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 汗青堂
原作名: Die Maritime Seidenstrasse
译者: 史敏岳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76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汗青堂
ISBN: 9787505747579
内容简介 · · · · · ·
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葡萄鬼)名作
展示一个由亚洲人主导的海洋世界
刻画古代航路变迁历程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更迭
◎ 编辑推荐
罗德里希·普塔克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 内容简介
15 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 1405 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 15 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
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葡萄鬼)名作
展示一个由亚洲人主导的海洋世界
刻画古代航路变迁历程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更迭
◎ 编辑推荐
罗德里希·普塔克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 内容简介
15 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 1405 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 15 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作者简介 · · · · · ·
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德国汉学家,目前在慕尼黑大学任汉学教授。著有《中国、葡萄牙与南洋:海洋与商路,宗教与贸易》等书。
史敏岳,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北京大学德语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在校主 讲德国文学史等课程,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数篇。
目录 · · · · · ·
第二章 海域
第三章 海洋的百衲毯(从远古到公元元年)
第四章 各区域的融合(公元1—600年)
第五章 在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约公元600—950/1000年)
第六章 在远东的漩涡中(约公元950/1000—1350年)
· · · · · · (更多)
第二章 海域
第三章 海洋的百衲毯(从远古到公元元年)
第四章 各区域的融合(公元1—600年)
第五章 在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约公元600—950/1000年)
第六章 在远东的漩涡中(约公元950/1000—1350年)
第七章 转型时期(约公元1350—1500年)
第八章 尾声:1500年之后的海洋世界
附录1:贸易商品
附录2:船只与造船
参考文献
编者的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节 东亚海洋:渤海、黄海、东海 北美大陆东侧的气候受到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常在温暖月份升级为飓风的大西洋各种风的共同决定,与此类似,欧亚大陆东侧多少也暴露在各种节律性自然力量之下。从最古老的时代开始,它们就极为深刻地影响着跨东亚海域及中国、朝鲜和倭奴沿海地带的商路系统。从菲律宾群岛、台湾岛和倭奴东侧流过的黑潮是一股既温暖又强大的洋流,但在这里并不重要,因为在麦哲伦之前,新大陆和马尼拉之间尚未建立起频繁的联系,太平洋并没有被纳入亚洲的海上贸易体系之中。虽然在琉球群岛和朝鲜海峡的西侧,黑潮的一些支流依然强劲,但影响着中国和朝鲜沿海水域的洋流并不总是恒定的,更多的是随季节而变化。例如,在7月,海水的流向有利于经台湾海峡向北而行,冬季的状况则相反。随后,所谓的中国沿岸流经过越南,一直流入泰国湾和爪哇海。 风况也受比较固定的节律控制。受蒙古高原直至赤道区域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气压梯度决定,大多数情况下,从11月起,有时也有早晚,来自北方的大陆风就吹过中国和东亚海域。这段时间内,帆船惯于从中国向东南亚航行。一般来说,东南季风起于3月,从太平洋把温暖湿润的气团推向倭奴、朝鲜和华东沿岸地区。夏季,南海也被南风控制,它越过非律宾,也可能从西南方问吹来。在古代,这曾是往北航行的季节。借助风势,又得益于洋流,船只往往可在不到两个月之内从新加坡飞驰至长江入海口。在冬季月份里,反向航行也同样畅通,从一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知,明朝使者郑和(15世纪早期)仅用两个半月,就从福建抵达了爪哇,还算上了在越南中部海岸停留的约四十日。 不过,让我们回到亚非海域开始的东北方,即渤海湾和辽东湾,今天往往合称渤海湾。这个类似于内海的构造几乎可以称为黄海的附庸,因而也可称为东海的附庸,它往东以渤海海峡(德国以前的地图又称其为直隶海峡)与外界相隔。位于港口大城旅大和山东北侧之间的狭窄入口,在中国早先的地图上常被标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海域 -
与对马岛同一纬度的地带,联系着朝鲜和倭奴的还有其他直接航线,但穿越鲸海,大致在本州岛漫长海岸线中北段和朝鲜东北部之间,相应的航线却相对稀少。朝鲜东海岸有高山阻隔,使进入半岛内部的路程十分艰难。而且在东侧,几乎没有大规模贸易点赖以发展的河流入海口。在该海岸线北段直到图们江入海口,以及往海参崴方向,情况也并无大异。粗略地翻阅一下文献就可以证明,人们对鲸海的广阔海域以及库页岛另一侧只有模糊的认识,在这片海域航行的至多只有渔民、使者和少数商人。在亚洲航海线路的总体框架之内,这些区域并无作用,因而大部分可以略过。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黄海。济州岛作为黄海东南方的岸墩,不仅是朝鲜和倭奴之间诸多航线之一的标记,而且也是通向浙江和江苏航线的定位点。往来于中国和倭奴之间的船只大多从南侧经过济州岛。这条海路究竟开发于何时,自然已不可知。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发起的行动早已被传说笼罩,这些行动也许与这条航线有关。很久以后的宋代(960—1279年),中国皇帝的一位使者前往朝鲜,他的记录极为详尽地描述了此次东渡,但其中的许多地名,主要是朝鲜海岸线附近各岛屿,已经无法明确证实了。此外,他的记载还说明这次旅途绝非风平浪静,若天公不作美,则尤其危险。 黄海的西半边同样危机四伏,黄河及淮河水系的许多支流在此汇入浅海。沉积物形成了巨大的沙洲,沙洲的轮廓在千百年里不断变化,成了许多舟船的葬身之所。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要从华中到华北,向东绕过这片浅滩更加安全。直到山东南海岸才有避风浪的港湾。一般来说,绕威海以东的山东海角航行并没有什么困难。而且从那里出发还可以渡海抵达朝鲜。 黄海往南,过渡至东海。在这里,历史学家踏入了一个空间,它虽然经朝鲜海峡、台湾海峡和琉球群岛之间的许多通道而与相邻的海域紧密相连,但显得自成一体,就像一片小地中海。如果把黄海也包含在内,则尤其如此。古代经过这片地界的海路和经过黄海的航线一样,也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海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海上丝绸之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海上丝绸之路"的人也喜欢 · · · · · ·
海上丝绸之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大航海时代4课外读物必须本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Beck C. H. (2007)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汗青堂」 (后浪)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小糊涂神 2021-04-30 16:50:38
五星入门读物:翻译总体而言很流畅,每一章节的地图都做得很用心,内容详实,信息充分,图文并茂;罗列出的各种观点具有启发性,对于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来说,确实能通过此书学到不少知识点。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对东南亚的历史概貌和地理方位有了清晰直观的认知。另外,文中推测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是对帖木儿帝国(或蒙古人)形成夹击之势,也是一个有趣(脑洞很大)的观点。美中不足的是:德式严谨有些过头,导致某些地方可... 五星入门读物:翻译总体而言很流畅,每一章节的地图都做得很用心,内容详实,信息充分,图文并茂;罗列出的各种观点具有启发性,对于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来说,确实能通过此书学到不少知识点。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对东南亚的历史概貌和地理方位有了清晰直观的认知。另外,文中推测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是对帖木儿帝国(或蒙古人)形成夹击之势,也是一个有趣(脑洞很大)的观点。美中不足的是:德式严谨有些过头,导致某些地方可读性略差,尤其是各节结尾处行文拖沓,繁琐(这种可能存在、那种可能也存在、似乎、不一定、尚不清楚、不准确…等等)。 (展开)
2 有用 徐子陵 2019-12-06 08:39:32
中国虽然长期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但一直以来都和海洋,都和商业有着紧密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出现,并从唐末开始加速发展,历经宋元,在明代达到高峰,贸易的触角伸到了欧洲、非洲,甚至是大洋洲。高潮的表现,就是明朝官方推动的郑和下西洋。但明朝以后,由于国家安全问题,明朝官方主动退出了海上贸易,但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始终没有断绝。明清两朝实施的“海禁”不仅是一种谨慎防卫的表现,也是一种规范贸易... 中国虽然长期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但一直以来都和海洋,都和商业有着紧密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出现,并从唐末开始加速发展,历经宋元,在明代达到高峰,贸易的触角伸到了欧洲、非洲,甚至是大洋洲。高潮的表现,就是明朝官方推动的郑和下西洋。但明朝以后,由于国家安全问题,明朝官方主动退出了海上贸易,但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始终没有断绝。明清两朝实施的“海禁”不仅是一种谨慎防卫的表现,也是一种规范贸易的努力。不过,“海禁”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西方在中国的利益扩张,西方人便站在自己的角度将“闭关自守”的帽子扣在了明清朝廷的头上。 (展开)
0 有用 sub rosa 2019-11-08 14:27:55
比想象的要好
2 有用 戒逋 2020-04-22 16:34:06
综述有余而开拓不足,受到可用史料的局限,很多关键问题都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但布罗代尔式的扎根自然本底的架构,和“后布罗代尔式”的多个子空间拼贴马赛克模型,不失为理解海上丝绸之路较为贴切的方式。 (ps: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长期居于内陆,但奈何体量太大,无意中却成了海上丝路的最大发动机,可见大国的“霸权”属性是固有的...不过这种客观形势可能与中国古代统治者们想象的“万国来朝”的状态大相径庭)
6 有用 danyboy 2020-06-06 09:25:25
给四星主要是基于颇富深度的导论和全书清晰的框架、每章的小结。但就内容来说,更像是一本厚重著作的提纲,罗列了很多知识点,就好像在期待展开论述一样。但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文献不足征,作者本着严谨的做法只能点到为止。另外,本书的写作目的应该是给不了解亚洲在海洋中的地位的欧洲读者,告诉他们亚洲曾在中国、印度、阿拉伯的动力下,有过辉煌的海洋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