズの冒険』(1984) 作者:浅田彰 翻译:养鸡场客卿 本文是原书中收录的浅田彰为柄谷行人所撰的书评,题目为译者拟,【】中是译者根据文意补足的部分 *本文章基于CC BY-NC-SA 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布尔乔亚法权,请联系并提醒我...
(展开)
从结构到解构,从解构到他者——万字解析柄谷行人《作为隐喻的建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柄谷行人的思想轨迹 柄谷行人,日本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或者说哲学家。作为至今仍在世的思想大师之一,柄谷行人笔耕不辍,其所关心的议题包涵文学到哲学,再到历史与政治。从柄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其思想方法,进行简单归纳,我们可以得到:解构、他者... (展开)札记——来自2023.10.21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唯我论及其困境——唯我论试论 前言:本文那时写出来是为了直接对抗某个人的暴行,现在已经失去这种必要,故发表出来,仍然是仅供参考的断片,望周知,如今回首看去也不禁令人唏嘘。 一、什么是唯我论 这一说法实质上来自于柄谷行人作为隐喻的建筑和探究一,柄谷行人在这里想要... (展开)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
对本书的兴趣始于作者对齐泽克的部分批判,当然争论部分只有那么一点。(可忽略不计)柄谷行人通过解构主义展开了其批判理论,整个批判体系风格自然且温和,拜读时如沐春风,感悟颇多。书中大量内容提及专业术语,小白只能动用浅薄的知识储存吸收一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反复...
(展开)
“建筑像是一个边做边修改规则并最终成型的游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亚历山大数学式地揭示了人工设计城市相对于自然成长城市所具有的致命缺陷,他指出基于规划的城市都是树状结构,与自然成长的城市相比,它过于简单,因而生活于这样的城市中的人们更易于患上分裂症。” 这里并不是反对规则,而是反对公立的,基于纯粹理性的“傲慢”。而且自然... (展开)读书笔记0618-1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隐喻的建筑》作为柄谷行人的代表作之一,其实称不上建筑系学生的必读。朋友为了和我一起做关于两岸三地建筑文化语境的相关课题,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值得写在前面的是,日本建筑在二战以后开辟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新道路,并且在新的探索上一路直行,我们认为这样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The MIT Press (1995)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9.1分 274人读过
-
心靈工坊 (202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你读书,我跳舞,猫儿之春日日无辛苦。 (都归尘土)
- 柄谷行人その可能性の中心 (松果腺)
- 建筑的质料 (晴夜风)
- 城市 (n)
- 学术精品 (中央编译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作为隐喻的建筑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Zn 2021-01-12 14:41:25
可以说是最为心虚的一本“读过”了,柄谷行人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且融会贯通。倒是非常符合本Ti-Ne人士的胃口,可惜本人储备实在不够。一些自己非常浅薄的理解:从作为隐喻的建筑,到作为隐喻的文本;建筑不可能与语境分离,它只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以及,转引亚历山大以自勉:“在任何有机体内,过度的规划以及与内在要素的解离,就是将来毁灭的最初征兆。解离在社会中表现为无政府主义,在个人中则是分裂症以及日益迫近的自... 可以说是最为心虚的一本“读过”了,柄谷行人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且融会贯通。倒是非常符合本Ti-Ne人士的胃口,可惜本人储备实在不够。一些自己非常浅薄的理解:从作为隐喻的建筑,到作为隐喻的文本;建筑不可能与语境分离,它只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以及,转引亚历山大以自勉:“在任何有机体内,过度的规划以及与内在要素的解离,就是将来毁灭的最初征兆。解离在社会中表现为无政府主义,在个人中则是分裂症以及日益迫近的自杀的征兆。”柄谷行人,和我一样读了经济学本科,能拥有这样的世界观(虽然几乎完全beyond me),实在太令人敬佩,也警示我近一年来过度沉迷于theology的input,见什么都拿一神教的话语体系去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太不够谦卑。是和建筑学几乎无关的一本书,只有后记提到了柯布他们几只(w (展开)
5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29 17:58:51
有关解构主义问题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之中的柄谷行人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理论贡献。所谓“日本语境”,即在作为非西方国家而没有形而上学传统并感觉不到“结构”体系之思想重压的日本,“解构”什么?如何在确认了解构的对象之后推动解构主义的发展并彰显其批判的功能?柄谷行人的战略是一人扮演“两重角色”∶先建构而后解构。他认为,“解构只有在彻底结构化之后才能成为可... 有关解构主义问题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之中的柄谷行人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理论贡献。所谓“日本语境”,即在作为非西方国家而没有形而上学传统并感觉不到“结构”体系之思想重压的日本,“解构”什么?如何在确认了解构的对象之后推动解构主义的发展并彰显其批判的功能?柄谷行人的战略是一人扮演“两重角色”∶先建构而后解构。他认为,“解构只有在彻底结构化之后才能成为可能”。因此,该书首先从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家强固的“对于建筑的意志”即构筑形而上学体系之欲望入手,考察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化”倾向,并透过逻辑学之罗素、哲学之胡塞尔、语言学之索绪尔、数学之哥德尔乃至人类文化学之列维·斯特劳斯等试图挣脱形而上学束缚却最终没有走出“形式化”逻辑。 (展开)
3 有用 cookie.z 2014-05-27 23:17:33
更喜欢 becoming 的理论,而不是 making。书名中的“建筑”应该用 architecture 去理解。其实没看懂,但看得还蛮开心的,原来诗歌、城市、零、数学、货币、语言、规则、信用,这些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可以用这样的线索联系在一起。
1 有用 楼梯 2013-06-10 23:51:47
个人观点,细节观点优于整体性优于题目,如果对于结构,解构等一系列哲学名词没有清楚的了解,不推荐。
1 有用 nolix 2017-07-06 21:37:40
哈哈,和下面很多人一样也吃了一惊,不是建筑书而是彻头彻尾的哲学圆桌会-----另,更没想到高潮发生在自造小屋的Wittgenstein段落。伏笔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