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创作者
· · · · · ·
-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 作者
-
李康 译者
-
李钧鹏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C·赖特·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承诺
第二章 宏大理论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第四章 各类实用取向
第五章 科层制气质
第六章 各种科学哲学
第七章 人的多样性
第八章 历史的运用
第九章 论理性与自由
第十章 论政治
附论:论治学之道
致谢
新版跋 托德•吉特林
中外专名与主题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二章 宏大理论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第四章 各类实用取向
第五章 科层制气质
第六章 各种科学哲学
第七章 人的多样性
第八章 历史的运用
第九章 论理性与自由
第十章 论政治
附论:论治学之道
致谢
新版跋 托德•吉特林
中外专名与主题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61年,在一篇向英国学界介绍美国社会学的论文中,30来岁已是学界翘楚的李普赛特和斯梅尔瑟以轻蔑的语气对C.赖特·米尔斯做出如是评价:“[米尔斯先生]在当代美国社会学界无足轻重,虽然其著作在学术圈外颇为畅销,并在某些政治圈子广为传阅。……由于占据了大众和商业媒体的重要发言平台,他影响了圈外人士对社会学的印象。他是在美国头号评论媒体《纽约时报书评》上对学界同行做出最多点评的社会学家。”李普赛特和斯梅尔瑟显然未能预见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持久影响力。时至今日,米尔斯已成为社会学史上的传奇人物。1997年,国际社会学会选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部社会学著作,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高居第二,仅次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米尔斯去世已超过半个世纪,当代中国社会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更是天差地别。我们今天读米尔斯,不在于书中的历史细节和政策是非,而在于他迫使我们反思一个核心问题:社会学家应如何想象? 首先,社会学家应直面时代的大问题。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家必须承担时代的文化责任,发挥相应的公共职能。他并不主张学者抛开研究,以社会活动为业,而是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审美而审美的研究理念,反对狭隘的经验研究与科学主义。在他看来,社会学的技艺在于转译和赋权。社会学家有责任向一般读者阐明,他们的私人困扰并不只是个人命运的问题,而是和全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密不可分;社会结构若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的私人境况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改善。米尔斯一方面炮轰空中楼阁的宏大理论建构,另一方面反对研究方法凌驾于实质议题之上的经验主义。时过境迁,米尔斯所批判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再看中国,社会学重建30多年来,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从理论到方法,从后现代到大数据,我们对西方学术前沿已不再陌生。然而,我们是不是让术语和数据掩盖了事实本身?有没有忘了自己投身学术最初的感动?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已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这个教益往往会是痛苦的一课,但又常常让人回味无穷。究竟是坚毅卓绝还是自甘堕落,是沉郁痛苦还是轻松欢快,是乐享肆意放纵的快活还是品尝理性思考的醇美,对于人的能力的这些极限,我们并不知道。但如今我们开始明白,所谓人性”的极端,其实天差地别,令人惊惧。我们开始明白,无论是哪一代人、哪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社会当中;他活出了一场人生,而这场人生又是在某个历史序列中演绎出来的。话说回来,就算他是由社会塑造的,被其历史洪流裹挟推搡而行,单凭他活着这桩事实,他就为这个社会的形貌、为这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出了一份力,无论这这份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任务和承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发现社会 9.5
-
- 现实的社会建构 9.4
-
- 反思社会学导引 9.7
-
- 与社会学同游 9.3
-
- 六论自发性 8.9
-
- 街角社会 8.5
-
-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 9.2
-
- 社会学家的窍门 8.4
-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9.5
-
- 人行道王国 8.7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6 条 )



严肃而饶有兴致地看这个世界
《社会学的想象力》,听各种老师同学推荐过的启蒙式的读本,作为学了四年社会学的人到毕业之后才重新捡起来认真读过,实在是有些惭愧(低头掩面…)。不过回想大二的时候刚刚这本书,带着某种应付的心态囫囵吞枣翻过,却也觉得现在读来,感受和理解都比之前投入很多,...
(展开)

人话翻译版,看不惯英式汉语的请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在大一的时候,老师说这是社会学的入门级读物,鉴于当时对英文的把握尚停留在简单句式的水平,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一度想转专业来着。还好后来班里转专业的人太多,而我成绩又不好,最终在我们班转走了一半人之后,... (展开)
论坛 · · · · · ·
请问如果想读懂这本书,读之前还需要读哪些书? | 来自一坨土 | 4 回应 | 2024-12-24 01:33:20 |
读了两周,形同便秘,卒一无所得。 | 来自知鱼曳尾涂中 | 2024-07-24 19:51:19 | |
真吉尔难读 | 来自我心永恒 | 2024-03-05 11:59:33 | |
看不懂诶 | 来自AVANDAENG | 1 回应 | 2023-08-20 16:47:40 |
翻译的太生硬了,完全照搬原文的行文方式,对中文... | 来自偏东君 | 1 回应 | 2023-04-23 19:48:0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9.3分 19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8.7分 302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8.5分 63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8.4分 23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评论:
feed: rss 2.0
44 有用 愚公∞ 2018-04-17 15:56:48
赖特米尔斯的名著。他的行文非常的轻松写意,在文章不经意之中,就可以去黑学者。在第二章黑帕森斯的英语水平,用简单的简洁的英语去综述帕森斯的内容。这充分凸显出了直率的性格。也能看出他对学术界黑话的不屑一顾。在第五章中,对学院的拉帮结派的风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第八章,历史的运用,在米尔斯看来,社会学家必须拥有历史性的眼光也。也就是说,必须得拥有时间维度,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发展消长的过程。这与单方面的理... 赖特米尔斯的名著。他的行文非常的轻松写意,在文章不经意之中,就可以去黑学者。在第二章黑帕森斯的英语水平,用简单的简洁的英语去综述帕森斯的内容。这充分凸显出了直率的性格。也能看出他对学术界黑话的不屑一顾。在第五章中,对学院的拉帮结派的风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第八章,历史的运用,在米尔斯看来,社会学家必须拥有历史性的眼光也。也就是说,必须得拥有时间维度,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发展消长的过程。这与单方面的理论化和概念化的研究完全不同,更加贴近于我们经验世界。写得最精彩的一章,当然是论治学之道,几乎每一段都是精彩的。本书虽然是叫社会学之思,更重要是对所有的人文社会学者的忠告。我们不能完全成为科层化研究的奴隶,而是应该充分保持理性和想象力。具体的治学经验,对其他学科也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和参照意义。五星推荐。 (展开)
19 有用 mucen 2017-03-16 08:30:49
我水平太渣,中间论证部分其实看不太懂,只从书的首尾得到点养料。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一种自由转换视角的能力,由此认识整个社会。另外,作者还确证了社会科学对于时代文化的使命。
14 有用 余颜 2017-02-27 14:33:47
比较简单的一本小书。十章,前半做了一些批评(部分不同意),后半算是立论。观点今日看还是挺常见的看法了,不过几十年前可能还算超前的(尽管作者反对的事情基本都发生完了。)。另看完了都不知道这个想象力是个什么……
15 有用 恶鸟 2018-05-26 20:28:39
前言和附论就知道作者功底了,人文社会学要写课题,这本书简直是宝典
140 有用 malingcat 2017-02-26 21:54:57
多年前看过,仅对米尔斯的吐槽印象深刻——学院中人皆能会心一笑吧。此次重看,感叹经典还是经典,那些批评经过60年仍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