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论方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王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社会学研究方法。
目录 · · · · · ·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 · · · · · (更多)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 · · · · · (更多)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工思考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
第四节访谈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一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
第7章 中篇引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
第二节 “进入”
第三节“切人”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
第一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13童 “现场反思”方法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
第三节 现场分析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第14章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第一节 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定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一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 · · · · · (收起)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工思考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
第四节访谈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一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
第7章 中篇引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
第二节 “进入”
第三节“切人”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
第一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13童 “现场反思”方法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
第三节 现场分析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第14章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第一节 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定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一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元假设这个概念的灵魂就是“生活是光谱式的存在,而一切界定都是我们的人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无论我们如何具体地定位一个我们所研究的现象,都必须把该现象置于我们所能确定的两个极端之中来思考与审视。这就提出了四个思考原则: 首先,光谱是无限延伸的,它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极”。只不过,我们为了研究它,不得不事先界定好这个“两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我们究竟要调查什么。 其次,光谱是连绵不断地存在的,本来是无法分割的。我们的一切所谓定位和分类,其实只不过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人为地、生硬地截选了这个光谱式存在的某个区间,甚至可能只是某些点。这绝对不等于该现象的全部,我们所截选的结果对于这个光谱也没有什么代表性。 再次,无论我们如何截选光谱,我们所使用的截选标准,都是我们先入为主地人为创造出来的。无论它有多么雄厚的理论基础或者经验准备,它都是一种元假设或者假设,而不是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划分标准。 最后,无论使用问卷调查还是定性访谈方法,我们调查结果中的一切失误,往往都不是来自于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而是来自于我们在上述的“认知光谱”与“截选区间”这两方面的偏差。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它的“两极”是“根本不流动”与“根本不定居”。那么我们的研究意识到这样的两极的存在了吗?涵盖了其中的各种情况了吗?我们究竟截选了其中的哪一个区间呢?有些社会学研究,研究者不仅在“流动人口”、“进城农民”与“农民工”这些不同的定义之间游移不定,而且从来也不解释自己为什么割舍了农村孩子上大学、市民下乡经商、农村人在城市间漂泊等常见的现象。结果,无论他们得到什么样的调查结论,也都只能是莫名其妙。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论文中没有必要说那么详细,问卷设计者自己至少也应该写上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我考虑了截取光谱的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社会学前沿论丛(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互构论》
等
。
喜欢读"论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论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领悟方法 9.3
-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8.5
-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9.5
-
- 设计质性研究(第5版) 8.7
-
- 发现社会 9.6
-
- 建构扎根理论 7.9
-
- 社会学家的窍门 8.4
-
- 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 8.9
-
- 历史的逻辑 8.5
-
-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8.9
论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再版时建议封面英文改为:Methods on Social Research (论方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再版时建议封面英文 Social Research on Mothods 改为:Methods on Social Research。 ...................................................................................................................................................................................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3)9.4分 28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 (🦉的瓦涅密)
- 豆瓣五星图书【社会学】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潘绥铭 性社会学书目 (祎)
- 吾土吾民·当代非虚构写作 (Laik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论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引杯长 2021-04-18 21:51:38
啊这本19年读完了,今天才发现没有改标记。生动而恳切的书。
5 有用 韧勉 2015-10-30 08:55:41
和我的学生们一切做一次读书实践,实践如何做社调~效果很好,朋辈学习,受益良多
3 有用 谧娘 2016-05-25 16:42:14
之前还与我导师感叹 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其实都是命定的。潘老师的书是我读过的国内关于质性研究方法不可多得的佳作 他聪明 实诚 读之往往使人抚掌大笑。社科学生多读一读这本书 中国学术环境下的垃圾研究可能也会少一些。
0 有用 切... 2015-08-25 09:27:51
国人、外人在中国做田野均有必要一读
1 有用 有时瞬间 2021-04-20 21:49:25
这本书真的好看!学到特别多的知识,作者很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