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1949-1975
原作名: BETWEEN FRIEN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annah Arendt and Mary McCarthy, 1949-1975
译者: 章艳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632
定价: 8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63883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朋友之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于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移居美国。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精神生活》等。
·
玛丽•麦卡锡
美国杰出作家、评论家、政治运动家,曾获美国国家文学奖章、麦克杜威奖章。主要著作有《一个天主教女孩的童年回忆》(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佛罗伦萨的石头》(The Stones of Florence)、《她们》(The Group)等。
·
卡罗尔•布莱曼
美国作家,著有《危险地写作:玛丽•麦卡锡和她的世界》(Writing Dangerously: Mary McCarthy and Her World),该书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于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移居美国。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精神生活》等。
·
玛丽•麦卡锡
美国杰出作家、评论家、政治运动家,曾获美国国家文学奖章、麦克杜威奖章。主要著作有《一个天主教女孩的童年回忆》(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佛罗伦萨的石头》(The Stones of Florence)、《她们》(The Group)等。
·
卡罗尔•布莱曼
美国作家,著有《危险地写作:玛丽•麦卡锡和她的世界》(Writing Dangerously: Mary McCarthy and Her World),该书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传记类)。
···
【译者简介】
章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理论研究方向为文化翻译和翻译美学。译作另有《娱乐至死》《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论小丑》《青春无羁》《重访美丽新世界》等。
目录 · · · · · ·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1949年3月—1959年12月
第二部分 1960年4月—1963年4月
第三部分 1963年9月—1966年12月
第四部分 1967年2月—1970年12月
· · · · · · (更多)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1949年3月—1959年12月
第二部分 1960年4月—1963年4月
第三部分 1963年9月—1966年12月
第四部分 1967年2月—1970年12月
第五部分 1970年12月—1973年4月
第六部分 1973年5月—1975年12月
后记
汉娜·阿伦特著作目录
玛丽·麦卡锡著作目录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朋友之间"试读 · · · · · ·
1944年,她们在纽约曼哈顿的莫雷山酒吧(Murray Hill Bar)第一次见面。当时,玛丽·麦卡锡还处于和埃德蒙·威尔森(Edmund Wilson)的婚姻之中,陪同她的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其弟马丁·格林伯格(Martin Greenberg)是汉娜·阿伦特在修肯出版社的同事。阿伦特的评论和散文最初只发表在《犹太杂志》(Menorah Journal)和《当代犹太人档案》(Contemporary...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希望你能写一写人们为什么需要故事。人们喜欢讲故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就像西米农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除了通过讲故事,否则我们无法说清生活是什么样子,无法描述造化如何弄人。通常,人们能够描述的不可能比故事能表达的更多——是的,就是这样的。当然,可能更好,可能更糟,但糟糕的是人们往往告诉你,尤其是在这个国家,我什么故事都没有。想一想中年妇女对整容手术的痴迷就知道了。如果不发生一点什么事,我们就无法生活;生活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无法把今天和昨天区分开来。生活本身其实充满了故事,那么是什么让这些故事消失了呢?难道是这个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件让那些只和你有关的寻常事显得过于琐碎不值一提?或者是因为人们对“自我”有种奇怪的神经质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最后也只能说明,除了用不同版本来表达相同经历外(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和索福克勒斯讲的故事不同),也没有什么新花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0页 -
托克维尔说得对:“既然过去已经停止把光明投照给未来,人们的思想就只能在黑暗中徘徊”(阿伦特最喜欢的引言)。但是在阿伦特看来,黑暗蕴含着希望——就像但丁在“黑色森林”中所进入的黑暗世界。如果旅行者敢于把他看到的可怕景象说出来,那么他就获得了解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朋友之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朋友之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朋友之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越洋情书——Mary&Hannah情话的不完整记录

我的心不能忍受最寂寥的孤独

不明白的地方很多,但是不妨碍阅读

我也想有一个soulmate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est Books (199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Secker & Warburg (199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读书目录 (他山之石)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37°暖书单(一) (37°暖)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2016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朋友之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维舟 2020-04-01 07:42:18
补标。这部书信集不仅见证了两个有思想的女性之间的可贵友谊,也很有助于了解“恶的平庸性”这一概念提出前后的思想脉络、种种争议,这一争议可归结为一点:它必须在阿伦特的整个政治哲学架构中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是其思想结晶,但当它进入猝然进入公共领域,一般人无暇甚至无从了解其深远的语境脉络,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反应。像阿伦特这样在注重心灵内省的德国知识环境中出来的知识分子,对这样喧哗的美式公共舆论,恐怕也... 补标。这部书信集不仅见证了两个有思想的女性之间的可贵友谊,也很有助于了解“恶的平庸性”这一概念提出前后的思想脉络、种种争议,这一争议可归结为一点:它必须在阿伦特的整个政治哲学架构中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是其思想结晶,但当它进入猝然进入公共领域,一般人无暇甚至无从了解其深远的语境脉络,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反应。像阿伦特这样在注重心灵内省的德国知识环境中出来的知识分子,对这样喧哗的美式公共舆论,恐怕也缺乏心理准备——这个概念,虽然后来成了她最著名的理念,但就其本质,其实更像是在和政治哲学圈子内讨论对话用的,故而有其晦涩的一面。阿伦特和玛丽·麦卡锡的友谊,也更像19世纪欧洲的传统,或许可以说,阿伦特更亲近19世纪欧陆的知识传统,这想必使她在美国生活得颇有几分格格不入,但也成就了其盛名。 (展开)
4 有用 EEingxyz 2018-01-24 22:23:26
两位上世纪伟大女性知识分子之间的友谊跃然纸上,她们在趣味、品格和精神上高度契合。书信集既收录了她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展示她们的生存和思考方式。在写作和公共生活之外,她们也在经历着普通人会经历的一切:疾病、婚变、丧偶、买新衣服、买花、旅行、聚会……有时间要读原版,领教一下阿伦特的德式英语。章艳老师的译后记很好,诚恳、用功。
26 有用 巫 2016-10-18 18:28:09
她們之間的通信不會停止,直至其中一方死去。| 瑪麗熱情,漢娜嚴謹,因而碰撞出不平凡的火花。兩位偉大女性之間的私語,偶爾讓人癡笑,經常引人沉思。讀完最後一封信時,仿佛看著一個時代落幕。
1 有用 我们在一九八四 2017-05-08 14:40:24
汉娜太迷人,思想还深邃!玛丽麦卡锡确实是一个会被人误解的人,准备重新认识她。
17 有用 安提戈涅 2018-10-22 20:29:27
都会渴望这种“知识型的友谊”吧,像福柯与布朗肖、玛丽与阿伦特,但它往往是江湖鲜有的传说。两位女性之间的风格如此明显,就像指纹一般,玛丽·麦卡锡总是描述的、感受的、偏于细节的,所以那些整理艺术品、赠送小珠宝、牵牛花与青苔属于她;而阿伦特总是沉思的,如同悼词里说的:“在她身上总有两个人,一个在说话,另一个在回答或者提问”。阿伦特思想中重要的“我思”、“同自己一起待着”的概念,在五十年代的通信里就已见端... 都会渴望这种“知识型的友谊”吧,像福柯与布朗肖、玛丽与阿伦特,但它往往是江湖鲜有的传说。两位女性之间的风格如此明显,就像指纹一般,玛丽·麦卡锡总是描述的、感受的、偏于细节的,所以那些整理艺术品、赠送小珠宝、牵牛花与青苔属于她;而阿伦特总是沉思的,如同悼词里说的:“在她身上总有两个人,一个在说话,另一个在回答或者提问”。阿伦特思想中重要的“我思”、“同自己一起待着”的概念,在五十年代的通信里就已见端倪。另外,围绕艾希曼的风波,信件中透露出非常关键和个人化的坦白,阿伦特反复申辩,自己只是在描述事实,但却由于对犹太长老的质疑引发非议,巧合的是,两位女性此时都深陷舆论囹圄,她们成为了对方的砥柱。阿伦特对自己陷入危险而感到享受,这后面对于“真理”的自负与骄傲太令人着迷了。 (展开)