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传承与断裂》是目前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对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学发展史进行深度书写学术史研究,也是一项探索学者与社会、学术与变迁、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述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学家个人经历和社会学学科变迁发展历史进程的描述,加深我们对社会学中国化特征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书开头部分,着重介绍相关理论背景、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书主体部分,通过深描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吴文藻、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孙本文、费孝通、严景耀、吴景超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术发展、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分析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其学术取向和研究特征之间的关系、追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一门学科制度的社会学在这个时期的命运轨迹,从一个较小的剖面,揭示20世纪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形态及其意义。
传承与断裂的创作者 · · · · · ·
-
陆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陆远,2010年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学史和20世纪中国学术制度和学术思想发展史,发表论文多篇。曾参与编辑《孙本文文集》(10卷本)、《柯象峰文集》等民国重要社会学家著作,并为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辑要”策划多种社会学书目选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社会学学科体系与社会功能研究”。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该论文曾获首届“余天休全国优秀社会学博士论文奖”。
目录 · · · · · ·
第一节 知识与权力:主题的选择 /2
第二节 学术史的书写形态 /9
第三节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种知识社会学视角 /15
第二章 资源与学派:知识与制度 /32
第一节 被“放逐”的智者 /35
· · · · · · (更多)
第一节 知识与权力:主题的选择 /2
第二节 学术史的书写形态 /9
第三节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种知识社会学视角 /15
第二章 资源与学派:知识与制度 /32
第一节 被“放逐”的智者 /35
第二节 学术阵营与学术流派 /47
第三章 “认识社会”还是“改造社会” /70
第一节 重审吴文藻的“社区研究学派” /72
第二节 “认识社会”还是“改造社会”:社会学者的内部分歧 /86
第三节 “边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内在困境 /104
第四章 “服务国家”还是“批判现实” /117
第一节 服务国家的技术专家:孙本文与陈达 /120
第二节 社会现实的批判者:吴景超、费孝通与潘光旦 /140
第三节 实用性与批判性之间的困境 /148
第五章 从“三大运动”到院系调整 /154
第一节 社会学家们“走进新时代” /156
第二节 “教育者本身的教育”:社会学家在“改造”中 /167
第三节 从改造到终止:社会学的命运 /203
第六章 社会学在苏联的命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18
第一节 社会学在苏联的盛衰 /22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家与苏联 /241
第七章 尾声:1956—1957,中国社会学的短暂复兴 /256
第一节 1952—1955,:难以割舍的学术研究 /258
第二节 1956—1957:社会学的短暂“复兴” /266
第三节 知识行动者的困境 /276
第八章 余论:学科制度变迁与社会学的困境 /283
第一节 从“社会学系”与“社会系”:学科制度精神的变迁 /287
第二节 从“体”到“用”:学科制度结构变迁 /296
第三节 “迈向公共社会学”:有价值的借鉴 /300
附录一 私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则及课程一览 /303
附录二 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程一览 /313
附录三 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社会学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要点 /324
附录四 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社会系部分) /327
附录五 社会学工作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334
参考文献 /33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费孝通所谓“没有安定”下来的社会学家的代表,1952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李景汉的境遇很糟,1957年《人民日报》记者在专访中描述了李景汉“痛苦的回忆”: “北京解放时,李景汉先生在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当主任。思想改造运动过后不久,随着院系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了,原来搞社会学的这些教授学者们,一股脑儿收集在中央财经学院的劳动专修科。后来中央财经学院取消,他们一部分人就随着劳动专修科拨给人民大学。在中央财经学院时期,最初,李景汉先生被分配在一位教机械学的兼职教员手下勉强当一名助手。课程是机械学,李先生专长的却是社会调查,既然是助手,学生就得找你辅导,没法子,只好借来机械学的书,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记,居然也能背诵出许多名堂,什么多刀多刃啦,高速切削啦,牛头刨床啦……都能背得出来,而且,因为只背这一门,所以比学生的成绩还好。经过一学期,这一套新玩艺儿刚背熟,但到了下学期,他又被分配为纺织教员的助手,他又从头了解棉花如何变成线,粗线又如何变成细线、变成布,梭是如何飞动,等等。因为助手有辅导责任,所以他还得主动找学生去辅导,学生高兴躺在寝室里听辅导,助手也得去登门拜访。教员是专业部门的工程师,到学期终了复习功课时,他是来不了的,这样,学生又一齐来找助手,而助手又不敢不想办法,只好费尽心血替他们找窍门。李先生苦笑了一下说:‘经过一番努力,我居然也能编出一套复习大纲之类的东西哩!’过了一年,调到人民大学来了,又把他分配给一位教‘劳动保险’的教员当助手,帮助搞点讲义,可能有教课的希望。他想,这倒和他从前研究的东西有些相近了,努力学习新理论吧。但是待他刚能编出一点讲义的时候,领导上说,劳动保险工作从劳动部移转到全国总工会去了,学校里不开这门课,又完了。又把他分配从事准备“劳动力调配”这门课的教材工作,但等到开学时,领导上又认为这门课程只讲二三个星期就够了,不值得开专课,又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1952—1955,:难以割舍的学术研究 /25 -
李景汉早年在清华大学的同事费孝通,也是社会学界受到冲击和批判的著名学者之一。这种独特的政治遭遇所导致的“创伤记忆”,在半个世纪以后还铭刻在费孝通心中: “其实我很怕社会学,早年因为搞社会学,很多人打成了右派,尝到了做人被孤立在群体之外的滋味,……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我的右派问题已经改正,那时我已70岁了。中央委托胡乔木同志来找我重建社会学,我心里想不能再搞了,所以开始没有答应。” 费孝通早年的学生袁方,当时也受邀参加恢复重建社会学的工作,起初也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并劝他“千万别再惹麻烦了”,后来全家商定,可以参加会议,但是只能听别人发言,自己不要说话。 这种印象之深,甚至也在社会学界以外形成了“集体记忆”。2008年,剧作家宋词先生接受我的访谈时说:“20世纪80年代初,黄宗江的女儿阮丹青要去美国念书,专业是社会学。宗江对她说,你是去念‘右派学’了。因为1957年差不多所有搞社会学的都成了右派。当然宗江说这话的时候,已经不大有政治禁忌了,但是社会学给人们的印象,还是右派搞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论 /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传承与断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传承与断裂"的人也喜欢 · · · · · ·
传承与断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书单|我·读书 (达克米米)
- 党史与当代中国 (momo)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两本阅读后比较失望的书|一周新书风向标 (新京报书评周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2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传承与断裂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奥兹的铁皮人 2021-10-24 14:15:18
社会学的“倒霉"岁月。
17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0-11-22 21:52:22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陆远老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论著,探究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史。作者接受过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系统双重训练。之于历史学,他在本书当中,充分发挥了史料搜集与梳理的功力,于学人文章、访谈、日记和学科教育档案等零散的第一手史料当中,描绘出比较清晰的学人思想历程与学科发展脉络。之于社会学,他充分继承了其导师周晓虹老师注重社会学理论训练的衣钵,不只区分清楚中国社会学不同学术阵营与学术流派之间...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陆远老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论著,探究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史。作者接受过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系统双重训练。之于历史学,他在本书当中,充分发挥了史料搜集与梳理的功力,于学人文章、访谈、日记和学科教育档案等零散的第一手史料当中,描绘出比较清晰的学人思想历程与学科发展脉络。之于社会学,他充分继承了其导师周晓虹老师注重社会学理论训练的衣钵,不只区分清楚中国社会学不同学术阵营与学术流派之间的学术理念与治学范式差异,也将社会学学科跟新旧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作为颇有文化世家渊源的青年学人,作者在透过冷冰冰的文献,以同情式理解,去把握当时学人的心灵境遇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本以学科史和学术史为主题的论著,也同样值得广义上的知识群体仔细品读。 (展开)
8 有用 Ammonoid 2021-10-25 23:23:19
来来回回打下很多字又删掉,还是第一次不知道怎么写短评。看完后回家路上一直在流泪,暗紫色的薄雾削去月亮几寸澄明,但月亮仍不露面色。我和月之间的车来车往如同时代一般被我们坚定的对望消去了软弱的嘈杂。月亮不需要谁来倚靠,只凭自身的光辉接纳着贫穷与苦难、肮脏与狡诈。哲学家也许会依他们的逻辑说,照耀着生生不息的月本身才是生生不息。但社会学家应该更会赏月:他们知道月的宁静缠绕着烈火,月的真诚吐露着柔情。周晓虹... 来来回回打下很多字又删掉,还是第一次不知道怎么写短评。看完后回家路上一直在流泪,暗紫色的薄雾削去月亮几寸澄明,但月亮仍不露面色。我和月之间的车来车往如同时代一般被我们坚定的对望消去了软弱的嘈杂。月亮不需要谁来倚靠,只凭自身的光辉接纳着贫穷与苦难、肮脏与狡诈。哲学家也许会依他们的逻辑说,照耀着生生不息的月本身才是生生不息。但社会学家应该更会赏月:他们知道月的宁静缠绕着烈火,月的真诚吐露着柔情。周晓虹序中看起来带着些许泰然处之甚至自怨自艾的“性格决定命运”中隐隐探出头的是倔强与偏执,在这矛盾的两者间等待着的,就是月的社会学底色和中国社会学的气质与灵魂。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那些断裂中的坚守余温尚存,而传承所做的就是让断裂迟早成为一根脱落的发丝。感谢陆远! (展开)
4 有用 吴灰灰 2021-01-01 07:15:12
社会学是一门需要人文情怀和使命感的的学科
0 有用 苏拉维西 2022-03-21 16:36:22
精彩绝伦的一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悲惨命运。其实背后缘由很简单,社会学可能太中立、太价值无涉了。正如周晓虹在序言中总结的,早期中国社会学既追求进步又强调秩序,这不左不右的无论国共谁都不会待见。而当一批学人试图放低身段将自己转为应用技术时,那社会学系何来存在的必要,交给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可以吗?于是在意识形态、经济建设等系列宰... 精彩绝伦的一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悲惨命运。其实背后缘由很简单,社会学可能太中立、太价值无涉了。正如周晓虹在序言中总结的,早期中国社会学既追求进步又强调秩序,这不左不右的无论国共谁都不会待见。而当一批学人试图放低身段将自己转为应用技术时,那社会学系何来存在的必要,交给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可以吗?于是在意识形态、经济建设等系列宰制下,早期社会学被取消了。不过要批判的是,作者试图指出是学科的自身特性导致了悲剧,这在前4章分析得很深刻;然而后面开始,就有点往权力决定论那个范式去靠拢了。也不是不行,但应阐明历史上党是如何看待社会学的这一知识谱系,可这点鲜见于书中。最后读到学术大家的凄凉晚景不禁感叹,人还是要努力活着,才能等来希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