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宅兹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等。
目录 · · · · · ·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 · · · · · (更多)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 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绪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知识人可能也有根深蒂固的天下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这种历史渊源极深的天下主义,可能转化为接受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的世界主义,引申出价值上的一元主义,把西方“先进”、“文明”和“富强”当做全球普遍追求的路向,从而迅速地认同另一种文化和制度,但也可能延续着鄙夷四裔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却引申出通过近代化而富国强兵,从而俯视天下的雄心。在这种历史记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尽管有些人对于原为“虾夷”、“倭寇”或“岛夷”的日本,会有权宜的亲和之心,会有热烈的学习之意,但是从根本上却不会有所谓“同文同种”的心底认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7页 -
毫无疑问,每个民族都会为自尊和认同书写历史,“为了证明民族伟大,往往要证明历史悠久”,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关于过去的叙述只是依赖传说吗?提供过去的记忆只能相信一些神话吗?历史学仅仅是这样的工具吗?历史学家一直宣称历史就像科学,科学的历史学面对过去,应当像聚光灯下操手术刀的医生去挖瘤割疮,却不应当充满爱恨情仇去编造故事,在建构认同和追求真实之间,在国家需要与历史事实之间,历史学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选择,津田左右吉的命运说明,学术常常被政治绑架,历史叙述有时就像事后有意放在现场的证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宅兹中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宅兹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想象异域 8.2
-
- 追寻“我们”的根源 8.4
-
-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8.5
-
- 殊方未远 7.9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8.5
-
- 王化与山险 8.3
-
-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8.9
-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7
-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9.4
-
- “山中”的六朝史 8.8
宅兹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5 条 )

葛兆光对话《宅兹中国》英译者︱今天我们为什么谈论中国?
> 更多书评 75篇
论坛 · · · · · ·
p43 | 来自谷子 | 1 回应 | 2022-12-08 00:33:59 |
台版与大陆版相比! | 来自琬琰斋 | 12 回应 | 2020-02-19 00:28:03 |
没看过这本书,请教“宅兹”是什么意思? 好奇 | 来自disorder | 5 回应 | 2019-03-17 15:00:44 |
求问157页脚注的问题。 | 来自重忆小窗纱 | 2 回应 | 2019-03-09 02:23:59 |
偏见比知识顽固,想象比观察流行 | 来自霜涯 | 2018-05-26 16:07:0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Brill (201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1)8.7分 918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11)8.3分 59人读过
-
岩波书店 (201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开卷八分钟(2011年) (bigboybt)
- 自由史与观念史 (所南心史)
- 党人碑推荐的书 (汤圆圆)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宅兹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小标点儿 2011-12-11 01:09:37
理论的后设观察(后见之明);地方史和亚洲史(以小化大与以大涵小);地理与政治(疆域与边界);自我与他者(异域的想象);天下到万国(天下观到民族国家);西方的东方或东方的东方(华夏认同基础上东亚认同的崩溃,明后无中国);东洋与西洋;亚细亚主义与日本民族主义(殖民政策的合法性论证);学术与政治;中国的内陆边疆(西北望);从西域到东海(覆盖重叠与离心分化);预流。后记最后一段真好玩,刘禾平原葛兆光,学术... 理论的后设观察(后见之明);地方史和亚洲史(以小化大与以大涵小);地理与政治(疆域与边界);自我与他者(异域的想象);天下到万国(天下观到民族国家);西方的东方或东方的东方(华夏认同基础上东亚认同的崩溃,明后无中国);东洋与西洋;亚细亚主义与日本民族主义(殖民政策的合法性论证);学术与政治;中国的内陆边疆(西北望);从西域到东海(覆盖重叠与离心分化);预流。后记最后一段真好玩,刘禾平原葛兆光,学术夫妻真心有爱。 (展开)
3 有用 le frisson™ 2011-12-30 19:58:57
三星半。作者太罗嗦了。
4 有用 やなぎ 2014-01-03 03:10:25
基本就是学术史的梳理,提出的问题也很平常,critical thinking也一般,自己的政治偏见还特别重,大过年得就不再读这本让人读着旗不顺的书了,太想吐槽。。
3 有用 短章 2011-09-19 22:36:16
当自我中心的天下主义在宋代遭遇挫折而转向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之后,某种意义上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诠释才刚刚开始。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这一过程,并利用古地图的研究,以及西域和东海的相关研究来反照自身,对理解亚洲和中国历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批评,并留给读者一个开放的结局:答案到底在哪里?唯有接着探索。
7 有用 恪彥 2011-12-06 16:08:01
野心很大,但僅憑幾篇彙集,難以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