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诗歌理论
译者: 徐文博
出版年: 2006-2
页数: 166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ISBN: 9787534371585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诗歌理论
译者: 徐文博
出版年: 2006-2
页数: 166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ISBN: 978753437158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典树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是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论、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说,作者阐发了传统影响的焦虑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逆反批评”。本书197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欧美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有西方学者评价认为,布鲁姆用“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影响的焦虑的创作者
· · · · · ·
-
哈罗德·布鲁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批评家、美国学术院院士,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他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代表作还有《误读之图》、《西方正典》、《解构与批评》等
目录 · · · · · ·
“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代译序)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 · · · · · (更多)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 · · · · · (更多)
“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代译序)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插入章 对偶式批评的宣言书
第四章 “魔鬼化”或逆崇高
第五章 “阿斯克西斯”或净化和唯我主义
第六章 “阿波弗里达斯”或死者的回归
尾声 途中有感
· · · · · · (收起)
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
序曲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绪论 对优先权之反思·术语说明
第一章 “克里纳门”或诗的误读
第二章 “苔瑟拉”或续完和对偶
第三章 “克诺西斯”或重复和不连续
插入章 对偶式批评的宣言书
第四章 “魔鬼化”或逆崇高
第五章 “阿斯克西斯”或净化和唯我主义
第六章 “阿波弗里达斯”或死者的回归
尾声 途中有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一项专门的学问,甚至有人认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文本”,应该进度。然而中国学界近年来对于这门学问却是一知半解,有的人往往从译文中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自作主张“演义”一番,因此错误百出,贻笑大方。这个“乱成一团”的现象,必须由行家和有识之士一起来补救。 我并非西方文学理论的专家,只能把个人经验诚实道出,公诸同行。记得多年前初入此道时,也的确痛苦不堪,买了大堆理论书回来,却不知如何着手。我本来学的是历史,后来改行叫文学,时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界刚开始吹“法国风”——福柯和德里达的著作逐渐被译成英文出版,而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也开始风行。不久又听到有所谓“耶鲁四人帮”的说法,其中除希利斯米勒和哈特曼等人外,尚有一位怪杰保罗德曼,他的那本反思理论的名著《不察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几乎人文学者人手一册。我买来一本看,也不甚了了,只是觉得美国人文学界已经开始了另一个转向(paradigm shift)——从“结构”到“解构”,从人类学到语言学。然而这个“转向”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是够也有一个“谱系”(genealogy)可寻? 于是,我想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20世纪60年代我初抵美国留学时,偶尔买到几本文学理论书,包括威尔逊(edmund wilson)、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史丹娜(GeorgeSteiner)和韦勒克(rene wellek)等名家的著作,亦曾浏览过。这些名家的文史知识十分丰富,广征博引,似乎早已遍读群籍,他们所作的“批评”(criticism)并不仅仅是对某一经典名著详加分析而已,而是把一本本书、一个个作家评论一番,逐渐形成一己的观点和主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西方人文批评的传统,它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和阿诺德(Mat...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马尔罗(Malraux)说过:“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都是一块墓地,上边铭刻着一千位已故艺术家的姓名。但其中有正式户口的仅仅是少数强有力的而且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鬼魂。”马尔罗接着又说:“诗人总是被一个声音所困扰,他的一切诗句必须与这个声音协调。”由于马尔罗主要说的是视觉艺术和叙事文学,因此他得出的公式是:“从模仿拼凑到独立风格。”这条公式应用于诗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在诗的影响的领域里,走向自我实现的途径更加接近于基尔凯郭尔的名言:“愿意努力工作者创造出他的父亲。”我们还记得,多少世纪以来,从荷马的后人们到本•琼生的后人们,诗人之间的影响一直被描写成是一种子承父业的关系;而后我们又看到,诗的影响,而不是诗的父子关系,乃是启蒙运动的又一个产物,是笛卡儿二元论的又、一个方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后现代转向》《辨异》《诚与真》《阿克瑟尔的城堡》《神圣真理的毁灭》
等
。
喜欢读"影响的焦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影响的焦虑"的人也喜欢 · · · · · ·
影响的焦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每一个年轻的心都是一块墓地,上边铭刻着1000位已故艺术家的姓名。”——读后浅抒
布鲁姆在这本书里基于弗洛伊德对于防卫机制及其矛盾功能的研究,结合尼采《道德的谱系》中的逆反理论,提出了对于诗歌的误读理论,进而提供了六种可以超越影响的焦虑的解构式修正比。在此,我可以概括出六种修正比,但是我觉得其价值远不如直接引述马尔罗的一段话更能体现出在...
(展开)

你如此珍贵而高不可攀,你肯定也知道自己的价值
也算是有限阅读的一个偏见吧:再怎么高深的哲学,都有一股子掰开来揉碎了唯恐你不懂的真诚,哪怕以“他不想变得日常,甚至可能不想进行通常意义上的交流,他想要的,是把熟悉的事物变得费解,以此来惹恼我们”著称,经常自造名词的海德格尔也一样;而某些文学呢——兼及文学批...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天才之作 | 来自国家实验室 | 4 回应 | 2013-02-01 11:26:40 |
奔波了三天三夜的他来到了这个地方 | 来自kk | 2009-11-22 11:29:3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2分 5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8.4分 263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8.2分 1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黄集伟的一架好书 (饥饿艺术家)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奥德赛”形象的流转 (藤原琉璃君)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影响的焦虑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里昂的浪🌊 2019-04-18 21:14:14
其实布鲁姆和艾略特提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作家和传统之间关系的问题。今天的讨论有几点收获:一、作家必须进行创造性误读才能利用传统;二、影响的焦虑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里有后殖民的考量;三、历时性的影响很好理解,但共时性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分析。
1 有用 远游 2008-02-21 20:41:52
没读懂,或者说没有耐心全部看完
4 有用 Mélancolie 2020-02-28 21:32:31
布鲁姆的理论很简单,即通过"misprision"等六种修正比来打破迟来者诗人对传统影响扼杀独创力的焦虑,也就是说,通过将前代诗人被忽视的特点在自己的身上放大突出来摆脱传统"影响"的"焦虑"。但是布鲁姆的旁征博引、过于晦涩的术语和诗化语言无疑大大增加了文本的阅读难度。
2 有用 AhFloyd 2017-07-29 19:41:19
一种方法论阐释,指出一个消解式修正的诗歌创作道路。启蒙时代以后的诗人们都活在前驱的巨大阴影之下,赞同一个说法,“假如影响是一种健康状态,谁还会写诗?健康意味着停滞。”但布鲁姆观点太武断,而且再次发挥莎士比亚死吹的烦人气质,他越夸莎翁我就越抗拒,但我肯定我此时的心态不属于影响的焦虑
1 有用 潜潜 2008-05-29 20:22:41
诗歌中的家庭罗曼史!每个诗人都惊恐于父辈的强大和全能,然而每个诗人心中都有弑父情结.
0 有用 盯盯鞋 2023-08-22 10:04:21 四川
读这本还得再积累,现阶段还是一头雾水…
0 有用 徕叩 2023-08-10 07:06:09 英国
救我狗命书再再➕1,严重怀疑这些老白男学院派写这些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后世搞文学批评的人不得不用以让自己“青史留名”。
0 有用 Tertius 2023-07-13 20:42:11 湖北
@2016-12-26 15:12:28
0 有用 豆友272110304 2023-07-13 00:40:19 湖北
@2016-12-26 15:12:28
0 有用 川 2023-07-02 19:45:00 广东
理论部分嘛无可指摘的好~但老头一写莎士比亚就失了智。对于三篇序我分别有三个问题,第一:这序我们是非写不可嘛?第二:全中国真的找不到第三第四个人来写这序了吗?第三:莎士比亚是你爹吗?这种对莎士比亚的过度神化无疑也为后世质疑莎士比亚的实际存在与否起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