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 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 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他迄今尚未公开的数据。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
上海罢工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 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学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对她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著名学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le-Claire Bergere)评价道:“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丰富的资料与研究成果,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本书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学术成就无懈可击,文献数据裕足且多是第一手的。”
目录 · · · · · ·
英文版原序 裴宜理
导论 中国工人的政治影响 政治——从头开始
第一部分 地缘政治,1839—1919
第一章 移民城市
广州移民
宁波移民
江苏—华北移民
原籍、职业与工人团结
第二章 来自南方的工匠
行会与工匠群体
早期的工匠抗议
政治化 “传统”的激进主义
行业意识与阶级觉悟
第三章 来自北方的无产者
乡土源流与帮会
工厂以外的劳动者
产业无产者
大众文化
罢工模式
结语
第二部分 党派政治,1919—1949
第四章 激进主义的全盛期,1919—1927年
五四运动
共产党的诞生
保守派的挑战
统一战线
五卅运动一一脆弱的联盟
三次武装起义
第五章 保守主义时期,1927—1937年
帮会与蒋介石的崛起
国民政府时期——工人组织由盛而衰
帮会的插手
共产党“左派”
结语
第六章 激进派的复活,1937—1949年
抗日战争与工人民族主义
内战与共产党工匠
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
积极反共
国民党势力的瓦解
结语
第三部分 产业政治
第七章 烟草业
劳动状况
地缘性分裂
共产党的介入
帮会因素
五卅罢工
三次武装起义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英美烟公司
共产党的收获
内战时期的斗争
结语
第八章 纺织业
缫丝业
早期罢工及其组织
帮会的介入
共产党的收获
缫丝工人之有限的激进主义
丝织业
贵族工人的觉醒
社会构成与大众文化
1934年美亚绸厂罢工
1936—1937年的全市罢工
共产党的复活
结语
第九章 运输业
电车业
法商电车公司
人力车夫
码头工人
结语
结论 中国内部的比较
工匠和欧洲工人运动
半技术性工人和美国工人运动
非技术性工人——农民与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罢工的意义
中国工人运动的遗产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就像商人做生意一样,中国城市的工人都被迫跻身同乡社会,以保障其经济生存。这种关系既受到城市市场的深度刺激,也是一种家乡感情的流露,而且这两方面都是集体行动的基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这部分工人在最热情地投身于上海共产党工人运动的人中占了很不相称的比例,就像本书第三部分将要详细论述的那样。内战时期国民党策略的改变及其随之而来的垮台,使共产党组织者更容易在上海工人的同情者中找到共同点。然而,强调共产党与熟练工匠的联盟,并不能解释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革命胜利的原因更多地存在于成为农村,而不是上海工人运动。但是,革命者与工匠之间的合作关系并非无关痛痒。正如国民党深受他们与帮会领导的半技术性工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一样,建立在工匠而非无产者支持的基础之上的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与人们以前的解释不同),对后来的中国共产主义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激进派的复活,1937—1949年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上海罢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上海罢工"的人也喜欢 · · · · · ·
上海罢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引发集体行动的诸因素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 要:《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作为裴宜理从农民研究转向工人政治研究的经典著作,打破了以往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附庸于党史的地位以及修正了“新工人史”刻意规避罢工运动的错误倾向。本书以“不同的工人从事不同的政治”为中心,从地缘、党派、产业三个因素分析... (展开)
《上海罢工》读书笔记及分享提纲
> 更多书评 3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1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Stanford U. Press (1993)8.5分 57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8.6分 934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点经济史(虽不了解,却真有用的经济学) (葡萄)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工人、工厂、工业的历史与文化 (麦秸)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 近代史閱讀書單一種 (451½°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上海罢工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团白。 2023-05-18 18:55:24 广东
导师推荐书籍第五本,一本导师觉得适读性很高的书。读的不算畅快,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晦涩了。这本书打开了看待工人运动的另一种视角,在既有历史体系下的一个挑战。1930s的工人运动组织者到底是谁?谁是上海滩里既能拿的出钱发罢工补贴又能有话语权的人物?答案是我在阅读之前从未想过,但读之后又十分自洽的。 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全世界无产阶级不可能联合起来,他们有各自的地缘政治、性别隔阂、工种歧视、学历水平。
5 有用 东南亚匿名书包 2017-09-02 19:59:50
本书从社会史,政治学和工业社会史三个方面入手,提醒我们关注到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技术程度(工种),地缘(籍贯),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等决定了中国工人运动动因的复杂性。不全然是党史框架内所谓的“阶级觉悟”,更多应看到,不同工人为争取生存空间(薪酬、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斗争。
27 有用 168 Hours 2014-04-12 22:37:33
全书整体上看,裴宜理像是对民国时期上海罢工事件的原因重构了。正统学说一般解释是由于阶级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上升促发了罢工事件,该群体逐步工人阶级化,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部分。而裴划分三层次:地域、党派和产业,更加强调有无技术对于工人罢工行为及影响所产生的差异。内容上以史料集合为主,论史的部分不多,其主要集中在全书的一首一尾:导论与结论,当然也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或许该研究工程的第二卷《Labor Di... 全书整体上看,裴宜理像是对民国时期上海罢工事件的原因重构了。正统学说一般解释是由于阶级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上升促发了罢工事件,该群体逐步工人阶级化,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部分。而裴划分三层次:地域、党派和产业,更加强调有无技术对于工人罢工行为及影响所产生的差异。内容上以史料集合为主,论史的部分不多,其主要集中在全书的一首一尾:导论与结论,当然也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或许该研究工程的第二卷《Labor Divided: Sources of State 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书当中探寻工人运动与现代中国政府的形成与演变的关系,才更吸引读者,也才能看出本书的铺垫作用究竟如何。但或许由于第二卷内容直接涉及到49年以来的当代中国,能否有中文版面世还是个未知数。 (展开)
0 有用 菲利普 2012-08-12 12:28:38
作者对资料的收集运用和把握很好,梳理和叙述也很简约,但是问题是作为政治学的个案研究,印证了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影响,质疑了阶级因素对工人运动的作用。但是本书所能提出的理论很少,只是验证和质疑了已有理论。
0 有用 墙西表公 2012-12-18 01:59:41
很有趣的书:很大程度上,工人籍贯决定了其职业、进而决定了其参与工运的程度和结果——当然本书是立足于上海民国时期(前溯至1860s江南制造局等;开头提及小刀会很好玩)。不同行业中的地缘政治、行会vs帮会;国共两党对工运的深度参与和一部分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