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地增加,它的作者就会如同它当年初版时那样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份感激要送给所有成就了作者的喜悦的那些人。
谁是罗兰·巴特的创作者
· · · · · ·
-
汪民安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相似,16世纪的知识十分有限。唐·吉诃德的出现是古典知识型出现的标志。唐·吉诃德满世界找相似性,却处处碰壁。相似性与符号的联盟瓦解了,思维现在不再寻求共性而是寻求个性与差异。古典时期的知识型是再现,是用一种符号秩序再现另一种符号秩序,词与物呈现一种再现关系,能指和所指立即达成一致。到18世纪末,也即“现代时期”开始之机,知识型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萨德的小说是古典时期知识型向现代时期知识型的过渡。现代时期的基本原则是追根溯源、探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现代时期以寻求根源为基础的学科乃是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它们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6页 -
法国流行的新理论从头至尾吸引着巴特,巴特也在从头至尾创造着新理论。他既受新理论的影响,又影响着新理论,或者说,他就是新理论的中坚。但最终,巴特又从不固守着一种理论。巴特的风格在最大限度上弱化着理论形式,他从不为理论构筑一个标准的空间场所,相反,他总是在既定的理论框套里穿进穿出。这种姿态,这种变化欲望或许表达了对理论的蔑视感,对理论本性的强烈质疑。任何理论都有足够的封闭性,它意味着一套自足的、完整的话语秩序,或者,理论至少有内在的系统性冲动,它有一种收敛自己、完善自己、说服自己的远景目标和逻辑程序,它试图表现一种话语力量从而表现出某种征服性。理论必然会嵌入历史之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它许诺它的缺陷必然性以及必要的开放性,这样,理论总是承认它的缺点且容纳另一些局部理论之流的涌入,最终理论在历史上以完善自己为己任而不是相反的自暴自弃。就此而言,巴特的所作所为似乎不是一个理论家的事业,似乎在谈笑间,他就把他刚才的一套说辞扔进历史的尘土中,尽管这些说辞具备足够的理论资本,而且表现出全新的足以令人自豪的智性力量。这种变向、这种永远的迷途、这种摸索显然不应被充满惰性的理论捕捉住,它恰恰是反对理论本身、挣脱理论之网的创造性活力 在和《泰凯尔》杂志的接近中,巴特为他的这种反复无常找到了坚实的依据。泰凯尔( Tel Quel)是一群理论疯子的组织,在这里,所有离奇的想法都不会遭到质疑,它尤其推崇一种不确定性理论,特别是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摧毁任何顽固系统的理论。 和习惯”,它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语表达之中,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和界限,是作家的一个无法穿越的地段,是一种行为的场所,一种“无选择余地的反射”,是“人类的而非作家的共同性质”。语言结构的顽固性和惰性对于作家而言其性质是否定性的,作家对未知形式的探索总要在语言结构这里遇到阻力,语言结构总是以一种遥远的熟悉性牵扯着作家...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谁是罗兰·巴特"的人也喜欢 · · · · · ·
谁是罗兰·巴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反叛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罗兰巴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感谢出版社赠书,能让我拿到如此简洁、明细的一本导读。在今年阅读的众多导读中,汪老师的这本书有着太多的优点,我仅挑出几个来谈。 第一, 整体书布局明细简洁。第一章讲解巴特的历史,第二章到第六章则是讲解理论的变迁史以及如何阅读每个时期的罗兰巴特。 第二, 整部... (展开)
通向罗兰·巴特的捷径(?)

汪民安的巴特:一种身体姿态

Roland Barthes par (by) Wang Minan
> 更多书评 1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8.1分 168人读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9.0分 113人读过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暂无评分 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艺术理论经典入门读物 (米缸)
- 新闻传播与媒介批评 (代码24)
- 罗兰.巴特 (夜间来风)
- 文艺学研究生期间购书单(2009.9——2010.12) (夜摩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谁是罗兰·巴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幺 2008-11-06 16:35:36
毫无权力,一些知识,一些智慧,尽可能多的趣味
1 有用 小波福娃 2009-02-13 22:29:04
“十分钟丛书系列”,西西大王你的消化系统真发达吖
1 有用 有风自南 2011-02-28 18:56:19
看起来很顺畅
0 有用 梦想家Lily 2008-10-13 12:02:00
让我在混沌中清醒,令我在接受中思考,好书
0 有用 Kaka.Lam 2013-07-13 18:49:07
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年,终于读完了……好解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