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诗歌理论
原作名: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译者: 徐文博
出版年: 2019-3-31
页数: 176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ISBN: 9787300268224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诗歌理论
原作名: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译者: 徐文博
出版年: 2019-3-31
页数: 176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ISBN: 9787300268224
内容简介 · · · · · ·
自1973年首次出版以来,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深刻研究,布鲁姆提出了他对诗人和前驱诗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前驱作品的强力误读,他的这一理论对文学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仍然是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
全书以生动的个人风格创作而成,以具体的案例和广征博引为基础,坚持认为影响的焦虑是无法回避的——无论是诗人还是负责任的读者和评论家。布鲁姆为第二版撰写的前言围绕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洛,探讨了他本人思想的起源,以及该书对过去25年来文学批评的持续影响。
本书为新一代的学者、学生和非文学专业的读者们提供了又一本广受欢迎的布鲁姆正典。
作者简介 · · · · · ·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年生于美国纽约,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高校,著有《影响的焦虑》《影响的诗学》《西方正典》《影响的解剖》等作品。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和最富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目录 · · · · · ·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 · · · · · (更多)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 · · · · · (更多)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插入章 对偶式批评宣言书
第四章 “魔鬼化”或逆崇高
第五章 “阿斯克西斯”或净化和唯我主义
第六章 “阿波弗里达斯”或死者的回归
尾声 途中有感
人大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插入章 对偶式批评宣言书
第四章 “魔鬼化”或逆崇高
第五章 “阿斯克西斯”或净化和唯我主义
第六章 “阿波弗里达斯”或死者的回归
尾声 途中有感
人大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一项专门的学问,甚至有人认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文本”,应该进度。然而中国学界近年来对于这门学问却是一知半解,有的人往往从译文中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自作主张“演义”一番,因此错误百出,贻笑大方。这个“乱成一团”的现象,必须由行家和有识之士一起来补救。 我并非西方文学理论的专家,只能把个人经验诚实道出,公诸同行。记得多年前初入此道时,也的确痛苦不堪,买了大堆理论书回来,却不知如何着手。我本来学的是历史,后来改行叫文学,时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界刚开始吹“法国风”——福柯和德里达的著作逐渐被译成英文出版,而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也开始风行。不久又听到有所谓“耶鲁四人帮”的说法,其中除希利斯米勒和哈特曼等人外,尚有一位怪杰保罗德曼,他的那本反思理论的名著《不察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几乎人文学者人手一册。我买来一本看,也不甚了了,只是觉得美国人文学界已经开始了另一个转向(paradigm shift)——从“结构”到“解构”,从人类学到语言学。然而这个“转向”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是够也有一个“谱系”(genealogy)可寻? 于是,我想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20世纪60年代我初抵美国留学时,偶尔买到几本文学理论书,包括威尔逊(edmund wilson)、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史丹娜(GeorgeSteiner)和韦勒克(rene wellek)等名家的著作,亦曾浏览过。这些名家的文史知识十分丰富,广征博引,似乎早已遍读群籍,他们所作的“批评”(criticism)并不仅仅是对某一经典名著详加分析而已,而是把一本本书、一个个作家评论一番,逐渐形成一己的观点和主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西方人文批评的传统,它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和阿诺德(Mat...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如果想象就是误释,就是使得所有诗篇对偶其前驱者,那么,模仿一位诗人而进行的想象就是为其自己的阅读行为而学会自己的隐喻。由是,批评也就必然也变成对偶式——模仿创造性的误解的奇特行为的一系列转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插入章 对偶式批评宣言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共5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犯罪概念和可罚性》《无快乐的经济》《叙事学》《刑法总论》
等
。
喜欢读"影响的焦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影响的焦虑"的人也喜欢 · · · · · ·
影响的焦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你如此珍贵而高不可攀,你肯定也知道自己的价值
也算是有限阅读的一个偏见吧:再怎么高深的哲学,都有一股子掰开来揉碎了唯恐你不懂的真诚,哪怕以“他不想变得日常,甚至可能不想进行通常意义上的交流,他想要的,是把熟悉的事物变得费解,以此来惹恼我们”著称,经常自造名词的海德格尔也一样;而某些文学呢——兼及文学批...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8.4分 1067人读过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3分 6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8.4分 29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西方文化批評專題【2】 (南池子)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影响的焦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ev 2023-04-16 00:04:26 广东
哈罗德•布鲁姆在此书中使用了格言式和寓言式的书写方式,从而使得其论述晦涩而跳跃,要读懂他的文字,就必须进入到他的语言风格当中。布鲁姆的影响理论贯彻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他是少数真正能够将自我发明的理论自始至终用于每一次批评的批评家,而本书确实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考察作品内部修辞结构,也不同于将作品还原到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体系中的批评方法。布鲁姆所主张的“对偶式批评”,要求我们把诗歌放到诗歌之间的关系之... 哈罗德•布鲁姆在此书中使用了格言式和寓言式的书写方式,从而使得其论述晦涩而跳跃,要读懂他的文字,就必须进入到他的语言风格当中。布鲁姆的影响理论贯彻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他是少数真正能够将自我发明的理论自始至终用于每一次批评的批评家,而本书确实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考察作品内部修辞结构,也不同于将作品还原到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体系中的批评方法。布鲁姆所主张的“对偶式批评”,要求我们把诗歌放到诗歌之间的关系之中来阅读,所有的诗篇都对偶其前驱者,我们如果要拥抱一位诗人,就要拥抱他的整个家庭,每一首诗都是对另一首诗的误释(像布鲁姆的朋友德•曼说的,任何阐释都是误释)。批评就是一种散文诗,批评家与诗人的不同只在于他的亲本更多一些,这要求我们用隐喻的语言书写批评。布鲁姆的“影响”与“互文性”有异,他是意志论 (展开)
1 有用 卓嵁明 2021-04-07 16:58:19
久仰,花罗德教授的直写主义亮剑。我反而被那些论断深深吸引,可能也是因为(说实话)大量推理和举证没看太懂。“误读”说只是乖乖待在绪论里的一个前提,这篇论文指挥了太多东西;真正的理论家啊。
17 有用 Jammerwoch 2020-05-08 01:10:42
重读。以前读懂的现在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没读懂的现在也不敢说懂了。布鲁姆实在太推崇莎士比亚了,“影响的焦虑”简直就是在形容莎士比亚和布鲁姆本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焦虑被布鲁姆近似话痨般的饶舌和偏冷门的吊书袋行为所冲淡。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既成就了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也遮蔽了他的双眼。这一版里的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里,布鲁姆似乎并未搞清楚乔伊斯眼中的莎士比亚,他觉得乔伊斯和自己一样将莎士比亚视为后来者无法避开... 重读。以前读懂的现在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没读懂的现在也不敢说懂了。布鲁姆实在太推崇莎士比亚了,“影响的焦虑”简直就是在形容莎士比亚和布鲁姆本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焦虑被布鲁姆近似话痨般的饶舌和偏冷门的吊书袋行为所冲淡。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既成就了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也遮蔽了他的双眼。这一版里的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里,布鲁姆似乎并未搞清楚乔伊斯眼中的莎士比亚,他觉得乔伊斯和自己一样将莎士比亚视为后来者无法避开、只能想尽办法误读之的超级强者诗人,但他忽略了《尤利西斯》里的莎士比亚其实是《芬尼根的守灵夜》里HCE的雏形和先声,也就是说乔伊斯理解的莎士比亚是所有平凡至极的普通人(Here Comes Everybody)的化身:他被欺骗、被戴绿帽、爱而不得、为肉身而苦恼(Hoc Corpus Est)。 (展开)
0 有用 AT 2023-11-12 00:27:45 湖南
And I saw it was filled with graves, And tomb-stones where flowers should be: And Priests in black gowns, were walking their rounds, And binding with briars, my joys & desires.
0 有用 过客 2023-10-04 09:10:49 美国
此书让真正的弱者临表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